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朝伟 《英语辅导》2010,(2):170-176
翻译系统作为整体,具有非生物学意义上的广义“有机体”特征,因为该系统同样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内在规律的有机体系。《易经》是中国文化中用来解释整个宇宙人生的“经典中的经典”,完全可以用来诠释“翻译”这个“生生不息”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2.
周朝伟 《英语辅导》2010,(1):191-195
对“翻译”概念的定义是翻译研究的起点,把“翻译”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系来研究,是现代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具体体现,因为各类学科同属人类文化的范畴,“文化转向”本身就意味着多学科方法论的综合运用。把“翻译”作为一个像“社会有机体”一样的“有机体”,并运用文化符号学工具来进行透视,能够更好地展示“翻译”的全貌,从而有效指导翻译教学。  相似文献   

3.
翻译界一直把翻译看作是一项以译者为主体的语言和文化的转换活动,这似乎赋予翻译太多的主观化色彩,忽略了翻译学作为学科而存在的客观现实。笔者认为,与其把翻译看作是一项语言和文化的主体转换活动,不如将它视为客观的信息流动过程,即源语中所含各种语言、文化信息流向目的语的动态过程。这里从市场运行的角度探讨了翻译信息的流动性,并认为没有信息流动性就没有翻译,因为翻译本身即是一种信息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周朝伟 《英语辅导》2010,(4):185-189
儒家“五经”之首《易经》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总源头,其深刻的“有机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有诸多的可通约性。结合两者并符号学思想,可以尝试定义“翻译有机体”,进而探讨演绎翻译哲学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5.
帕森斯和教育社会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帕森斯对教育社会学的贡献集中在一些概念上,如社会化、内化、分配、分化以及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等。这些概念出现在他的一篇重要论文:《作为社会系统的学校班级》中;在《关于行动的一般理论》一书中,对这些概念作了更为详尽的说明。在把学校班级看作一个社会系统的思想理论化过程中,帕森斯把社会系统作为一个抽象概念使用。社会系统与人格及文化系统一起构成了行动的三个系统,借助于行动“参照系”,这三个系统在他的理论中得到了统一。行动参照系有三个要素:行为者、行动的情境和行动取向。所谓的行动理论,是帕森斯用以分析活的有机体的一个概念体  相似文献   

6.
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翻译不再被看作是一个简单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行为,而是译入语社会中的一种独特的政治行为、文化行为和文学行为,翻译的概念也经历了从“改写”到“部分翻译”的再认知。  相似文献   

7.
“社会风险”内涵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风险的愈演愈烈,德国社会学家贝克首创的“风险社会”成为我们当下的时代语境。内生于社会有机体内的社会风险随着社会有机体的演变和发展也改变首自己的形态,呈现出与以往社会风险不同的形态。社会风险就是社会有机体内部诸要素、结构及其运行过程中的失衡状态最终带来反社会主体效应的态势。  相似文献   

8.
社会力:社会分析的新视野胡国祥社会力是指社会有机体的运动所蕴含和表现出来的能量,或者说是社会系统所表现的功能。在社会力概念中,社会是指“社会有机体”,社会力概念包含了三个基本因素,即社会要素、社会系统和社会运动。在社会力的三个构成因素中,社会系统是...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社会系统观探析朱梅珍把人类社会看作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一大特色。马克思和列宁在描述社会特征时,都曾多次称社会为活的有机体,即有机系统,并从理论上分析了人类社会这个多层次的有机系统的一般结构,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系统的普遍本质及...  相似文献   

10.
社会是一个活的有机体,社会进步及其标准是一个系统,要把“三个有利于”标准放在整个社会进步标准系统中去理解。“三个有利于”标准本质上是生产力标准,它以人民利益标准为前提,以社会制度和思想道德观念标准作保证。  相似文献   

11.
自1988年4月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提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这个概念以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中国文艺理论界,“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成为关注的热点。为了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我认为对近年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和简单的评述是有意义的。目前,在美学和文艺理论界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主要是从三条路径进行研究的:其一,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看作是文艺学、美学学科研究的新兴亮点;其二,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看作是新现代性中国的一种“表征”;其三,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看作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生存意境。  相似文献   

12.
“前理解”是现代阐释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文章指出前理解作为翻译主体的认知结构,对其理解和翻译文本起到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作用。“前理解”概念对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个性化翻译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社会有机体不同于生物有机体 ,它是在以物质生产为基本形式的人类实践中 ,通过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的中介作用 ,而创生和发展的。人永远是社会有机体的主体 ,同时又受社会有机体的制约。在这个问题上 ,西方的结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观点 ,都是片面的、错误的。  相似文献   

14.
“延展认知技术”是指在认知活动中,帮助有机体对外部环境中的信息进行获取、选择、理解、记忆,并因此对有机体自身行为产生指导作用的那部分技术。它的基本特征包括:纠缠性、交互性、持续性与自治性。延展认知技术有着延展认知范围、增强认知能力和拓宽认知途径的价值,但从风险的视角而言,其所带来的各种相关问题亦不容忽视。从个体层面而言,延展认知技术引发了认知主体的“信息焦虑”,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认知主体的“认知偏差”,造成认知主体的认知能力的另外一种形式的“退化”。从群体或社会层面而言,它的普遍使用会加剧社会风险总量,会造成数据“孤岛”和认知“垄断”,产生群体的“极化”现象。学界应进一步探讨如何实现延展认知技术的风险最小化,更好地促进人类的认知实践。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人的实践所引起的各种因素相互制约有机联系的整体。它揭示出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发展的标准就是使社会有机体良性运行,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深化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标准理论,并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根据翻译社会学,文学翻译批评亦可视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在翻译批评实践活动中翻译批评主体行为本身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但同时也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社会心理是重要受动因素之一。新时期国内几大社会心理,如务实化、多元化、消费主义与利益主义考虑等对整个文学翻译批评主体活动影响深刻,批评主体在批评对象的选择上更关注实际市场利益的影响,在批评的视角和话语选择上更加突出多元学科理性思考,主体间关系中主体地位各有不同,在整体上社会心理对文学翻译批评主体的主体性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 综观古今中外的各种教育思想,认识教育研究的立足点大体有三种观点。第一种是社会本位观,第二种是个体本位观,第三种观点介于这两者之间。 社会本位观以“社会”作为观察问题的立足点,把社会和个体的结构看成是类似于“有机体”和“细胞”的关系,社会是有机体,个体是有机体的细胞,个体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社会总处于决定性的中心地位,个体应服从、服务于社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一片叶子的启示”,根据广义生态学关于“宇宙生物统一性的原理”分析了区域经济系统的生物器官形态和机能系统运动的特征,证明社会经济有机体与自然生物有机体生态运动的自然规律统一性,据此提出了把区域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统一的生态设计原理——广义生态学设计原理.它是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原理相统一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9.
超语言学将人的存在看作是交际中的对话性存在,强调话语的社会-历史性、对话性和未完成性。因此,翻译是翻译对自身存在价值的确证;翻译是翻译带着自己既往的全部社会-历史性与原作的对话;新的语境产生新的理解与对话,于是有新的译本。本进而提出:翻译的本质并非话语意义的对等置换,乃是跨化语境下对话语意义的揭示与追寻;翻译批评的标准当是能否提供、促进新的沟通与理解,推动化的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20.
根据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特点,从系统整体原则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实践观,将红色思想、红色文化、社会实践、保障机制四个维度看作一个立体互动、相互协调的有机体,是实施高校大学生红色教育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