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极拳不宜继续作为竞技武术比赛项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太极拳曾为竞技武术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但太极拳柔和、缓慢、轻灵的技术特点使它不具有竞技体育所需要的观赏价值,它的比赛也缺少竞技体育所必须的区分度,所以太极拳不宜继续作为竞技武术的比赛项目.如果太极拳脱离了竞赛规则的限制,将以更自由、更多姿的方式,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更全面的推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竞技武术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武术与西方竞技体育相融合、完善、发展之后产生的,是对武术比赛的一次革新和突破,同时引导武术向“高难新美”的方向发展.太极拳是一项具有独特节奏与韵律的运动,将之与音乐相结合,不仅是对动作节拍、节奏上的提示,更重要的是借助音乐所蕴含的情绪与氛围来烘托运动员的演练.然而近年来运动员在太极拳比赛中配乐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将音乐与竞技太极拳套路更完美的融合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全国太极拳、剑比赛经历了起步、成型两个阶段,竞赛项目趋于竞技化,规则趋于科学化,运动员趋于专业化、年轻化,现已步入发展阶段。笔者试以“如何按照武术固有特性发展太极拳、剑竞赛”为思路,探讨太极拳、剑竞赛进一步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文化底蕴深厚,拳理、技术博大精深,在经过演变和代代人的传承后,太极拳运动发展的如火如荼。太极拳不仅深受国内习武者的喜爱,同时也受到海外人士的欢迎。在东西方文化、观念的交流和碰撞下,武术为了成功进入奥运会,其竞赛规则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和完善,评分标准也趋于细致和规范。其中,难度动作分的加入,使评分更加的量化,对运动员的套路评分更加的客观化。而太极拳作为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改动也对太极拳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对竞技太极拳内容设置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随着武术正式进入2022年达喀尔青奥会,武术项目迎来了全新的世界舞台,鼓舞了一大批武术工作者和青少年武术爱好者。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思考了青少年竞技太极拳项目后备人才面临的问题,分析了影响后备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从5个方面对青少年竞技太极拳后备人才身体素质的提高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是武术项目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太极拳劲力主要受放松、身体姿势、意念和呼吸等因素的影响。练习太极拳应以劲力为核心,从而提高太极拳的技击对抗、竞技观赏、健身养生等练习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明朝时期,中华武术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成熟的发展阶段,历史的进步为太极拳的出现奠定了武技、哲理与养生等方面的文化基础.明末清初之际,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融各家之长创编而成陈氏太极拳,这一武学现象既是中华武术长期演进积累的客观结果,同时也是中华武术数千年辩证发展的必然体现.陈长兴传艺于杨露禅后,太极拳以杨露禅北京授拳为标志开始了广泛传播.太极拳的传播轨迹凸显了引领中华武术发展的历史特点,太极拳同样承载着引导中华武术当代飞跃的发展使命.  相似文献   

8.
刘凤霞 《浙江体育科学》2006,28(4):21-23,57
根据武术竞赛新规则,对竞技武术自选套路太极拳难度动作发展状况及其相应的训练对策进行研究,有助于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中找到相关合理、科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为了适应奥林匹克运动的丰富发展,现代竞技武术太极拳套路的难度加大,比赛竞技性增强,艺术价值的要求也更高,但量化精确化的结果会影响到太极拳作为表演类项目原有的丰富和多样性。因此,太极拳套路创编能力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太极拳创编水平的高低以及太极拳套路创编的本质特征和太极拳套路创编的依据和原则是发展太极拳的根源也是本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酝酿于计划经济时代,成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举国体制"是一种以最大限度打造奥运金牌而量身定做的"高度行政垄断性质的体育体制"。这种体制下,非奥运项目竞技太极拳背负着项目发展模式研发、技术特点革新求存的高投入高成本双重压力;而长期的"营养不良"状态,又使得具有创新意义并曾经有着雄厚群众基础的竞技太极拳只能永久处在进退维谷的恶性循环之中。人文方面,频频技术革新造成运动员伤病无法关怀,更无从谈太极拳的养生价值,近年来后备人才又出现极度萎缩的趋势;经济成本方面,边缘化的竞技太极拳不能像其他奥运项目辉煌荣耀,也不能根据市场规律破产,这给本就虚弱的太极拳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民族情感方面:武术项目只有进入奥运会,竞技太极拳才能摆脱这种尴尬的两难境地,竞技太极拳作为众多奥运憧憬下的弱势项目之一是国家和民族不愿意也无法接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