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桃花源记》开创了中国“洞穴故事”的先河。其后,中国洞穴故事多以《桃花源记》为范本进行演绎,这些故事虽然与《桃花源记》有相似之处,却在思想境界上难以超越《桃花源记》,但是依然大大丰富了中国的“洞穴思维”文化。  相似文献   

2.
关于桃花源人衣着服饰之浅见──兼谈《桃花源记》中“外人”的注释苏育初语教材《桃花源记》(以下简称《记》)一文中有三处“外人”,都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若依此注,解释《记》中桃花源人说的;“遂与外人间隔”和“不足为外人道哉”这两处“外人”是无可非议的...  相似文献   

3.
“外人”指什么?──《桃花源记》一则注释的商榷固原三营一中王玉辉《桃花源记》一课“外人”的注释值得商榷。在描写桃花源景色及文中人们的生活一段中,有这样一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课本将“外人”注释为“桃花源以外的人。下同。”我觉得,文...  相似文献   

4.
语文学科,如何开展深度研课?2014年春天,笔者应邀参加了南京市青年教师“同课异读”说课活动。有四位老师围绕《桃花源记》说课。“同课异读”《桃花源记》中,他们基本上都从“渔人”发现、进入、寻找“桃花源”读起,都希望带领学生共同研究——“桃花源”里有什么。最后都得出“桃花源”是“厌恶官场”的陶渊明所向往的,于是“辞官归隐”云云。  相似文献   

5.
巧用灯谜背诵《桃花源记》福建/蔡志强在教完《桃花源记》第一课时后,我将灯谜导入到课堂:“同学们,昨天我们刚串译了《桃花源记》,文章的内容都掌握得差不多了。这节课咱们边猜谜,边背课文。现在,我先以‘告别岭后’为谜面,要求大家猜《桃花源记》一句。哪位同学...  相似文献   

6.
王维的诗歌从语言词汇、意象意境、叙述结构等各方面对《桃花源记》作了全面的接受;同时又对《桃花源记》作了巧妙的改造:将《桃花源记》所隐含的道家和道教的文化寓意暗暗地置换成了佛家尤其是禅宗的“悟道”过程,体现了一个大诗人应有的个性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7.
颜维奇 《师道》2005,(5):26-26
《桃花源记》一中,“外人”一词共出现了三次:“悉如外人”、“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这里的三个“外人”意思都一样吗?九年级语上册(苏教版)《桃花源记》一对“悉如外人”中的“外人”的注释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也就是说,教材对上述三个句子中的“外人”的解释是一样的。真是这样吗?笔以为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文有定法古今同──《天上的街市》与《桃花源记》之比较李绍德讲到《桃花源记》,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问学生:“这篇文章表现手法与以前学的什么课文相似?”学生不约而同的想到《天上的街市》。这两篇课文虽然体裁不同,古今两位作家的写作时间也相距一千五百年之遥(...  相似文献   

9.
《桃花源记并诗》疑义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花源记并诗》疑义管窥袁传璋陶渊明《移居二首》有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诗人将与邻曲友好共同赏析奇文秘籍,视为人生一大乐事。而他的名作《桃花源记并诗》,恰恰就是一篇含义深永而需细加研析的奇文。可是千百年来的陶集注家大都以为此文平浅如话,毋需...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在《桃花源记》中,一次提到“桑”“竹”,两次提到“酒”,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的散文成就相当突出,尤以《桃花源记》最为著名,关于《桃花源记》的创作根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桃花源记》的创作源于当时社会与作者“大济苍生”的理想与“圣君贤臣”观念之间的冲突 陶渊明的大半生处于我国封建社会一个大分裂大混战的黑暗时代,此时的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乱不已,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相似文献   

12.
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两个词语,即“落英”和“邑人”,(《教师教学用书》译“落英”为“落花”,译“邑人”为“乡邻人”,对“落英”的解释,我持有异议,对“邑人”译为“乡邻人”,我认为妥帖。  相似文献   

13.
刚写完《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办公室就来了四位学生,还没坐稳,语文课代表就问:“老师,明天上的《桃花源记》你打算怎么讲?”  相似文献   

14.
《桃花源记》作为古典文学中的经典篇目,常读常新,里面有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文化现象,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创作,对后世文人生活哲学和人生态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笔者在重读《桃花源记》的过程中,细加品读玩味,产生一些疑问,疑问一:探寻桃花源的对象,为何设置为渔人?其中有无深意?疑问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所代表的理想生活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这种农耕的生活方式会成为中国文人“精神家园”的代名词?疑问三:阐述桃花源物产的丰富,列举“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良田、美池、桑树皆系生活之必需品,那么,举“竹”的用意何在?于是笔者试着从作者的经历、时代思潮的影响、文化现象的积淀等角度来探疑解惑,探寻《桃花源记》中“渔人”“桃花源”及“竹”等文化意象的深意。  相似文献   

15.
《桃花源记》是东晋田园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千古绝唱”。《桃花源记》的写作年代大约是宋代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57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小说的《桃花源记》,“武陵人”形象丰满,意蕴深刻.从“武陵人”形象塑造上,更可以读出《桃花源记》的生动与深刻.探究“武陵人”形象的意义在于: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人物画廊,暗示了陶渊明避世隐居的主要原因,留下了对人性沉浮的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7.
在《桃花源记》中,太守没有找到桃花源,品格高雅的名士刘子骥也没能找到桃花源,而台湾当代散文作家李乐薇找到了与世隔绝,清幽僻静的“世外桃源”,成为当代的“陶渊明”。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后,震撼过无数读者的心灵,启发人们思考美好的未来,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桃花源记》为何产生这样大的艺术魅力?前人已有纷繁的评述和探讨,或者说是“田家风味”,或者说是“艺术之宫殿”。……它到底给了人们  相似文献   

19.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这是《桃花源记》的最后一句。向来为人重视,成语“无人问津”亦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生当晋宋易代之际,当时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四处逃亡,流离失所。《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晚年的作品。作者从当时家乡江州一带人民为生活所迫而“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