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在阐释孝文化及山东"孝"故事内涵理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山东省"孝"故事译介与对外传播的必要性,并针对当前孝文化故事译介与传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希冀能够提升传统文化译介与对外传播的质量与深度,进一步推进齐鲁文化走出去进程。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的"内核"是指对现代化动力的认识、道路模式的选择,现代化的"基点"则是动态的过程,包括态度、信念、动力、变迁等方面,中国早期的现代化是在内外环境发生剧烈变动的背景下进行的,地处云南西部边陲的腾冲成为近代云南边疆地区现代化的缩影。亦侨亦商的腾冲侨商,通过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统一;倡导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尝试工业化;培育人的现代化,为现代化创造内在动力,同时,保持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为现代化创造外在动力,为云南边疆地区的现代化作出了开启之功。  相似文献   

3.
"走出国门的腾冲人"在"穷走夷方急走厂"的商旅文化影响下走出国门,创造了许多财富,他们或生活在国内或生活在国外,积极投身教育,捐资兴校,重视人才培养;视教育为改变社会的力量,为腾冲新教育的培育作出贡献;回国后首开腾冲女子教育的先河,为腾冲建立了门类齐全,形式多样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他们是腾冲新教育的先行者;他们的教育影响不仅在腾冲,更在全国,同时还辐射到国外。  相似文献   

4.
腾冲在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活动,留下了史前文化遗物,又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和汉唐时期的名胜古迹、古墓古碑等遗存。通过对腾冲出土文物、现存古迹和史料有关记载的论述,考证"腾越当汉唐时早为内地"的悠久历史。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孝文化的解读,指出当前孝文化的缺失现象,找到当代大学生孝文化缺失的原因,寻找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进行传统孝文化教育的路径,阐明如何在高校大力弘扬"孝文化",并以此作为打造和谐校园、提升大学生精神品质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1925年仰光出版的《华侨宝鉴》,反映了近代腾冲缅侨的工商号分布情况,腾侨主办的华侨学校及缅华腾侨的救国主张、组织的腾侨社团、捐资义举和名人传记等,是近代缅甸华侨情的"小百科全书",也是缅华腾侨侨情的近代历史记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是研究保山侨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马建忠和胡适分别于1894年和1914年提出的"善译"翻译观为基础,探讨其理论意义。首先,对现今研究"善译"观的某些观点予以驳议;接着,对比马胡二人"善译"观中的主要思想,指出它是关于译者中心论的理论模式;最后,从中国传统哲学中追溯"善译"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行孝则家和,青少年尽责则国兴。当前青少年群体践行孝文化现状可总体概括为孝亲意识较强,孝敬行为较弱。青少年群体践行孝文化的内容体系与评价标准可分为个性品质指标、社会规范指标与新版践孝行动标准三个层面。构建青少年群体践行孝文化激励与约束机制,需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的精华;要把践行孝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内容;突出践行孝文化教育的实践性;强化青少年践行孝文化的社会责任感;为青少年践行孝文化营造氛围和提供保障等。  相似文献   

9.
白族民间的"孝"文化是白族社会与文化自身发展的结果,更是汉文化强力影响与渗透的产物.白族民间"孝"文化的繁荣既形象地揭示了白族文化的开放性与兼容性,也生动地展现了外来文化与某一民族的社会和文化传统契合时文化传播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边地腾冲女子学校教育是社会变革和西学东渐的产物。在一群"走出国门的腾冲人"影响下,开创腾冲女子教育的先河,在边地腾冲建立了从女子幼儿教育,到女子小学教育到女子中学教育,再到女子师范教育系统。女子学校教育系统门类齐全,形式多样,为女子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打开了一扇门。他们是腾冲女子教育的先行者,为腾冲教育近代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正>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孝并不陌生,因为无论是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还是现代文明社会中,孝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伦理道德。孝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不了解孝,就不能全面了解中国文化。一、什么是孝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也。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孝"字的结构来看,老在上,子在下,意思是儿子把老人背在身上才是敬重老人,子者敬老即为"孝"。"子承老也"这个"承"是"承受"之意,是"子对老"的护持。这说明  相似文献   

12.
自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后,首先,我国文化企业"走出去"的外部市场环境发生重大转变,其次,包括文化产业政策环境和国内文化产业区域市场在内的国内市场环境也随之变化巨大。本文在此产业变迁背景下提出我国文化企业"走出去"顺势而为的发展设想:第一,文化企业充分认识"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战略意义,在"走出去"中承担起更多的文化推广责任;第二,利用"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创新文化产品内容开发,为文化企业"走出去"积累生产资源;第三,借势"一带一路"倡议升级文化企业"走出去"商业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文章探讨了孝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逻辑基础,分析了孝文化在当代高职生中的现状。高职院校要发挥课程育人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校内外实践、专题活动等践行孝文化,促进孝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孝文化以赡养父母为基本内容,始于原始社会,在农业社会得到充分发展,但落后的封建制度使孝文化走向愚昧,最终孝文化在新文化运动中遭到彻底的批判。如今老无所养、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已然凸显,批判封建化的愚孝,重新弘扬孝文化中的精髓,通过孝文化构建起和谐的家庭养老,对这些社会问题的解决是有促进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孝文化典籍英译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东西方文化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理雅各英译本《孝经》作为中华孝文化典籍英译中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至今仍被奉为经典译本。文章拟从生态翻译学中的不同视角来深入剖析理雅各《孝经》,这在孝文化典籍《孝经》英译研究中至今尚属首次,希望能为《孝经》以及孝文化典籍的英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向来注重孝思想的传承,"百善孝为先"的古语绵延已久,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它既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又体现了人类特有的一种生命价值观.不容忽视的是,现代社会的孝思想却出现了种种扭曲,奉养问题和道德底线滑坡问题日益突出,使得孝思想在当代社会陷入了尴尬的生存境地.为此,本文立足于儒家的孝思想,对其深刻的内涵进行探究,进一步剖析孝思想在当代的价值,并对儒家孝思想及在现代社会的困境进行反思,逐渐在全社会树立孝思想,弘扬孝文化.  相似文献   

17.
加强孝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而且对构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会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儿童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这两个方面,探讨中小学孝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并结合当下实际,从学校、家庭和社会角度出发,为中小学孝文化的教育提出相关对策,力图为中小学孝文化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行大大促进了中国与倡议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更为刘三姐文化"走出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广西刘三姐文化无疑可以成为外国友人深入亲近广西民族特色、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良好媒介。而已有的《刘三姐》译本是否"走出去"了呢?其效果如何?我们应如何把握时机让刘三姐"走出去"?本文力求对以上几个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慈"、"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范畴,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慈孝文化的现实意义,推进慈孝文化的现代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慈孝文化的现实意义以及如何把握慈孝文化的现实意义做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武术"文化空间"随人们文化需求日趋多元化。竞技赛场因为体制性、政治性而呈现出主导的态势,其在为一元化竞技武术提供了展示舞台的同时,亦成为承载精英文化传统武术的重要场域。但"舞与武的分道扬镳","日新月异"的技术变化和传统文化流失很难使尚武者从赛场获取技术认同和找到昔日熟悉的"技术身影",终使竞技性武术"文化空间"门可罗雀。因此要坚持"技术自信",积极应对外来文化,变"冲击"为"动力";增加武术竞技赛场"文化软实力";光复文化传统,大力推进武术竞赛"城市化"与"农村化"道路的共存,积极到基层"寻根"和"采风";加强国民武术文化意识,举办"全国武术大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