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虚拟仿真实验作为新兴的实验教学资源,可突破传统临床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弊端。分析医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和虚拟仿真实验的教学优势,提出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中交互式虚拟仿真实验的构建策略,为高校开发虚拟仿真实验室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BIM技术及虚拟模拟建造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化装配过程,推动了我国预制装配建造技术的发展。为适应预制化建筑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将BIM技术应用于预制装配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基于该建设实践,探讨了虚拟工业化装配仿真教学线下"实践面——工地现场施工技术"与线上"应用面——协同仿真建造实验"相结合、教学资源与科研成果相结合的创新型途径,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以及新型工业化装配虚拟仿真实验室平台创建的特色,发展和推进BIM技术在虚拟装配流程实验平台建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能源动力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难题,将虚拟仿真技术引入实验教学,充分发挥虚拟仿真实验在实验场地、实验消耗和实验安全等方面的优势,建设船舶动力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以"教学科研相融合、虚拟现实相结合"为指导思想,构建面向内燃机、燃气轮机、蒸汽动力和轮机工程等专业方向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阐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主要功能以及在各个专业课程中的教学应用情况。从虚拟仿真实验在实验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虚拟仿真实验与真实物理实验关系、科研成果向虚拟仿真实验转化、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共享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船舶动力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物教学》2018,(2):60-61
基于虚拟现实、多媒体和人机交互等技术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当今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介绍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原理、特点和优势,并以秦岭生物学野外实践教育虚拟仿真实验室为范例,简要讨论了虚拟仿真实验室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4):103-107
在对MOOE和MOOC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以虚拟仿真实验为切入点,阐述了MOOE教学平台所需的关键技术、平台架构、仿真模型及平台运行模式,以虚拟车间为例,说明虚拟设计流程和虚拟制造流程,设计并实现了基于虚拟仿真和云计算技术的MOOE模式下的实验教学平台,并将该实验教学平台应用到我校相关课程实验教学中,证明了该平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虚拟仿真技术在高校电类专业教学中的优势,结合实例展现3种虚拟仿真软件在电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并依此构建网络虚拟实验平台。在实验教学中引入虚拟仿真技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可以提高电路的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7.
将虚拟实验应用于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推动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阐述了药物分析虚拟实验的教学优势与应用,为其他学科实验教学中虚拟实验技术的应用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8.
在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的进程中,工程实践教学对于提高高校理工科学生的专业素质尤其重要。虚拟仿真实验是专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它突破了高校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工程实践教学中优势明显。文章主要分析了传统工程实验教学的局限性和虚拟仿真在工程实践中的优势,并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12):146-149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以建设国家级物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为契机,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及时将学科前沿内容、科研成果提炼转化到实验教学中。建设了大学物理虚拟仿真实验、大学物理实验视频课件、虚拟仿真高危核物理实验、基于数据库的宇宙线实验4个板块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新兴的实验手段,虚拟实验已成为高校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发电动机拖动系统虚拟实验时,针对Multisim软件存在的不足和教学实验要求,搭建了电动机模型和多种负载模型。详细论述了基于Multisim的电动机拖动系统仿真模型的设计方法与封装步骤,针对Multisim仿真不收敛的情况,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列举了该仿真模型在虚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总结了在电动机及拖动基础课程中使用上述电动机拖动系统虚拟仿真模型的特色与优势。教学实践表明,基于该模型的虚拟实验可与实验室实验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帮助学生提升实验技能,开阔学生视野,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融合。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AI”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新的驱动力和思维方式。一种可有效实现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智能互联与交互融合的新技术——数字孪生应运而生。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可构筑联通现实教学空间与虚拟教学空间的数字孪生讲台,并成为在线教学空间的“数字大动脉”。数字孪生讲台可分为在线学习特征分析技术和虚实教学空间融合分析技术,通过“在线教”与“在线学”间的深度融合、映射与镜像,能为在线沉浸式教学注入新的数字生产力。基于此,从教学、技术两方面,探索数字孪生讲台的在线沉浸式教学流程设计与技术运用,即基于混合式平台的教学数据采集与管理,基于多维分析的教学数据分析与建模,基于精准教学和精准管理的数据应用,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在线沉浸式教学体验,进而设计其教学流程。旨在通过数字孪生讲台的多源数据融合、虚实融合映射、教学服务融合优化,促进数字化、智能化课堂的形成,推动数智融合在教学方面的创新性应用,从而形成一种基于大数据的课堂数据互动、映射的新形态,进而革新与重塑现代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基于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整合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针对目前网络实验教学普遍面临的问题,介绍了虚拟实验平台的优势,提出在网络实验教学中把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有机地整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并以一个网络实验为例,说明在实际实验教学中以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为重点,进行实验教学设计,通过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的整合来促进实验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3.
VR和BIM技术中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因其良好的交互性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通过VR和BIM技术创建与现实类似的环境,增强学生的切身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为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提供一种新方法。文章总结了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面临的困难,结合实际工程给出了教学案例,对基于VR和BIM技术的场景沉浸式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当前5G智能新时代各项技术带来的多维感官体验、人机高效交互等新特性,这既为生物实验教学带来新机遇,也形成一些现实困境,包括教学形式、学习支持、学习环境、教学评价等方面都面临机遇与挑战。针对5G、人工智能等新媒体新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典型应用场景,对5G智能新时代的生物实验教学的数字化新路径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具体介绍几种新技术在高校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教育时间效率与资金效率的最大化、解决大学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间的矛盾,提出了一种适合信息类专业学生进行综合实验、实习的可视化、集成化实验教学系统。在分析了集成化实验系统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研究了实验系统的实现方法,最后基于虚拟实验技术、仿真实验技术、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仪器控制技术和数据采集分析技术,设计并实现了该实验系统。该系统可通过互联网进行访问,可进行虚拟仿真实验与仪表实时测控实验,可查看相关系统与技术图片及视频,使学生可以全面了解整个信息领域各个环节,建立全程全网的概念,实现了信息类专业知识的系统化与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地区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现状,从虚拟实验技术的特点出发,探析利用虚拟技术实现计算机实验教学的应用优势,对于高校实验室建设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虚拟实验室建设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教育技术、虚拟仪器设备、数字化校园在实验教学、科研中应用的思考,针对我院的现实和发展目标,介绍了网络虚拟实验室的内涵、优势,给出了应用实例,对虚拟实验中心建设的思路和方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实验教学是大学物理教育的基础,在分析、构建实验教学多元目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演示实验、传统实验、仿真实验、基于虚拟仪器的数字化实验四种实验教学模式的功能价值进行理性探析,以期优化目标与模式的整合策略,实施多元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实际教学基础上,探讨多维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构建与课程密切相关的教学资源素材,专项整合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库、实体实验项目库、实验现象图库、模拟动画库、规范操作视频库五大教学资源库,搭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网站,通过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形式,丰富实验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增强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和实验技巧的认识和理解,强化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有效提高实验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20.
高校虚拟仪器电工电子实验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传统的高校电工电子类实验教学中存在实验设备陈旧、落后等问题,结合LabVIEW虚拟仪器技术,采用模块化思想,设计了应用在高校电工电子类实验教学中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此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可满足电工电子类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