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阿黛拉·奎斯特是福斯特在小说《印度之行》中精心安排的人物。她怀着浪漫美好的愿望来到印度,想“看看真正的印度”。然而,在印度,她所“发现”的是种族之间、宗教之间、个体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分离。所有这些都说明福斯特通过“善意、教养和智慧”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及联结的失败,也让人们意识到通过建立友谊来实现民族大融合、实现文化融合的艰难。  相似文献   

2.
福斯特小说标题的内在意蕴探析——以《印度之行》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M.福斯特对于小说的取名非常注重诗意性,小说《印度之行》的标题不仅富有诗意性而且具有很大的张力,它借助惠特曼的简短诗句凝炼多层深刻的内涵:不仅仅是叙述穆尔夫人和阿德拉·奎斯蒂德小姐人生经历的“印度之行”,也是表征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阿齐兹的精神与信仰的“印度之行”、作者福斯特对印度社会“入于其内,出乎其外”的“印度之行”和西方文化的东方之行.  相似文献   

3.
《印度之行》的表层结构所体现的是英、印两个种族的分离以及伊斯兰教、印度教和基督教这三个异质文化的碰撞与排斥,而其深层结构正如福斯特所言,这本书是关于为人类灵魂寻找一个永恒归宿的探索。书中不仅描写了各类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更探讨了人们应如何深刻地认识印度这样一个世界,如何深刻地认识人类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以及人类灵魂归宿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福斯特小说的基本主题。福斯特在其代表作《印度之行》中,通过两位英国妇女在印度的旅行,以文字的方式表达了不同文化的民族对交往的渴望,展示了交往的复杂过程和种种困境,创造契机、消除隔阂是各民族努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6,(1):34-35
《印度之行》是E·M·福斯特的经典小说,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本文从文化帝国主义思想的视角剖析该小说,并分析福斯特的文化帝国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6.
《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1924)是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1879—1970)的代表作。本文试图通过对福斯特的双重文化身份的文化解读来阐述《印度之行》中“联结”的主题,分析了福斯特试图这种文化身份的嬗变使得东西方异质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联结在表层上是非政治的、乌托邦式的,其隐性层面上则最终折射出英国中心论、欧洲中心论.  相似文献   

7.
E·M·福斯特小说的巨大张力主要表现在他所描绘的事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表现了"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印度之行》中的马拉巴山洞就集中体现了这种"难以捉摸的不确定性"。马拉巴山洞作为最具象征意味的文化表征,承载着丰富的审美意象和文化内涵,它既是福斯特内心深处的母性情结的体现,又是福斯特凸显印度文化神秘性的文化表征,同时还是象征殖民与被殖民之间"联结"最终失败之文化隐喻。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利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和东方主义的相关理论来解析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中的"印度形象",进而深入研究福斯特笔下的印度形象对英国集体想像中"印度形象"的继承和颠覆,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引起这种距离的深层的社会文化的原因及作家个人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福斯特代表作《印度之行》中"东西融合,天下一家"的主题以英国人与印度人交友为载体,透过交友的最终失败折射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实现文化融合的艰难。文章通过事物的客观排他性和认识的主观多元性等多个角度,从宗教、文化以及政治背景等方面论述了当时阻碍"东西融合"的诸项因素,并指出教育是"东西融合"得以实现的有效之举。  相似文献   

10.
《印度之行》(1924)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E.M.福斯特惟一一部以殖民地印度为题材的小说。在小说中,福斯特对英国人的殖民统治和种族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对受压迫的印度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但是他的无法摆脱的帝国意识使小说叙述不时地流露出今天所谓的"新殖民主义"倾向。然而在"殖民"意义之外,这部小说所体现的构建和谐而平等的人类新秩序的理想则更加显示出小说的永恒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英国现代作家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描绘了20世纪初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的印度社会。小说中的人物朗尼和阿德拉分别代表了两种道德取向,前者信奉并维护殖民主义道德体系,而后者怀疑并冲破殖民主义道德体系。他们分别是殖民主义道德体系的代表者和终结者。通过这两个人物展现了殖民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面貌和必将走向灭亡的命运。朗尼和阿德拉无法步入婚姻的殿堂,这是由他们不同的道德取向和政治取向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爱·摩·福斯特(1879—1970)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印度之行》被公认是福斯特最成功的作品。与以往作品相比,这部小说的社会背景更复杂,更为广阔,因此这本小说常被作为对1914—1918年大战  相似文献   

13.
在E.M.福斯特一生创作的六部小说中,<印度之行>是享誉最高的一部,它使得福斯特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并确立其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4.
解读《印度之行》的性别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斯特对待性别的独特态度和认识以及他对性别的艺术处理,是解开《印度之行》某些神秘现象的钥匙。在福斯特的眼里,英国和印度的关系变成了男人和女人的关系的比喻。性别的高下之分,和种族的优劣之别相互融合,巧妙地服务于小说作者的意识形态的抒发。但与此同时,《印度之行》的两性关系又具有强烈的去政治化意图,该作品在殖民时期和后殖民时期都同样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评论,原因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15.
《印度之行》是E·M·福斯特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充满了辛辣的讽刺、深刻的象征和富于哲理的预见,是20世纪英国小说中的经典作品之一.在这部小说中,福斯特运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技巧,使得整部小说更有韵味,福特斯本人也被誉为“现代象征主义者”.  相似文献   

16.
《印度之行》是英国作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于1942年出版的一部小说。它被普遍看作是福斯特的代表作,也成为了西方现代文学中的经典著作之一,自问世以来受到极高的评价。本文试图从宗教象征的角度探讨福斯特对三种宗教的不同态度和在构建叙述时的不同功能。  相似文献   

17.
印度女作家马哈丝瓦塔·黛薇的小说<哺乳者>刻画了一个普通印度妇女约书达一生的悲剧.约书达生活在传统价值观念以及殖民主义入侵所带来的新旧思想的矛盾冲突中.活着的时候她是一个圣洁的母亲,死时她却成了一个社会新旧交替时代的牺牲品.她的命运代表了无数个印度妇女从殖民主义时代转向后殖民主义时代过渡时期的悲剧之一.  相似文献   

18.
被西方评论家誉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的爱·默·福斯特,1879年1月出生于英国伦敦。父母都是福音派教徒。但家庭中浓厚的宗教气氛,并没有使得少年福斯特成为虔诚的基督徒,相反地却使他对基督教持怀疑与批判的态度,特别是维多利亚时期的中产阶级在宗教的名义下扼杀个性与独创性的社会现实,更使他反感。福斯特少年时走读于肯特郡通布里奇公学,由于他生性文静,且喜独立思考,遂与好勇斗狠、恃强凌弱的  相似文献   

19.
爱·摩·福斯特(1879~1970)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印度之行》被公认是福斯特最成功的作品。与以往作品相比,这部小说的社会背景更复杂,更为广阔,因此这本小说常被作为对1914~1918年大战前后英、印形势的批评而加以阅读。  相似文献   

20.
李莹 《教育科学》2007,23(1):68-72
对发展中国家是否应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国际上长期存有争议。争议基本上形成意见相左的两方——反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支持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反对方以学者福斯特、沙卡罗巴斯以及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为重要代表。支持方以学者保罗.本奈尔以及实践中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些国家(如中国、韩国、印度)为重要代表。本文围绕这场争议,介绍了反对方与支持方两方的观点及其相关研究,并探讨了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