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是高等院校体育课程体系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施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探讨了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相应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现状,在分析当前公共体育课程与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对公共体育课程与教学进行改革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地方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地方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以“大思政课”理念为导向,增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深层融入思政元素,完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创新课程教学方法,构建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评价指标,完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许多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已不适应新时期教学的需要,学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针对当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本校特点自主构建体育课程体系.旨在为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等形式,对12所不同层次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了系统调研,在参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大学多年的教学实践,对现行公共体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基于目标管理的公共体育课程综合改革方案,旨在从根本上变革目前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管理与教学安排、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考核方式与教学评价等,以确保《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确立的课程目标有效达成。  相似文献   

6.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文献法、访谈法、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从高校公共体育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几个层面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发展对策,旨在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改革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有成绩,但也有诸多问题:(1)公共体育目前尚无学科归属;(2)公共体育课程类型理论上理想化,实质上形式化;(3)公共体育课程结构层次简单,缺乏深度和系统;(4)公共体育课程内容缺乏整合与创新;(5)公共体育教育理念走向极端;(6)公共体育教育目标盲目扩大;(7)公共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案不成熟等.公共体育发展对策:(1)进一步明确公共体育培养目标;(2)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配置改革;(3)完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4)尽快提高体育教师素质;(5)争取公共体育学科归属.  相似文献   

8.
中国计量学院的公共体育教学工作以"健康体育、终身体育"为理念,以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为载体、以体育特色课程和重点课程为依托,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新格局,以期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论述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理念、目标及内容,分析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提出高校要加强公共体育课程的教育理念建设,科学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考评要多样化,不断充笋体育设施,不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与科研能力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研究分析了周口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了从公共体育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组织形式、教学模式、课程评价、教材改进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1.
为了满足多元化的公共教育需求,解决公共教育产品短缺和公共教育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有必要从治理的视角重新思考政府在公共教育产品与服务中的角色和作用,运用治理的理念和精神变革公共教育服务体制,实现公共教育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公共教育治理权力的多中心化和公共教育服务结构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公益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公益事业发展的现状、西方国家公益教育实践、青少年公益心的成长需求都表明了公益教育的时代价值,彰显公益教育已成为提升全民公益素养的一种期待。公益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生长点,也是有待拓展的教育领域之一,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是公益教育生长的母体,慈善公益教育、人际公益教育、环境公益教育、科学公益教育构成了公益教育的实践内容,践行公益是现代教育必须思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公共教育在我国的发展道路漫长而曲折,梳理我国的公共教育发展历程,特别是从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公"与"私"概念的理解上来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教育,对于认清目前我国公共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十分有益,对于判断公共教育的应然走向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教育公益性的持守与营利性教育的界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上,教育公益性是从教育的提供方式来理解的。随着营利性教育的出现,产生了教育公益性与营利性的矛盾。从大教育观的视角出发,教育应被看成是一个从提供到产生结果的动态过程,并由此产生了与教育的提供相关的公益性问题、与教育的进行相关的公益性问题以及与教育的结果相关的公益性问题。这种理解方式,使教育公益性与营利性的矛盾得以化解,不仅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教育公益,而且也使营利性教育得到了限制。  相似文献   

15.
教育公益是质与量的统一。以往的研究主暑集中在对教育公益质的争论上,忽视了对教育公益量的探讨。教育公益的质由政府(或个人)免费提供以及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外部效益来决定;教育公益的量由教育质量的高低来决定,而教育质量由教育的投入水平和教育效率来决定。因此,一切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和提高教育效率的政策措施都可以认为是提高教育公益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从我国大众对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侧出发研判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现实,对于厘清当前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层次、提升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具有关键意义。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目标应把握保基本和求发展的需求逻辑,从基本需求、差额需求和超额需求三个层次出发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差序格局。在明晰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供公共性和共享性的普及化基本公共服务、公益性和分享性的普惠化补充性公共服务、私益性和独享性的个性化非公共服务,保证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可实现性和可获得性。对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设计探索,需积极构建责任共担与收益共享的供给制度,保证经费供给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从参与主体、服务供给、成本分担、人员管理、监督管理五个维度设计供给路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教育提供相关的公益性与教育结果相关的公益性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从教育公益性内涵理解着手认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成果是惠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因此,我国应加大对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开展免费教育,使其成为一项"纯公益性教育".  相似文献   

18.
学前教育是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与重点,有必要从理论层面审视学前教育的属性、特征与财政投入,并对"学前教育是公共品"、"学前教育应纳入义务教育"、"公益性学前教育就是普惠性学前教育"等传统观点进行剖析与商榷。首先,学前教育具有私人品和公益品属性;其次,学前教育具有典型的民生性、公平性和收益性;再次,学前教育不宜纳入义务教育,而应纳入(准)免费教育;最后,学前教育具有若干层次,建议财政投入普惠性和基础性学前教育。  相似文献   

19.
我国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在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依然存在着对公共音乐教育的性质和定位不明确、管理机构和师资队伍不够健全、公共音乐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单一等诸多问题和不足。在教育改革不断引向深入的新形势下,面对在基础教育阶段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学生,必须加强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要明晰公共音乐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性质和定位;要强化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要加强公共音乐教育的课程建设,丰富课程内容、拓宽课程领域、明确课程分类及层次;要改革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构建新的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Policy debate about whether to maintain public subsidies for higher education has stimulated reconsideration of the public mis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especially those that provide student places conferring private benefits. If the work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s defined simply as the aggregation of private interests, this evaporates the rationale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s distinctive social foundations with multiple public and private roles. The private benefits could be produced elsewhere. If that is all there is to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y could follow the Tudor monasteries into oblivion. But what is ‘public’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What could be ‘public’? What should be ‘public’? The paper reviews the main notions of ‘public’ (public goods in economics, public understood as collective good and Habermas' public sphere) noting the contested and politicised environment in which notions of ‘public’ must find purchase. A turn to global public goods offers the most promising strategy for re‐grounding the ‘public’ character of hig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