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亿 《新闻传播》2012,(1):20+22
本文对公共领域理论及其存在价值进行了梳理与探讨,认为公共领域是一种独特的理论范式,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基本价值与理想,对我国的社会现实,包括民主的发展与完善、媒介的管理等都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躲猫猫"事件中,网民的巨大力量得以再次彰显.网络所承载的民意日益受到政府的关注,成为调节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对"躲猫猫"事件的剖析,揭示了公共领域的网络化表现,详细阐述了我国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演进过程有其深刻的理论根源和现实依据.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根源在于新公共行政理论、公共文化理论和数字不平等理论,其现实依据为法律和政策依据、基础与现实依据以及政府职能转变依据.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也应根据这些理论与现实依据展开.  相似文献   

4.
"公共领域"的网络视景及其适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学界对网络"公共领域"命题的讨论大多集中于博客、网络论坛和网络时评等视阈内,且嘉许有余,反思不足.在用"公共领域"概念的传统核心价值范式检视当下中国网络媒体基本状貌之后,本文认为,所谓的网络"公共领域"既不是哈贝马斯理想中的公共领域,也不是他所批判的伪公共领域,而是一种"半公共领域"形态,其现实境况与理性公共领域之诉求"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5.
范榕 《今传媒》2014,(12):54-55
南希·弗雷兹对《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解读,探讨的是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中的平等问题,她批判了理论的四个基本假设,即平等、单一、公私对立、社会国家对立,提出了建立女性公共领域、争取话语权等看法。文章从弗雷泽的女性公共领域理论出发,指出其批判思想的片面,认为公共领域应鼓励多元声音,但建立多个公共领域的想法并不实际。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现实情境下,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对我国传媒业的发展是有借鉴意义的,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可以说是为这种借鉴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一虎一席谈>在议题设置上体现了公共性特征:1.话题聚焦公共利益;2.现场参与模式遵循平等原则;3.在矛盾与冲突中寻求共识.从这些特征中我们可以发现电视谈话节目有构建传媒公共领域的可能与前景.  相似文献   

7.
刘子潇 《传媒》2018,(2):94-96
微博"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构建了一个新的网络表达与交流的空间,为公共领域的构筑带来了活力.然而,微博在建构公共领域时表现出的"伪公共领域"现象为公共领域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根据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阐释,从公共领域建构所要求的"理性批判""公众参与""独立于权力之外""关注公共利益"出发,阐释微博视角下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8.
一、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主要是分析资产阶级公共理论,并在分析的过程中对历史中曾经出现的公共领域进行了比较性分析。他认为公共领域作为一种历史形态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古希腊城邦形态的公共领域。它的公共生活的开展主要在广场通过语言交谈或参加如摔跤等公共实践活动进行。第二种是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代表型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为人们描述了理想社会的图景,但公共领域在现实社会却遭遇发展的困境。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从未完全实现,那么,在中国的现状又如何呢?本文通过对最具公共性的网络和打出"公共新闻"牌的《1860新闻眼》的分析发现,中国公共领域的构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0.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概述 1.公共领域的构成要素 (1)公共领域的主体——公众 公共领域的第一个构成要素是由超脱于个人或集团(利益集团)私利之上、亦不受国家或其他政治权力约束或为其服务的私人,自愿组成的、拥有一定规模的“公众”. (2)公共领域的形成——公众舆论 公共领域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是以批判意识为核心、以对国家权力进行批评与监督、控制为主要特征和目标的“公共意见”或“公众舆论”.  相似文献   

11.
论自媒体传播与公共领域的变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媒体传播中,自由、开放的媒介环境给公共领域带来了很多变化,它使公共领域本质上已与哈贝马斯时代迥然不同.正视这些不同,有助于我们对现实传播环境的正确认知,并为合理的公共领域的建立提供可参考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李科 《青年记者》2016,(5):18-19
西方公共电视的理论基础及基本特征 (一)西方公共电视的理论基础 欧洲公共电视建立的基础主要基于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理论.其主张有:公共领域是促进国家、社会实现民主自由的重要力量.它独立于政府又独立于市场之外,而大众传媒是公共意见的主要引发和传播载体,因而成为了构建公共领域的重要力量.由于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因而“公共领域”理论本身不符合中国国情,不能依据此理论来建立中国的公共电视.  相似文献   

13.
"公共领域"理论一直是西方学者十分关注的一个课题.1962年,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所著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出版后,更掀起了一股探讨"公共领域"的热潮.公共领域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城邦时代,17世纪重商主义政策催生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但是到了19世纪末期,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公共领域走向衰落,出现了公共领域的"再封建化"和文化工业对公共领域的消解.  相似文献   

14.
随着媒介社会化程度的加深,人类社会进入“算法社会”新阶段,并在算法操控、算法偏见以及算法黑箱等因素影响下引发新的社会风险,这在公共领域主要表现为主体异化、价值理性迷失以及公共性消解等问题引发的结构性失衡。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政策规制、人机协同以及算法设计理念角度入手,探索了算法社会规避公共领域风险的治理路径,以期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中国,形成互联网公共领域对民主政治的发展意义重大。SNS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以建立和稳定用户关系的机制为基础、在虚拟世界重构现实中的社交圈和快速有效的信息传播等特点,为互联网公共领域提供了积极有效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公共文化是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公共文化研究与图书馆学有天然联系。图书馆学为我国公共文化理论构建和政策制定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图书馆学拓展变革的增长点,是面向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适应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求,由单一图书馆学领域向更广泛的公共文化领域拓展,让成熟的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影响辐射更多的公共文化机构,这是适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是顺应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扩大学科理论影响力的有效途径,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构筑中国特色图书馆学的必由之路。参考文献15。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公共理念和现实政策两个层面讨论了媒介公共性和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问题。作者首先对"公共领域"、"公共性"和"媒介公共服务"等概念进行批判性地重新审视和评价,以此拓展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丰富内涵和内在矛盾性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现实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政策可能涉及的产权、参与机制、政治理念和社会文化等各种问题,以此提供一种理解媒介公共服务的理论视野与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公共理念和现实政策两个层面讨论了媒介公共性和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问题。作者首先对"公共领域"、"公共性"和"媒介公共服务"等概念进行批判性地重新审视和评价,以此拓展对"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丰富内涵和内在矛盾性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现实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政策可能涉及的产权、参与机制、政治理念和社会文化等各种问题,以此提供一种理解媒介公共服务的理论视野与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9.
1989年,罗伯特·达尔(Robert Dahl)首先提出设想,建立一种微观公共领域来对议会制民主进行补充. 阿荣·方(Archon Fung)认为市民聚集在一起,十几个或几百个,而非成千上万个,以一种自我意识觉醒的讨论为主,就可以称之为“微观公共领域”.它依赖自我选择,一种自愿的参与意识,排除对大范围决策制定的讨论,也排除了法院、立法机关、行政机关中的那些正式权力机构讨论.  相似文献   

20.
杨敏 《东南传播》2010,(4):49-50
公共领域是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张力场中发展起来的。当今网络的高速发展形成了公共领域的新机制。网络由于其交互性、开放性、全球性、隐匿性、即时性等特点,被认为是在印刷媒介广电媒介受国家公共权威领域影响逐渐失去公共性本质之后公共领域走向衰落的一个新转机。本文旨在从公共领域在网络上的外在表现机制以及网络对公共领域内在价值的影响两方面分析网络公共领域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