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经700年的沧桑岁月,一代书画大师赵孟頫书画珍品,于今年金秋9月回到他的故乡湖州展出。这次由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和湖州博物馆馆藏真迹39幅书画原作汇聚而成的《归去来兮——赵孟頫书画真迹回家展》,气势  相似文献   

2.
这幅四尺整张的《御风行》,是国画大家刘旦宅先生在粉碎“四人帮”后创作的第一幅得意大画。画面上,四位青年女子扬鞭策马,意气风发,形象生动,气概非凡。坐骑雄壮骠悍,肌蹄强劲,御风奔腾,势不可挡。这是画家摆脱羁绊后的自我精神写照,是一幅极其珍贵的精品。1980年,浙江日报“钱塘江”副刊开辟“寄语故乡”专栏,约请茅盾、胡愈之、夏衍、钱三强等诸多浙籍名家赐稿。刘旦宅先生也慨然允诺,撰写了《神游雁荡》一稿,并表示要将他的得意之作《御风行》赠给浙江日报。文章发表半年后,不见先生寄赠,我们估计刘先生画事太忙,便由我专程去上海刘先生…  相似文献   

3.
沙舟 《文化交流》2010,(5):53-57
“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才开始创作的,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传,但我知道,现在一半放在浙江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半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整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相似文献   

4.
享有“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美誉的左权,剪纸艺术人才辈出,一汀晚霞夫妇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近半个世纪的剪纸艺术生涯中,他们先后创作了6万余幅作品,其中千余幅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200余件在各类展览中获奖。早在1959年,一江先生的作品《左权民歌》就代表山西赴京参展,荣获“全国戏剧美术展览设计奖”;1995年,他们的作品《九龙壁》献给第4届世  相似文献   

5.
《八十七神仙卷》真迹为白描长卷,是宋代画家武宗元《朝元仙杖图》的稿本。上世纪30年代,徐悲鸿从一位外国人的收藏中发现了它,不惜重金购回并为之定名,在画坛传为佳话。现藏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而《八十七神仙卷》的越塑作品,则是民间艺术家胡阿寿的开山之作。胡阿寿出生在绍兴湖塘陌坞村一个农民的家庭,自幼酷爱画画,少年时在乡间写生,为“十里湖塘”的山水风光所陶醉,常常画得连饭都忘了吃,被乡人视为“画痴”。成年后他走乡串户为农民做漆匠、画彩画,常为自己功底浅薄而困惑,于是他下决心发奋学习,经人介绍到杭州拜访吴  相似文献   

6.
曾经有人建议我好好钻研《老子》,说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混”得有模有样,必须活学活用《老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人、三分清醒七分糊涂的人才算高明。还写了一幅帖子送给我,建议我高悬墙头,每天默诵。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其解释...  相似文献   

7.
46年前,今天大名鼎鼎的昆曲“巾生魁首”汪世瑜正是以《西园记》的“张继华”一角,赢得盛名,汪老师自己也曾感慨,“就靠一部((西园记”,造就了一个汪世瑜”,可见得“张继华”角色的分量。46年后,汪世瑜亲自导演的时尚版《西园记》,让浙江昆剧团的三代演员好好地“PK”了一番:“50后”的陶铁斧已进入演员的鼎盛时期,“60后”的李公律风华正茂,“80后”的女小生毛文霞则青春逼人,俊秀可人,三位“张继华”一时间幻影流动,精彩绝伦。我对昆曲有点上瘾,恨不得三场大戏一场也不拉下。但我只得到陶铁斧的《西园记》的戏票。  相似文献   

8.
陈好给人的印象,一如她在《乱世英雄吕不韦》中扮演的极具中国传统女性气质的苦姜,或是《第一次亲密接触》中的单纯美丽的轻舞飞扬。陈好青春亮丽、一幅乖乖女的样子,很难想象她就是台湾40集电视连续剧《涩女郎》中“万人迷”的扮演者,更想象不到  相似文献   

9.
飘舞的雪花让我想起一幅摄影作品:初小青的《瓯江冬色》。这幅画的画面十分简洁:冰雪覆盖着山岩、河滩,一位身披蓑衣的船夫撑着舴艋船行进在江雪之中,画面在寒冷、孤单中透露着一种坚毅。这其实是一幅老照片,是著名摄影家初小青20多年前的代表作,它曾获香港《摄影画报》“四季福禄莱”摄影大赛冠军。今天,回望初小青追求摄影艺术走过的年年岁岁,蓦然觉得他仿佛就是那位身披蓑衣的船夫……初小青祖籍山东,生于温州,长于丽水。年轻时在丽水文化部门从事摄影工作,因成绩突出于1980年调入《浙江画报》任摄影记者,这在当时,是令每一个摄影人都十…  相似文献   

10.
《芥子园画传》习称《芥子园画谱》,这是一本传承最久、流行最广的中国画技法画谱。近现代的画坛大家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都把《芥子园画谱》作为进修入门的范本,我十岁时也是从这本画谱开手。这本画谱自从300多年前出第一版以来,每每出新拓展,特别是康熙年间的“王概本”、光绪年间的“巢勋本”和21世纪初的“吴蓬本”更为这本画谱增辉添彩。《芥子园画谱》的形成,可谓源远流长:“芥子园”三字是清初名士李渔在南京的居宅名。因其婿沈心友家藏有明代山水画家李流芳的课徒稿43幅,其婿遂请嘉兴籍画家王概整理增编,增至133页,并附临摹古…  相似文献   

11.
凌纯阶、陆元中主编的《情系十万大山》,近日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灿在序中写道:《情系十万大山》全书约20万字。打开亲历“奇山秀水”的抒情散文,清秀隽永,玲珑雅致,犹如一幅幅绚丽的山水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故土的热恋情怀,深深地诱发人们对十万大山的思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论语》“五十以学易”当为“卒以学易”说——读《论语集注》、《洙泗考信录》后武树臣《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长期以来,学...  相似文献   

13.
与王伯敏先生交往有年,却从未向其求过墨宝。2002年9月的一天,在王宅闲聊时,伯敏先生慷慨地说:该好好给你画一幅。时过一周,伯敏先生约我过去,展开这幅《读画楼图》言道:“这幅画我自感满意,既是为你画的就得送给你。”割爱之情溢于言表。细观之,只见满纸氤氲,水墨淋漓。在生机  相似文献   

14.
《文化交流》杂志社干了件了不起的大事,在今年第一期里将“雨夜楼”主人珍藏的200多幅油画披露于世,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这批藏画是我们的国宝,价值连城。大多数作品为首次见到,不少油画连国家级的博物馆都没有收藏,它填补了中国油画史上一段空白。由于国内早期油画存世不多,有关方面在编辑《中国百年油画史》时,常玉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继《文化交流》杂志2002年第一期披露了“雨夜楼”收藏的李叔同油画《采果图》以后,最近有关工作人员协助洪强老人对“雨夜楼”尘封多年的藏画再次进行了清理。在清理中不仅惊喜地发现了李叔同早期所作的花卉、莲藕、鱼、瓶花、人物、静物、水乡景色等一大批水彩画,还令人震惊地看到了一幅尘封已达92年的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所创作的油画《富士山》以及《湖畔即景》等,无疑又给我国的画坛带来一次不小的震撼。  相似文献   

16.
根植于淮河文化的厚士,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经过一批批少儿文艺工作者的辛勤耕耘,淮南的少儿文艺之花似小荷展露尖尖角,如杜鹃花红遍神州大地。多年来,涌现出《我真棒》、《向前冲》、《我和小鸟拉勾勾》、《踢踏10分钟》、《花裙子飘起来》、《数高楼》、《阳光女孩》、《少年军校》、《伞儿红》、《俏灯娃》、《您们好》、《飞腾》、《红炮仗》、《跟我学Follow me》、《我说ABC》、《小小喇叭吹起来》、《红红蝴蝶结》等一批精品少儿舞蹈节目。先后在全国“薄公英奖”、全国“小荷风采奖”、全国少儿戏剧“小梅花奖”、全国舞蹈节、国际少儿艺术节、亚洲少儿民间艺术节、全国校园舞蹈展演、安徽省少儿艺术节等几十个国家级、省级的文艺演出和比赛中技压群芳、摘金夺银,倍受欢迎。《我真棒》为来皖视察的江泽民同志演出,《向前冲》作为仅有的少儿节目冲上“盛世华章”全国精品舞蹈展演舞台。《花裙子飘起来》、  相似文献   

17.
提起《人民画报》,许多读心里都蕴藏了一份珍贵的记忆。建国以来,《人民画报》就以一幅幅精美的黑白照片滋养着自己的读。几代国家领导人都对这份创刊于1950年的刊物投注了极大的关怀,毛泽东主席当年亲自为之题写的“人民画报”的刊名,那熟悉的字迹至今让人感到亲切。  相似文献   

18.
正宋画,流散于全球各地且深藏"闺"中,要想亲见真迹绝非易事,直到2010年前后《宋画全集》出版。《宋画全集》以故宫博物院卷、上海博物馆卷、辽宁省博物馆卷、中国其他文化机构卷、欧美国家卷和日本卷等23册,收录海内外102家文博机构的827件(套)作品,系统反映了两宋300余年间绘画艺术发展历程的整体面貌。《宋画全集》面世以来,得到了海内外各方面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继整理出版《全宋词》《全宋诗》《全宋文》等宋代典籍后,迄今为止最完整、最权威的宋代  相似文献   

19.
著名作家蒋子龙以山西运城市安国中医结核病医院“抗痨世家”为原型,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空洞》,堪称一部“世纪末的大悲剧,人间正道的警世篇”。因此,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后,天津《今晚报》、广西《南国早报》、《作家生活报》和《中国作家》杂志等报刊争相连载,评介文章多达百余篇,在文坛引起轰动。我于日前采访了老朋友蒋子龙,并记下了——  相似文献   

20.
欣闻《对外传播》迎来创刊200期,六十一甲子,百期笔墨浓,作为你的忠实“粉丝”,我真的很想向你诉说我们之间的那段“缘”。那是一次久违的邂逅,那更是一次心灵的交流。作为在新闻路上刚刚步履蹒跚的一位“小学生”,入学后,教员经常引用杂志上理论文章的语句,因此使我对你产生了极大的阅读兴趣,身边的许多同学都订阅了《对外传播》。“业务探讨”、“理论平台”、“案例剖析”等栏目设置合理,文章观点独到深邃。从那以后,阅读你,欣赏你,品味你,成了我生活中的一大“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