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数据时代,网络媒介相对于传统网络媒介发生了“空间转移”和“信息转移”的转向与变化,媒介和信息的变化使得大数据背景下传播学的“涵化理论”等经典命题发生了重构。传统涵化理论是单向的、线性的,认为受众在媒介长期影响下形成社会认知模式和社会行为方式。大数据背景下,受众的行为、个性、爱好都受到搜索引擎和企业的追踪,推送式的信息成为网民接触信息的主要方式。媒介根据受众的个体认知模式制造个性定制信息,受众涵化了媒介内容和媒介传播的方式;而媒介推送的信息又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受众的原有认知模式,媒介又涵化着受众;整个互动过程中,受众受到原有自我认知模式的不断涵化。  相似文献   

2.
重新认识受众需求及其对制定媒介策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交流、媒介概念的出现也同时造就了“受众”。受众的认知心理程序一直影响着传播的策略及效果。今天的受众是谁?受众是怎样接受信息的?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位置在哪里?媒介的革命给受众  相似文献   

3.
受众对于媒介角色的认知及其评介是科学建构媒介化社会的重要参照.调查显示,受众对于媒介促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趋于赞同,而不同层次的受众对于媒介的可信度和媒介能否解决现实问题的认知情况并不明朗.对于媒介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角色承担,受众对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评价,也为信息传播与媒介发展提供了需要解决的一些领域.  相似文献   

4.
融合文化随着媒介融合逐渐形成发展,并极大地影响了受众的信息传递方式、认知方式和加重了受众的媒介依赖。  相似文献   

5.
受众、媒介、广告主被看做是媒介市场的三个主要链条。广告主通过媒介把自己的信息向受众宣传,而受众对广告的吸收是受一定的条件限制的。作为中间环节的媒介,怎样处理好广告主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又能够满足媒介自身的发展需要?本文进行了一些探讨,希望可以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王萍 《新闻世界》2014,(8):419-420
"第三人效果"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人们在面对信息时产生的"第三人效果"认知偏差很容易导致一些非理性行为,这种"高估自己,低估他人"的认知偏差正是受众媒介素养欠缺的表现。因此,研究"第三人效果"与媒介素养之间的联系,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7.
姚君喜 《新闻界》2006,(1):89-90,88
大众传播媒介直接影响着公众的信息认知,不同的受众对媒体的内容和功能也有不同的认识。“媒介使用与依赖”理论认为:大众媒介是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产物,相应地,个体的媒介使用动机和需求也受制于社会环境。受众对信息的不同动机和需求产生了不同的媒介行为,从而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存在着一个ODAY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人们的认知状态处于一种多元未知的平衡状态,这是媒介传播的关键时期。在先入为主的受众接受心理下,无论是媒介准确的报道还是谣言都会引发信息的始动,打破原先的平衡,使受众产生认知偏向。  相似文献   

9.
李楠 《记者摇篮》2008,(4):30-31
随着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及对传媒的认知水平也逐步提高。媒介公信力已成为传媒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首要影响因素;是大众传媒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受众心目中的综合体现,是受众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准,是受众选择媒体的重要依据。因此,媒介公信力问题逐渐成为大众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件产品除了价值和使用价值,还有符号价值。所谓符号价值就是文化选择价值,即文化的归依,价值的归依。而文化正是特定区域和特定人群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约定俗成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正是人类的各种需要、欲望构成了媒介存在的前提。媒介不仅具有帮助受众认知的功能,而且具有帮助受众取得社会认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当代传媒面临的媒介素养教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众传播学与符号学联姻的实现,使媒介教育获得了一种新的范式--"表征范式"。表征范式强调大众所接触到的媒介内容是原始概念和经验符号化的过程中构建出来的一种媒介符号表征,我们正是通过这些媒介表征来认知这个世界的。这种新范式对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多向度的规定性:媒介教育需要引导大众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成为大众获取媒介思想的主渠道;在尊重每位受众的同时注意加强受众的媒介道德教育,提高其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2.
受众的认知心理直接影响劝服性效果。受众心理的一个重要功能即它是新闻宣传所造成的舆论力量转化为受众行为的中介,笔者选取光盘行动作为新闻宣传的例证,研究媒介报道效果中受众心理机制与劝服效果发挥的作用,甚而影响受众的认知心理和行为。从而运用受众认知心理学与劝服效果理论反作用于媒介报道,使之更有效的影响受众。  相似文献   

13.
受众的认知心理直接影响劝服性效果。受众心理的一个重要功能即它是新闻宣传所造成的舆论力量转化为受众行为的中介,笔者选取光盘行动作为新闻宣传的例证,研究媒介报道效果中受众心理机制与劝服效果发挥的作用,甚而影响受众的认知心理和行为。从而运用受众认知心理学与劝服效果理论反作用于媒介报道,使之更有效的影响受众。  相似文献   

14.
人类运用符号来认知和改造世界,并通过符号创造文化和文明。在当下的信息社会,符号是信息的表现形式,文字符号、图形符号、色彩符号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媒介。本文以广告视觉形式中的标志设计为例,分析了符号的识别性是直观传播商品广告信息的重要体现,是广告信息传播中受众区分商品品牌信息的重要因素,是影响受众消费观念及交流思想的视觉语言。  相似文献   

15.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同一疫情信息传播在不同疫区往往出现不同效果.为探索媒体报道背后的"黑箱"效应,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相关数据、运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并结合质性访谈了解疫情期间受众对媒体"认知图式"的变化.不同疫区受众通过媒体报道的疫情信息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和媒体报道的效果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受众的疫...  相似文献   

16.
媒介素养,指人们正确理解和认知媒介的社会角色、社会功能,有效运用媒介进行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积极参与媒介活动和媒介建设,并对不良媒介信息进行甄别思辨和实施调控的能力。它具有两层含义:广义上的媒介素养是针对传播者、受众以及传受系统之外的整个社会系统而言的,或者说,是指整个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7.
面对新兴媒介的异军突起,广播固然面临受众流失的重重压力,但是广播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广播在新媒体时代的价值意义——一方面"媒介即讯息",广播媒介本身的环境互动性、随身性和接收被动性为听众外围认知路径提供了有益渠道;另一方面广播借助声音符码进行讯息传播的先天性、丰富性、联想性优势能够促进专注性信息解读、激发听众共鸣移情式情感,从而建构受众的核心认知路径。基于认知诉求的广播传播二元分析,将给广播的媒介本质提供更加明晰的视角,从而洞悉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介彰显时代价值的突围之径。  相似文献   

18.
(一)今天讨论媒介素养普及以及由此推动的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受众民主参与和保护受众、影响媒介的关系话题,还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困难在于它还没有让受众认识到,他们应当接受媒介素养这个概念,并借此来提升自己的媒介认知能力和媒介民主意识。  相似文献   

19.
董建义 《传媒》2021,(6):70-72
每一次媒介的变迁都是人类文明的客观反映,每一个阶段的演进都伴随着不同消费文化的形成.融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介的束缚,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广告传播形态:STORYTELLING广告.本文以符号视角探讨了STORYTELLING广告的逻辑和受众认知,认为其降低了受众的阻抗心理,干预并建构受众对广告的"主动"认知,能更好地实现广告信息的传递和品牌系统的打造.  相似文献   

20.
张恕 《东南传播》2010,(1):123-125
《中国路、大众心》是德国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推出的视频品牌广告,广告中运用了丰富的视觉元素,表达了大众对中国文化的爱和理解。本文是对《中国路、大众心》电视广告的视觉表现和在受众心中产生联想的分析,通过视觉元素的文化内涵、情感意义的选择性和整体性的分析,大众品牌与受众认知图式、媒介框架的比较,提出了中国广告可以借鉴的创意理念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