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地扩大招生,高校毕业生在不断增加,但是社会对于毕业生的需求量并没有增加,这就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很多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随着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这条道路,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为自主创业做准备。本文对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进行了讨论,以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就业形势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就业难题,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既有高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与社会需求不足的供需矛盾,也有高校、大学生自身和用人单位等方面的原因。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等多方共同努力,从而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的。一、当前就业形势分析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体制不断变革,在本世纪初,为了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需要,高校大学生就业政策由"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向"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转变,在就业政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不断地扩大招生,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但是社会对于毕业生的需求却是在逐年地减少,这就导致了如今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随着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以及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这条道路,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开始做自主创业的准备。那么什么样的大学生适合自己进行自主创业呢?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其就业人数远大于市场有效需求的增长数目,由此产生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更难,这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问题,针对此问题,以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难的原因、就业保障机制及高校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有利于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从而提高女性平等合理就业竞争机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高校纷纷扩招,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长,由此导致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渐突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包括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针对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成因的分析,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指导模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高校扩招,就业形式的严峻,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薄弱,大学生面临毕业时的心理误区不断增多,心理压力逐渐加大,由此导致的心理失衡和心理案件的发生,对学生个人和社会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各大高校不断的扩招,每年都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走入社会,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市场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在如此艰难的就业局面下,安徽省体育院校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很多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现状.本文对安徽省体育院校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探讨目前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开展体育创业教育、加强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等方式,提高体育院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这使得我国原有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统包统分"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彻底为"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就业制度所取代,导致了大学生及社会就业观念的一度不适应.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不断凸显,导致我国大学生毕业就业逐渐面临新的就业问题及就业压力。高校毕业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人才,实现大学生高校就业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本文就职业生涯教育对学生可持续发展意义进行分析,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用,建立职业生涯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平台、机制及体系,以不断促进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导致社会经济增速慢,市场低迷,就业岗位减少,就业形势严峻。怎样解决社会就业问题,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当前严峻的社会问题。随着高校持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教育,在校高校大学生持续增长,所以每年的高校毕业生多达几百万,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就业也成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一些高校招生计划也在不断的扩张当中,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的问题,而很多高材生自信满满的进入了社会以为有更好的工作,可是社会发展与就业现状导致普通大学生和高材生面临失业,我们必须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进行重视。目前大学生的创新环境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大学生在创新方面的意识不强,缺乏高校的师资力量,实践能力也比较单薄,在实践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创新难题,加强创新师资队伍进,培养大量有创新能力的师资团队,这可以让大学生走向创业就业道路更加顺利。  相似文献   

12.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有些大学生更是找工作的积极性不高,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下,造成高校培养了人才,却不能把人才推向社会,为社会服务,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如何推进大学生就业成为了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高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灌输,更要对毕业生的就业进行指导。足球战术中的"4-2-3-1"模式颇具特点,对推进大学生就业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大学生就业已从"精英就业"转变为"大众化就业",由此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因而必须从人才培养模式上提出解决办法。本文结合目前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自己的认识,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已被社会广为关注,由此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凸显出来,作者通过对大连三所高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帮助在连高校的大学生保持健康就业心理,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15.
随着近些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大学生人数不断增长,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就业部门的就业管理模式不合理,事业单位的招聘制度不公正,加上毕业生群体自身的一些原因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指出了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并给出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希望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6.
扩招使高校的在校生总数结构性膨胀,"就业难"也日趋凸显,导致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不得不回乡就业,大学生回乡就业与融入农村社会这一问题引起我国社会各界人民的广泛关注。因此,政府加大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就业政策体系,为返乡就业的农村籍大学生构建起新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回乡就业的大学生快速融入农村社会,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飞速发展,针对高等教育体制、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加之社会价值取向发展的日趋多样化,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国内各一流高校生源扩招比例总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加之一些民办院校、三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也在逐步崛起,规模不断扩大,历年来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不断上升,社会人才的竞争也愈加激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变得更加复杂严峻。因此,如何于在校期间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帮助大学生更好实现就业也成为了社会迫切关注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8.
科技的发展使网络无可争议的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舆情的影响也日益增大。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额一直居高不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热点问题之一,由此产生了诸多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网络舆情,它们对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就业信息的获取、就业抉择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我们需创造有利于大学生的网络舆情环境,而这需要政府、高校、社会以及大学生自己等多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19.
贫困大学生作为弱势群体,获得国家、社会、高校等多方主体的经济支持后,精神需求也逐渐凸显,需要实现由"助学"到"助人"的转变,这是当前高校全面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课题。经济因素、学习环境、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就业问题等导致贫困大学生精神压力,需要从转变物质支持方式、倡导思想互动、突破交往障碍、优化就业服务积极构建精神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大学生人数与日俱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经由"统包统分"转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竞争就业",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在这种形势下,就业指导课程意义重大也已经在我国实施了几年,但现今仍然有大学生出现盲目就业最终找不到工作,而单位的需求量也得不到满足的情况,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引发社会问题。这就要求大学就业指导课程要足够的重视度,不能够仅仅形式上的理论讲授,而是需要改进方式方法、与时俱进,结合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及国家优惠政策,不断的更新内容,运用全局理念,在课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引导大学生树立好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本文将主要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的现状出发,着重分析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