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花火叶楠     
陈浩 《收藏》2013,(8):34
推荐人/艺术家邱志杰近年来,叶楠不断研究并实践其独创的"画笔"材料——具有防风、防火、防水的军用火柴。这种火柴燃烧时释放一种含二氧化硫的白色物质,当它靠近或"摩擦"涂抹了化学物质红磷的油画布时,油画布上就形式了各种图案和痕迹,也就形成了叶楠表达其艺术观念的载体。  相似文献   

2.
肖雅 《收藏》2013,(12):24-25
意大利新一代的YBA很少有像威尼斯双年展这样等级的国际舞台给新生代以机会,今夏双年展会涌现出新一代英国艺术家(YBA),和萨奇在上世纪80年代末推出的老一辈YBA(如达明·赫斯特)不同,这次参展的艺术家有些是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80后。策展人Massimiliano Gioni不倾向于用"后网络艺术"来概括他们的艺术,在他看来,他们只是娴熟地应用电脑制作图像。值得玩味的是,英国主展区旁是威尔士和苏格兰的棚子。1997年以来,英国展区一直被在伦敦出生或者定居的艺术家独占,在这里找不到受邀的威尔士、苏格兰或者北爱尔兰的艺  相似文献   

3.
钱志坚 《收藏》2013,(10):164-167
以商业交易为主要目的的艺术博览会,在过去十多年中不断蔓延和壮大,如今在世界当代艺术中充当了逐渐吃重的角色。它的商业性虽然明确,但不像艺术拍卖会那样弥漫着令人窒息的财富拼搏的血腥味,也不像分散的画廊那样让人疲于奔波;它对艺术现状和趋势的展示虽然不如双年展及时和主动,但至少让收藏家、批评家、艺术家、策展人和艺术机构的研究者和学生集中了解并把握到艺术与市场在当下互动的脉搏。成功的艺博会给予各方受益的机会是其他艺术活动的模式所不能取代的,其诱惑力也因此引来了这个行业中利益  相似文献   

4.
金娜 《收藏》2012,(12):44-47
2012年春天,沾艺术家蔡小松的光,到纽约参加亚洲艺术周。他的作品在纽约富勒大楼做了题为《中国文人》的专题展览。策展人龙美仙女士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作了香港苏富比的CEO,在纽约收藏圈有着极高的声誉。美仙很早就告诉我,她的好朋友杨致远邀请我们去喝下午茶,一起聊聊中国水墨和收藏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收藏》2013,(10):8
"如果情况允许的话,成都艺术家会像‘5.12’的时候一样去帮助抢险。"这是艺术批评家陈默在雅安地震后第一时间发出的声音。由于有了此前地震的经历,这一次,陈默的声音不仅坚定,同时也充满了理性。而与之同样,在最需要的时候施以援手——艺术界的反应不仅迅速,而且直接有效。从拍卖公司到艺术机构,从艺术家到收藏家,一场遍及海内外的义拍、义卖、捐款形成了一波强大而可见的潮流。尽管爆出红会2008年100多位艺术家善款未能用于汶川指定救灾项目的新闻,但它已无碍艺术圈将赈灾自觉视同于自己的责任。当然,艺术能做的还有更多。比如,在汶川地震之后,来自上海、在灾区支教的张贵和老师就尝试用艺术去抚慰有着惨烈经历的孩子们,并且将孩子们的绘画作品结集为《美丽的花朵》。这样的事例告诉我们,面对灾难,不仅仅需要英雄人物挺身而出,更需要关注每一个普通人。关照与慰藉,是对他人的态度,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还有一点就是,当人类又一次面临灾难来袭之际,艺术界会一如既往地被激发起创作责任感。无论是何种艺术  相似文献   

6.
卢婧 《收藏》2013,(12):72-77
除了美术馆以外,上海的艺术空间屈指可数:上午艺术空间、歌德的开放空间、非艺术中心。2013年开始,Chi K11以及M50艺术空间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在一系列关于美术馆及教育的讲座讨论之后,5月24日,隶属于K11艺术基金的ChiK11艺术空间举办了开幕展"真实、美、自由和金钱——社群媒体兴起后的艺术"。策展人李振华援引洛克菲勒基金会在2010年委托Michael Naimark(米歇尔·奈马克)所做的媒体艺术与实验室调查,以展览的方式作出回应。展览开幕的当天下午,许多本不知情的商场顾客闻声而至,乘坐电动扶梯来到地下三层,流连忘返于来自国内外28位艺术家的26组件新媒体作品。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结合艺术与科技,或以感官刺激为饵,或以观念取巧,或以互动为实,  相似文献   

7.
周文昭 《收藏》2012,(4):122-127
黄笃,中国当代艺术著名策展人,多次参与策划国际大型艺术双年展,并曾策划中国当代雕塑家隋建国、展望、向京、张华等人的展览,同时将西方艺术推向中国。不久前,他策划了著名意大利"贫穷艺术"大师库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的全新个展。而在东西方雕塑艺术的碰撞中,中国当代雕塑的种种问题也浮现出来,让我们走近黄笃,听听他真实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aruru  Alex Xin 《收藏》2015,(2):50-51
今年5月,艺术家胡子的个展"Kids"刚刚结束、展览和作品还在被频频谈起的时候,她接受格兰菲迪艺术家驻村计划的邀请,前往苏格兰达夫镇,在格兰菲迪酒厂度过了4个月的难忘光阴。每年格兰菲迪艺术家驻村计划都会在全球征募一批优秀艺术家前来参与,通过与世界各地策展人、美术馆和其他艺术组织团体的合作来最终决定人选。驻村计划自2002年启动以来的13年间,艺术形式也从单一视觉化走向多元。今年的驻村计划中首次出现了智利艺术家的身影,另有一位来  相似文献   

9.
TERESA 《收藏》2013,(6):60-65
一个楞头青,孤身闯入收藏界,三十多年后,马丁把年轻的、甚至晦涩、无名的艺术家,和20世纪的大师放在一起举行艺术收藏展。正如资深策展人James Mann所说:"这是一种非常真诚的组合……。"史蒂夫·马丁曾说:"艺术是在梦想与真实之间撒的谎。"屈指算来,他已经在这个谎言中沉浸了近半个世纪。上世纪60年代,史蒂夫·马丁  相似文献   

10.
Emmelie Koster法学院科班出身的80,毕业后曾从事律师工作,现在全心投入到艺术事业中,作为无人画廊的创办人与策展人,并将"闪现展览"带往世界许多城市。25岁时,你在做什么?想做什么?又做了什么?有一位荷兰女孩儿,25岁的时候已经经营了自己的"无人画廊"(No Man’s Art Gallery)并致力于挖掘有天赋的青年艺术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展示平台——不仅在网上,也在世界上许多城市中进行公开的展出。继在阿姆斯特丹、汉堡、孟买、哥本哈根、巴黎成功举办展览之后之后,她与她的无人画廊的"闪现展览"(Pop-up Gallery)已于5月17日在  相似文献   

11.
LAIN 《收藏》2013,(6):94-101
艺术的"主义",有时候也可以不那么严肃,不那么难以构造。"艺术"与我们并不遥远。"线体主义"(Linism)这个名称,开始的时候只是饭桌上一个"拍脑袋"的点子,但是随着之后接二连三的展览和微博的经营,"线体主义"成为一个面目越来越清晰的艺术流派。光诸说:"像之前的所有美术流派一样,都是先有艺术家和作品,才有流派,所以流派会受已经存在的  相似文献   

12.
王金坪  应天齐 《收藏》2021,(3):148-154
2021年1月22曰,“围屋之变——2021年第17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前展”在深圳雅昌艺术中心开幕。2019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主席保罗·巴拉塔(Paolo Baratta)和第17届国际建筑展指定策展人哈希姆·萨基斯(Hashim Sarkis)宣布了来年的主题——“我们将如何共同生活”,展览“围屋之变”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3.
我与新教师     
有人说“朋”字是两弯清朗的月,因为彼此明亮,才能成为“朋友”。1996年6月我从芜湖师专体育系毕业,被分配到贵池区一所农村职业高中,从此开始了从教生涯。第二年学校又分来一位大学体育本科生小丁。由于年轻的原因,我们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在生活上,我们彼此照料;在工作上,我们取长补短。学校体育工作也在我和小丁的默契配合下搞得井井有条,有声有色。为此,我们俩多次受到学校领导的表彰。1998年9月的一天,校长找到我和小丁谈话,说教研组长杨老师要退休了,想从我们俩中间提一个当教研组长,希望我们采取自荐方式。对于我们两个血气…  相似文献   

14.
《收藏》2013,(2):76-79
A冯博一:在中央美院美术馆的"CAFAM未来展: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大展中,我是策展人之一。这个项目是针对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35岁以下青年一代艺术家的创作生态,以田野考察中国当下青年艺术创作具体现象的方式,提供具有研究价值的视觉样本与分析报告,并预示中国当代艺术术来发展趋向的专题性展览。在策划中,我个人比较注重年轻艺术家多维度的融合性态度,既注  相似文献   

15.
岳岩 《收藏》2008,(9):12-15
以前似乎一谈艺术就到了云端.一谈市场就掉到了地上.艺术充满神圣,不食人间烟火;市场满是铜臭,到处是尔虞我诈。而现实是.在拍卖会上.当一幅幅画作拍出高价时候.关于艺术的更多的想象一下子就被启动起来。真真假假的艺术家、满口理论的评论家、艺术掮客、理想主义者.拜金主义者、投机者……形形色色的人聚集到这个圈子里来.艺术市场也越来越显得生动而富有活力。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好像一张大网,一下子就网过来,大鱼小鱼大虾小虾似乎一网打尽……  相似文献   

16.
Taki.H 《收藏》2013,(12):54-57
"超越‘宫殿’,一场在一个城市中的国际旅行。"对应着"百科宫殿"(The Encyclopedic Palace)的主题,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承载着两年的期待如期而来,不绝的游客和参观者使得圣马可广场显得人满为患。总策展人马西米利亚诺·吉奥尼(Massimiliano Gioni)在采访中说道:"我并非想呈现仅是杰作的展览……这是我的反复专注点之一,将艺术世界放入一个更大的环境中去。"  相似文献   

17.
《收藏》2013,(12):22-23
计文于与妻子朱卫兵,于2003年开始合作软雕塑作品创作,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参加的展览主要有第六届上海双年展《超设计》、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的第六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瑞士伯尔尼艺术美术馆的《大草稿》、西班牙瓦伦西亚现代博物馆的《中国盆景——当代艺术家提名展》、香格纳画廊《跟着!跟着!跟着!》计文于和朱卫兵作品展、苏州金鸡湖美术馆《人与物,记忆的穿越》、芬兰RAUMA美术馆的《龙时代——来自上海的当代艺术》,荷兰格罗宁根美术馆《不合作方式2》等等。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一个写实艺术家,谢尔盖·马什尼科夫以善画细腻人体而著称。他虽然沿用了古典绘画方式,但作品中具有非常鲜明的当代特征。本刊特邀谢尔盖·马什尼科夫分享了他的艺术故事和经验。《收藏》:你什么时候开始对艺术感兴趣并开始学习绘画的?谢尔盖:我有一个非常开放的家庭环境,与父母间没有时代隔阂。我们家庭成员的职业领域很广泛,有从事养殖的、教育的,还有当电气工程师的。当我决定要成为艺术家时,父母全力支持。他们对我说,"你终将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那时,我非常痴迷于临摹教科书和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80年代,当代艺术飘洋过海传入中国。于是,一个拥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再度迎来了思想意识领域的一次争鸣与抉择。艺术究竟是什么?艺术该如何发展?艺术该走向何方?只要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艺术家,都开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复地追问与探索。因为有这样一群善于思考并付诸实践的艺术家存在,中国的艺术开始由"直线"走向"分叉",由"单级"走向"多级"。从"圆明园"到"798",从"地下室"到"美术馆",从"乞丐"到"王子",中国的当代艺术终于以自己崭新的形象和姿态迎接着世纪的朝霞。西安有当代艺术吗?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如何发展的?最终又走向何方?本刊记者对此进行了专题采访。  相似文献   

20.
展讯     
《收藏》2013,(10):16-17
来自中国的惊雷——中国当代艺术展由法国策展人Pia Camilla Copper和Margota Ross策划的"来自中国的惊雷——中国当代艺术展"(theThunder out of China)正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阿荷森纳当代美术馆(ArsenalContemporary Art Museum)开幕,此次展览是加拿大第一次大规模展示中国当代艺术,共汇聚了13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大型绘画、雕塑、装置、照片和影像作品。参展艺术家不仅有国际知名的谷文达、张洹、高氏兄弟、仓鑫等,也有艺术新锐高翔、常磊、韩冰等。正如策展人Pia Can训aCoppe r所说:"这个展览期待人们进一步挖掘中国当代艺术已知部分,更重要的是发现未知部分"。其中高翔、常磊、韩冰三位艺术家受邀赴加拿大参加开幕式。展览于2013年1月31日至7月23日在蒙特利尔市展出,8月至12月在多伦多市的阿荷森纳当代美术馆展出,并于10月参加多伦多艺术博览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