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肖林鹏 《体育科学》2002,22(4):69-71,102
背向滑步推铅球双脚支撑技术阶段是获得铅球出手初速度的重要环节,以生物力学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双脚支撑阶段相关运动环节及铅球的速度节奏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右膝与左踝速度是影响铅球运行速度的最重要因素,建立了有关运动环节速度节奏与铅球速度之间的数学模式。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进行铅球速度的评价和预测。建议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应加强双脚支撑阶段,各有关运动环节速度及其运作结构改进方面的训练,并特别重视双脚支撑阶段运动员铅球速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对铅球投掷距离计算公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目前采用的铅球投掷距离的计算公式是:式中m是铅球的质量,v_0是出手速度,α是出手角,h是出手高度,g是重力加速度,C是阻力系数,k是空气密度的1/2,s是铅球的最大截面积,L_0是出手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国际健将级女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速摄影及解析、生物力学分析等方法,对女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相关运动环节的速度节奏与铅球出手初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数学方法建立了模型,以探讨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正确运用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动作的规律及特征,从而为提高我国女子铅球运动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女子铅球运动员短期强化训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陆升汉  邰崇禧 《体育与科学》2002,23(5):39-40,46
本文根据普通高校女子铅球训练的实践,运用文献、实验和统计方法,对女子铅球运动员马征的训练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拓宽高校女子铅球训练的思路,提高训练效果,为女子铅球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爆发用力阶段相关运动环节及铅球的速度节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左踝与其他环节动作协调匹配形成的左侧支撑制动轴,不仅关系到下肢的动量有效地向上传递和形成稳固的双腿支撑,还可使铅球在出手瞬间的最高点合成适宜的出手初速度;铅球加速阶段,肩轴加速赶超髋轴,左肩制动与右肩前顶动作成为影响铅球出手初速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铅球技术教学操●翟志强孙志坚针对铅球教材特点,我们把课堂铅球技术教学作为重点。找出影响身体素质充分发挥的关键技术因素。对筛选出的相关技术因素进行最佳实验方案研究,最后根据研究确定出的铅球技术教学最佳方案,编制了“铅球技术教学操”。这一教学操的编制,将...  相似文献   

7.
铅球作为一项古老的运动项目,历史悠久,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后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铅球运动的发展历史来看,每次铅球技术的变革,都带来成绩的大幅度飞跃。从1953年背向滑步技术诞生以来,铅球世界纪录不断攀升,已达到23.06米的高峰(以男子铅球为例,下同)。旋转式技术首创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几年的发展便突破性地创造了23.12米的世界纪录。近年来,在世界田径赛场上运用旋转式推铅球技术的运动员(特别是男子)人数不断增多,并屡创佳绩。国外科学家根据当代优秀运动员的形态和身体素质指标,预测采用旋转式技术可将铅球推到26米以上。速说明旋转式技术有巨大的潜力。反观我国,在铅球比赛中却是背向滑步技术一枝独秀,很少见到使用旋转式推铅球技术的运动员。本文通过对旋转式推铅球技术和理论的研究探讨,为运动员应用此技术提高运动成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关于我国女子铅球技术优化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具有世界水平的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的54组测试资料为依据,选用多种回归模型,讨论了铅球成绩与出手速度、角度和高度的关系。并用岭嵴分析给出了不同水平的铅球成绩最大值及与其对应的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和出手高度的最佳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9.
由于铅球教学存在诸多不可预测的安全隐患和练习的相对单调、枯燥,在教学中根据铅球项目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的练习方法与手段,是提高铅球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钟平  黄泰源  龚明波 《体育科学》2003,23(4):131-136
为了考虑铅球投掷过程中存在的众多不确定因素,提出了铅球投掷的模糊优化模型。该模型借助模糊的人体测量数据和力量数据,计算出已知可能性分布的运动员最佳投掷模式和投掷距离的模糊解集,从而比非模糊优化模型更好地反映了铅球投掷的实际过程。然后,运用Matlab 6软件开发了模型求解的程序设计和优化软件的用户界面,实现了快速的计算和良好的用户交互功能。最后采用大学铅球运动员投掷的实测数据验证了模糊优化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运用力学原理,经分析和数理推导,提出因助跑速度和最后用力使铅球所产生的速度方向不同,滑步推铅球的出手初速度是随出手角改变而变化的变量,原理论“最佳出手角”是以出手初速度为定量的基础上推算出来的,仅适用于原地推铅球,并推导出随出手角变化,出手初速度和射程的计算公式,分析助跑速度和出手角变化对出手初速度和射程的影响.提出新的最佳出手角。  相似文献   

12.
推铅球动作系统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等基础理论,对推铅球技术的连续图片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激发肌肉潜能,加速动作节奏,以适宜的角度、合理的高度和最快的出手初速度投掷铅球的规范动作标准。  相似文献   

13.
铅球最佳投出角问题新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决铅球适宜投出角度公式与实践偏离的问题,分析了铅球成绩与抛体最大射程的函数关系,得出了最大成绩定理、“新”最佳投出角度公式和最佳出手角度标志线参数式。抽样检验和空气动力学实验指出,新公式能够准确地描述出高、中、低各种水平铅球运动员的适宜出手角度。  相似文献   

14.
铅球飞行参数即时反馈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铅球飞行参数即时反馈系统"利用减影技术,用两个CCD窄缝像机,对铅球飞行轨迹上的两个点的高度与时间实现了实时检测。在给定出手高度的条件下,计算机分别计算出铅球的出手角度、出手速度、最佳出手角度等飞行参数,然后提供一个角度大于或偏于最佳出手角的反馈信息。下一次投掷时,系统能够根据上一次投掷的情况给运动员提供一个建议,即出手角度应该高一点或低一点。实验研究表明,该系统能够做到实时检测、实时反馈,是一台运动员技术训练的理想辅助器材,该设备尤其适合于具有较高水平的铅球运动员。  相似文献   

15.
隋新梅 《体育科研》2012,33(3):82-84,95
运用三维图像解析方法,对张峻的旋转推铅球技术中过渡阶段的身体各主要关节角度变化进行运动学分析,目的在于通过了解在不同的时空中张峻各主要环节的角度变化,对其技术进行有效地诊断。张峻推铅球技术的过渡阶段中,投掷成绩在19 m以上时的肩髋夹角都在50°以上,且肩髋夹角与投掷成绩呈显著正相关;随着铅球成绩的提高,左肩角逐渐减小,右肩角变化不大,左髋角度逐渐加大,右髋角的变化不太明显,左膝角度有所增大,而右膝角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从出手角度、最后用力的工作距离和时间、铅球最后用力上升的高度等方面,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蔡德诚  严海风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6):660-662,666
分析与诊断男子背向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技术参数,对提高我国男子铅球运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定2004年"菲普莱杯"全国田径大奖系列赛(南京站)男子铅球比赛前6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台JVC9800高速摄像机以50?fps的速度同步拍摄,运用德国SIMI-motion录像解析系统进行图像解析.研究结果显示:最后用力阶段铅球出手速度、出手高度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铅球出手角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Optimum release angle in the shot pu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accuracy of a method of calculating the optimum release angle in the shot put. Using the proposed method, the optimum release angle that produces the greatest flight distance is calculated by combining the equation for the range of a projectile in free flight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release speed, release height and release angle for the athlete. The method was evaluated using measurements of five college shot-putters who performed maximum-effort throws over a wide range of release angles. When the athletes threw with high release angles, the shot was released from a greater height above the ground and with a lower release speed. For all five athletes, the calculated optimum release angle wa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athlete's preferred release angle. Each athlete had his own specific optimum release angle becaus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rate of decrease in release speed with increasing release angle. Simple models of shot-putting were developed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release speed, height and angle in terms of the anthropometric and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thlete.  相似文献   

19.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accuracy of a method of calculating the optimum release angle in the shot put. Using the proposed method, the optimum release angle that produces the greatest flight distance is calculated by combining the equation for the range of a projectile in free flight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release speed, release height and release angle for the athlete. The method was evaluated using measurements of five college shot-putters who performed maximum-effort throws over a wide range of release angles. When the athletes threw with high release angles, the shot was released from a greater height above the ground and with a lower release speed. For all five athletes, the calculated optimum release angle wa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athlete’s preferred release angle. Each athlete had his own specific optimum release angle becaus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rate of decrease in release speed with increasing release angle. Simple models of shot-putting were developed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release speed, height and angle in terms of the anthropometric and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thlete.  相似文献   

20.
铅球运动是一项有着几百年历程的古老的运动项目,伴随着铅球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铅球这项运动的魅力逐渐呈现出来,作为一项关键性的铅球运动技术手段,旋转推铅球基础成为现阶段被广泛应用的一种铅球训练手段,在国内外的普及状况良好。本文就分析旋转推铅球技术在国外及国内的普及情况,并找出这种普及差异存在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