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两型社会"视角下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立足点、根本目的和建设目标等探讨了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提出了"两型社会"建设中长株潭城市群的旅游发展机制: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部门合作机制;开拓旅游市场,强化市场监督和服务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旅游行业管理建设机制和建立健全旅游政策编制机制等方面,力争实现长株潭城市群旅游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湖南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在发挥正规金融主要支持作用外,还应该充分利用民间资金。民间金融对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起着重要支持作用。实现民间金融法制化是发挥其支持功能关键。湖南应通过地方立法形式,承认民间金融正当法律地位,并构建引导民间金融支持"两型社会"建设法制体系,以规范民间金融发展和充分发挥其对"两型社会"建设的支持功能。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五个相同性和六个不同性因素,在此基础上探析长株潭城市群战略对策,着重提出长株潭城市群应突出湖湘文化特色、突出城市群特色、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构建、突出省域内淡水环境的内部控制与整治等富有特色的"两型社会"建设方略。  相似文献   

4.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也是构建长株潭"3+5"城市群"两型社会"(简称长株潭"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就业工作,颁布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对于推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长株潭城市群是我国两型社会建设实验区,两型社会建设需要各方面的广泛参与,中小企业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中小企业网络化成长可以提高资源的高效、综合和合理利用,具有资源配置优势、创新协同优势、区域合作优势和文化激励优势,中小企业主要通过市场优化、资源互补、组织协同、人才共享、创新互动等机制实现网络化成长,同时,根据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现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6.
建设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解决长株潭城市群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能有效促进执政党执政理念的转变.而现有政府管理体制制约着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因此必须明确管理体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完善财税体制和实现利益共享,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7.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两型社会"建设配套改革的国家级试验区和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点,近3年来取得了历史性进展。其标志之一,就是摆脱原有城市发展模式,着力构筑一个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生态城市群。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的决定》要求,长株潭城市群确立并实施通江达海战略,意义重大,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8.
湖湘文化是长株潭"两型"社会的特色和灵魂,必须用湖湘文化引领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湖湘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与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内涵一脉相承;湖湘文化"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精神与长株潭"两型"社会的主题息息相通;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艰巨性呼唤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实干精神;湖湘文化"海纳百川"的融合精神是建设长株潭"两型"社会的方法和途径;湖湘文化"通筹"、"扼要"相结合的全局重点论对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才是国内外城市群崛起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长株潭城市群的崛起和发展必须重视人才的作用.要重视人才的作用,必须制定激励人才脱颖而出的科学政策.长株潭"两型社会"人才政策制定的原则和依据,必须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认识到优秀人才对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性;二是要准确摸清长株潭城市群的人才需求情况;三是要明确人才建设的总体战...  相似文献   

10.
加强民生建设是构建长株潭“3+5”城市群“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要切实加强民生建设。在指导原则上,要以人为本,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努力促进社会公平;在管理机制上,要创新社会管理,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在评价机制上,要转变政府传统的政绩理念,建立新型的绩效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1.
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化发展模式,不仅是一种形式、一种理念,更是全社会共有的一份责任和义务。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建设者的场所,对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此,高校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力倡导节约理念,践行低碳化发展模式,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绿色文化传承等基本职能建设方面着手,全面做好节约型校园建设的各项工作,履行好自身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通过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文山州建设云南面向泛珠三角和东盟开放的新高地等历史机遇分析,天保旅游小镇建设具有:(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对一、二、三产业的链式带动效益;(2)提升资源外输型向资源集聚型发展能力,实现区域资源储备增殖效益;(3)旅游产业的低碳化消费模式,实现区域自然资源的绿色经济效益;(4)旅游小镇是天保口岸综合发展的有效支撑载体等重要意义。天保旅游小镇可以通过打造"门户城市名片"、"绿色经济名片"、"民族文化名片"、"基础设施名片"、"招商引资名片"等五张名片和实施"五大"发展动力,由此全面提升旅游小镇经济、社会、文化等硬软实力。最后,提出了天保旅游小镇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目前唐山构建低碳产业体系面临的制约因素。产业结构内部的各产业进行低碳化建设,构建起低碳产业体系的基本框架,提出实现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互动是推动低碳产业体系构建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4.
贵州特色廉政文化建设要与贵州实际相结合。要着重考虑二个背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战略背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政策背景。做好两个服务:廉政文化建设要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为贵州经济"加速发展"服务。做到三个结合:廉政文化建设要注重与民族文化相结合,要注重与红色文化相结合,要注重与"贵州时代精神"相结合,建廉洁贵州。  相似文献   

15.
社会建设的成败取决于文化的超越,因而有内在的人文精神诉求。在当前马克思主义人文理念占统治地位,中国传统人文理念仍然有深刻的影响,西方人文理念对中国社会带来强大的冲击的社会背景下,社会建设中的人文构建要坚持"立足根本,兼容并包,实现超越"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说是认识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问题,《论十大关系》就是阐述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十大矛盾。经济建设和政权建设问题是《论十大关系》中蕴含科学发展观思想的两条主线;“以苏联为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核;处理好“综合平衡”、“统筹兼顾”的发展关系蕴含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雏形。  相似文献   

17.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科学发展观、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当前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与低碳经济要求不相符的方面,如施工排碳没下降、能源效率没提高、环境污染没减轻、低碳技术没推广、低碳意识没普及。因此,需要以低碳经济为指导,实现市政工程的低碳施工,包括建立低碳企业文化、贯彻低碳设计理念、推行绿色施工方式、实施精细管理制度、采用低碳施工技术、强化施工环境保护、完善施工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8.
交换范围的国际性扩大,必然要求国际性的社会交换秩序,进而推动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而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又必然推动解决矛盾的责任主体的"一体化",即推动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体化"的发展。成立于二战之后的联合国,作为国际经济秩序的组织保障,承担着规范国际交换秩序的政治职责,实质就是国际一体化的社会上层建筑的组织形式,就是国际一体化的政治实体。联合国的发展趋势,必然是成立"联合国政府"。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诸如环境恶化、贫富差距、金融危机、地区冲突、恐怖主义、国际安全等问题,实质都是交换秩序上的问题,问题的解决都属于政府性职能的建立。在解决这些问题的现实努力中,"发挥联合国的主导作用",实质就是要发挥联合国的政府职能的作用;"加强联合国建设",必然是加强联合国的政府职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文章作者通过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与十七大、十八大会议精神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深入思考,以及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化认识,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首、六位一体的协调建设是对经济社会建设中不协调问题冷静思考的理论总结,提供了缓解社会基本矛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框架,论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向“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科技协调建设为重心”的必要性.并指出这种动态的变化是国际共识,有助于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角度看,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具有自身的逻辑,它是近现代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具体说,现代化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因,“分合”交替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形式,文化重建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而文化强国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目标.正确把握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逻辑,不断推动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对于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