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魏延被杀是魏延与杨仪为争夺权力而发生内讧的结果。对这场内讧,诸葛亮负有责任;他对魏延和杨仪两人的矛盾认识不够;他没有搞好权力交接;他不该在临终时有所偏废。魏延被杀与诸葛亮去逝一样是蜀汉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2.
魏延论     
三国时,蜀汉偏隅益州,良将济济。立国之初有关、张、马、黄、赵,后期有姜维,而魏延则崛起于蜀汉前期、活跃于蜀汉中期。他年轻时率部追随刘备,与黄忠一起进军益州、驱逐刘璋。后赴汉中,据守蜀汉北境,确保了蜀国荆州、平南中时北境无虞。诸葛亮督师北伐,数辟魏延为先锋,延功勋卓著、为蜀将之冠,千古青史自不可湮没他的勇猛建树。在三国史的研究中,魏延是一个颇多争议的人物。大凡肯定其兵出子午、与诸葛亮主力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魏延素来不喜,表面看似乎心存偏见,识人不明.实际上,其深层次原因是由于诸葛亮意欲重建儒家秩序,使蜀汉成为正统政权,故在道德上力求完美无暇,对魏延弑主之举自然难以认同.  相似文献   

4.
论魏延     
魏延(?——公元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信阳西北固县一带)人。在群雄荟萃的三国时期,魏延堪称一流上将,远在郭淮、张郃之上;就偏居一隅的蜀汉而言,算得上超群绝伦。但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这位半人半神的先知,给魏延勾画了一幅“后脑长反骨”的隐患形象。近年新版的《辞海》集学术界之观点,称“诸葛亮死,他(延)与长史杨仪争权,率兵击仪,兵败被杀。”两说性同词异,并无本质区别。我认为:魏延既没有长“反骨”,也没有反叛行径;说他与杨仪争权兵败被杀,未免有所偏颇。魏、杨内讧事件,系杨仪一手造成,在这场历史悲剧中,魏延是无辜的牺牲者。  相似文献   

5.
从公元219年到263年,蜀汉统治汉中共计45年,其间,蜀汉委派重将为都督,统兵驻屯汉中。先后督汉中的有魏延、诸葛亮、吴壹、蒋琬、王平、费、胡济7人。他们采用适当的战略战术,保证了汉中的安全,确保了蜀汉政权的延续。同时他们也为汉中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古虎头桥与魏延之死曹弘撰文摄影余少小读《三国演义》时,读到蜀汉丞相诸葛亮生前曾多次告诫亲信部属,魏延脑后生有“反骨”,我死之后,魏延必反。书中还写道,诸葛亮临终前,曾授扬仪等人“锦囊妙计”,以制魏延之反叛行径。在陕西南部古城汉中采风创作时,偶闻城中有...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和小说中的吴起与魏延都是有谋有略、功勋卓著的悲剧性武将,但又是性格各异的艺术典型。吴起是著名的军事家兼政治家,为政上的刻暴少恩,为人上的猜忍之性导致了悲剧结局;魏延忠心耿耿,但矜高气傲,蜀汉恶劣的人际环境造成了他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没有采纳魏延出子午谷直取长安的建议,此举引起文学界、史学界、军事理论界的长期争议。其实,诸葛亮这样做是有其心理原因的,即从战术说是出于知己知彼的审慎心理;从战略上说是出于三分天下的既定心理。  相似文献   

9.
《三国志·蜀书》“失其行事,故不为传”的关键人物吴懿,在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北伐遽逝五丈原之际的魏延兵变及其冤死案中,很可能发生过一次配合费祎、杨仪行动的关键作用,稳定后孔明初期的蜀汉政权,过程较为复杂;同样因为《蜀书》“不为传”,而被后世的三国史论忽略、遗漏。  相似文献   

10.
刘禅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对于蜀汉来说是极其不幸的一年。执掌军政大计的托孤重臣、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在五丈原北伐军中猝然长逝了,就在诸葛亮的尸骨未寒的退军途中,丞相参军长史杨仪与征西大将军魏延又发生了火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