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杜甫在秦州期间诗歌创作进入到一个纯粹个性化的时期,诗歌中具有了明确的悲剧化体验,这种体验在咏物、写景等诗歌中有所表现,尤其是在占其秦州诗歌总数五分之一的“遣兴”诗里有更为系统鲜明的表达。杜甫流寓秦州时的诗篇在内在精神和艺术规范方面都出现了新变,这些新变可视为杜诗在杜甫弃官之前和入蜀之后的一个转折过渡,这种转折变化是时代变迁带来的作家审美心理变化的产物,因而此前作品中较为淡漠的悲剧意蕴在秦州与之后诗歌里得到了明显的诠释。  相似文献   

2.
杜甫是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启发后来者,因此研杜成为一门显学。与之相应的杜诗分期、分类研究,自宋以来就显得极为繁杂,分地域研究也显示出了相似的状态。但是,现在所见宏观的杜诗分地域研究著作和论文还不多,微观上对杜甫的陇蜀之行及其诗作研究却颇多说法,称秦蜀纪行诗、寓陇诗、陇蜀诗、陇右诗、秦州诗等者皆有之。杜诗《发秦州》到《成都府》系列,可以称为陇蜀诗,但确切些可称为"同谷诗"。北宋以降,就有杜甫同谷诗的说法,但至今系列且专门的研究还很缺乏。《杜甫陇蜀道诗歌研究》一书可补兹之阙,具有这方面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3.
杜甫是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启发后来者,因此研杜成为一门显学。与之相应的杜诗分期、分类研究,自宋以来就显得极为繁杂,分地域研究也显示出了相似的状态。但是,现在所见宏观的杜诗分地域研究著作和论文还不多,微观上对杜甫的陇蜀之行及其诗作研究却颇多说法,称秦蜀纪行诗、寓陇诗、陇蜀诗、陇右诗、秦州诗等者皆有之。杜诗《发秦州》到《成都府》系列,可以称为陇蜀诗,但确切些可称为"同谷诗"。北宋以降,就有杜甫同谷诗的说法,但至今系列且专门的研究还很缺乏。《杜甫陇蜀道诗歌研究》一书可补兹之阙,具有这方面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4.
杜濬处在明清交替这一特殊时期,其诗歌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杜濬诗歌的特点在他的山水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自然山水中的一景一物,都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国破家亡、入世无门等遭遇,造就了杜濬山水诗中一种独特的意象——“孤”,其诗中的一山一水,大都被蒙上了一层悲清的面纱,较之其他遗民诗更深婉。同时,这奠定了杜濬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杜甫的《登高》是其诗歌中七律的典范之作,也是中学语文的经典篇目。诗中意象壮阔,情感悲壮深沉。杜甫《登高》全诗渗透着悲情。诗人的悲是不断加重的。诗中不是纯粹悲个人命运,也不是单纯悲国运,而是将各种悲汇聚起来,使悲情愈发沉重。因此,聚焦诗眼“悲”,探寻诗中深沉悲情的呈现形式及其丰富的悲情意蕴,有助于更好地体会杜甫的复杂情感,加深对悲情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小说人物形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强烈的体验性、紧迫的命运感、灼人的病态美。人物形象的体验性表现为情绪体验、内心体验和精神体验三个层次,具有很大程度的真实性;人物形象的命运感表现为穷愁感、苦闷感和多余感三个层次;人物形象的病态美则表现为忧郁美、孤独美、变态美三个层次。正是因为这三个人物形象特性,郁达夫才在现代文学史上确立了他有别于其他作家的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7.
杜甫旅居陇右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中主要包括一些遣兴咏怀诗、边塞山水诗和咏物诗,陇右诗无论同唐代其他诗歌相比还是与其前期作品相比,都呈现出鲜明的特色,是其诗歌创作生涯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8.
同谷时期是杜甫生活境遇最为沦落,心态最为愤懑悲凉的时期,其有关同谷的诗歌创作,数量虽然不多,却以诗人审美趣味的转移及新的审美风格的形成,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要体现在:常引丑陋、阴森、恐怖等诗歌意象入诗,多嵌入"恐"、"死"、"悲"、"惨"等字词,多借五古的诗歌形式,多押仄韵,营造出极为萧森凄冷的艺术境界。诗人摛幽诀奇,以其宏大的气魄和奇特的想象,通过描绘峻绝奇险的自然景色来表达凄楚悲凉的情感时,气势凌厉、意境阔大,给人以奇崛豪宕的美感。这一新的审美特征的形成,与杜甫沉郁写实的风格迥异其趣。  相似文献   

9.
生态诗是指用诗的艺术形式反映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状态的诗歌。杜甫大量的生态诗作,其美的架构主要由和谐美、雄壮美、恬静美,人性美四个方面组成。杜甫生态诗关的价值今天对于人们的关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是值得大力开发的诗美资源。  相似文献   

10.
杜甫诗不特善于纪事,亦长于纪历,杜甫诗集中有不少以节令为题的诗歌,"九日"诗就是其中的一类.重阳节在唐代深受重视,杜甫"九日"诗广泛反映了唐代的重阳节习俗,而在主题上则明显地保留了忧郁色彩--既伤老叹悲又忧国忧民.读杜甫九日诗,犹读唐代风俗史,还能感受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相似文献   

11.
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十月之交从秦州出发,南行经汉源至同谷,停留不足一月,又于腊月初一至月底行抵成都,一路领略了蜀道之奇险,有意识地写下了二十四首纪行诗以及《同谷七歌》和《万丈潭》等诗。这是杜甫刻意创作的一组借蜀道山水来抒发自己和国家进入困境时期的无限感慨,若仅以山水诗去解读,有贬于杜甫蜀道纪行诗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湘南学院学报》2018,(1):61-64
杜甫早年积极求仕,但一直沉沦下僚,最终流沛西南,漂泊终老。陇右诗是他刚刚弃官而去所创作的,这一时期杜甫依然心系家国,可渐渐追求隐退,不再积极出世。在诗歌题材的选择上,纪行写实、咏物兴怀成为主调,并呈现出情深意厚、清隽沉郁的特征。陇右诗是杜甫诗歌思想内容改变的重要时期,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和研究杜甫的诗歌。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6,(80):21-22
不同于传统诗歌,具象诗重视诗的视觉效果,以文字、符号的特殊排列表情达意。因其独特视觉体验和引人深思的特质,具象诗在世界范围内广受好评。但其抛弃传统诗歌的韵律、反复和节奏感的形式风格引起了质疑:具象诗是否已经失去了诗歌的底蕴与精神?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杜甫诗在写实中的象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具体的诗例对杜甫诗歌在写实中的象喻性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这里的“象喻”指的是诗歌中的情意与形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诗人的内心与外物之间的关系。作者将对外物的认识分为感知、感动和感发三个层次,与此相对应的诗歌内容也可以分为感觉、感情和志意三个层次。杜甫诗歌的象喻性主要体现为他在物象之中表达了一种理念,即诗歌内容的第三个层次——志意,而这种表达是杜甫的人格与志意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5.
秦州杂诗(其七)杜甫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经秦州、同谷,历尽千辛万苦,于这年年底到达成都。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本篇是第七首。“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首联大处落墨,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秦州城座落在陇东山地的渭河上游河谷中,四周山岭重叠,群峰环绕,是当…  相似文献   

16.
古典诗歌的教学重在品味诗境,感受其思想、艺术的恒久魅力。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即引导学生以美读、改写、表演,绘图,以诗解诗,联踉生活等形式建构古典诗歌的情境,体验诗人的情感,进入诗人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17.
痛苦、哀伤、嗟叹是汉魏六朝诗歌的主要音调,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作家陆机,他的诗歌中也往往流露出许多悲伤的情感。这种悲是对其内心情感的真实再现,是陆机对真实生活的体验,如有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有描写从军的艰苦生活,还有表达对人生艰难、命运难知的感慨等等。而对于读者来说,这些情感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表现家国之痛,身世之悲的登高诗作构成了唐登高诗的主旋律。它是诗人时不我待的生命紧迫感、舍我其准的生命价值感以及忧国伤时的社会忧患感在个人政治命运蹭蹬之时体呈现。登高诗的共同意象高台作为寂寞诗魂的精神见证,具有深厚的美学意义。悲秋和荒野的普遍存在 登高诗“悲”的美质。遭遇理想与现实背离的诗人,在寂寞中恪守生命的初衷,走不出既定的历史宿命。  相似文献   

19.
诗歌教学     
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以内心的感发为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杜甫说:“摇落深知宋玉悲.”杜甫读了宋玉的作品,就感受到了宋玉的悲戚.辛稼轩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  相似文献   

20.
南永前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朝鲜族诗人,其图腾诗以原始文化意象——图腾入诗,实现了个体情感与集体情感的交融,体现了诗人对民族历史命运和现代文明的反思。南永前图腾诗通过对一系列图腾意象的营构,在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上突破了咏物诗的传统书写,凸显了图腾诗作为一种诗歌题材的独特精神内涵及审美形式,而这也正是少数民族诗歌中"南永前现象"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