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绍敏 《浙江档案》2007,(11):13-15
国民政府进行了多次文书和档案的立法活动,其中较为著名的是"文书档案连锁法",曾先后制定颁发了《公文程式条例》《、行政院颁发文卷保存年限四项原则》《、行政院关于公文改良办法》等一百多部关于文书和档案的法规和规章,进一步实现了我国档案立法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相似文献   

2.
公文,顾名思义就是指公务文书,因为它是有关国家管理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所以简称公文。公文包括主体性公文与辅助性公文。主体性公文,是由高层次机关或其领导人向下级行用的文书,它是行政机关在进行本质管理活动中要普遍、经常、大量使用的通用公文,是公文的基本形式、主体成分。辅助性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进行与本职任务相关的社会活动而借助相应的其它书面形式,是主体性公文的一种辅助与补充。在主体性公文中,有指挥类公文,如命令、指令、指示、布告、决定、决议、计划等;有报请类公文,如报告、请示等;有批转类公文,如批复、批转、转发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国民政府进行的一些文书和档案的立法活动,在公文程式、程限、文书归档、鉴定、保管期限、借阅利用及销毁等方面制定了《公文程式条例》、《行政院颁发文卷保存年限四项原则》、《行政院关于公文改良办法》等上百部有关文书和档案的规章,文章最并对国民政府的档案立法作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4.
公文编号原来只是勘合类文书才具有的一个标记,主要的作用是示信防伪,民国时期公文改革后又赋予它统计和代指作用,并使之成为所有公文必备要素;公文记时原来也是出于示信需要,但在民国时期法律意义极为突出,并且出现了书写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5.
公文作为国家机关处理公务的文书,在中国社会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和规范.相应的,公文的理论研究著作也开始起步,如<尚书>、曹丕的<典论·论文>等.但最不可忽视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它最早构建起我国公文的理论体系,规模宏大,论旨精深,体例周详,对我国公文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了改变国家机关公文混乱局面,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国家技术监督局新近发布了《国家机关公文格式》、《发文稿纸格式》和《文书档案案卷格式》。这三个国家标准的实施将涉及我国各部门、各地区的党政军机关、群众团体、厂矿企业、事业单位  相似文献   

7.
公文标题是公文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既揭示文件的主要内容和行文目的,方便文书处理工作,又便于文书和档案工作人员保存和查找文件。因此,拟写好公文标题是撰写公文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我们应当按照国务院办公厅1987年2月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对标题的有关要求,掌握  相似文献   

8.
“龙学”是一门世界性的显学。但是,文书学、档案学界对此却研究甚少。就学科关系而言.“龙学”与文书学的关系十分紧密,它不仅对文学理论进行了全面论述.而且对各种公文和应用文的文体进行了全面总结。《文心雕龙》对文书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9.
自"康德元年"起,伪满各省公署中的总务厅掌管机密事项及文书事项,系各省负责公文撰制与文书处理之中枢机构,总揽文牍,位殊权重。伪满中央政府先后颁行的《暂行公文程式令》、《公文程式令》、《关于训令及其他公文程式之件》以及地方公署实施的《锦州省文书处理规程》、《文书编纂保管规程》等公文法令,钩织了伪满各省级公署细密而殖民化的文书制度。各省使用的"省令"、"训令"、"批"等属下行文体,所用"呈"属上行文体、"公函"等属平行文体、"布告"属泛行文体,其公文文体功能复杂、体系繁密。而收受与分配、判行与发送等程序,则构成了伪满各省级公署公文处理的收发规则。  相似文献   

10.
丁海斌  孟晓姣 《档案》2015,(4):6-12
民国时期是一个变革的时代,文档名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书、档案、公文、案卷、文案、文牍等名词仍然表现出较好的继承性,文件、文书、档案、公文等名词被社会普遍采用,文书类名词和档案类名词也有了比较清晰的区别,文档名词的统一度大大提升,并有理论研究作为支撑。特别是"档案"一词成为统一的通用名词,"档子"、"档册"等词则渐被淘汰,但"档案"一词在专业领域之外的社会普及度还很低;"文件"一词自清末产生后,迅速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文档名词之一。民国文档名词的普及度大大提升,作为文书和档案名词主要代表的"文"族名词和"档"族名词的使用频率高达两位数,取得了突破性的提升。这26个文档名词划分为五大族类,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一、公文的基本内涵及其功能作用 所谓公文即"办理公务的文书",这是"公文"一词的基本含义.它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行使管理职权、处理日常工作时使用的,具有直接效用和规范体式的文书.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中国写作学会司法、行政文书研究会和内蒙古司法厅联合创办的《司法文书与公文写作》杂志,是研究司法文书制作和公文写作的刊物。其办刊目的在于普及司法文书和公文写作知识,提高政法工作者、文秘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写作水平。该刊设有十几个专栏,着重介绍司法文书和公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刊登古今各种文书的范例,如辩护词、代理词、诉状等,用作示范。还设有文书评改栏目,并结合实际介绍有关语法、修辞和逻辑知识。该刊的辩论与演说拦,主要研究法庭上口头表达及论辩的语言艺术和辩证方法。  相似文献   

13.
2006年12月18日.国家档案局第8号令正式发布实施《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简称《规定》)。它标志着我国档案法制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必将对机关正确界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准确划分档案保管期限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电子公文归档管理已成必然趋势,《规定》与时俱进,以客观存在的价值标准为依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詹燕 《新闻与写作》2001,(12):34-34,35
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是处理公务、管理事务的一种书面文字工具。公文的一个最重要特点就是行文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但不少单位和部门的办文人员由于不通晓国务院办公厅2000年8月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等规定,撰写公文时或多或少存在着行文不规范、主观随意性较大的问题,影响了公文的严肃性、公正性。下面将公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作些浅析以引起注意。 1、上行文没有签发人。新《办法》规定,“上行文应当注明签发人姓名。”这样,一来主要领导可以对文稿进行最后的校准把关;二来…  相似文献   

15.
杨戎 《北京档案》1999,(7):17-19
一、我国文件标准化事业迈出的第一步 正好十年前,我国文件档案界发生了一件令人瞩目的大事:经国务院同意,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GB9704-88《国家机关公文格式》(以下简称"国标公文格式")、GB9705-88《文书档案案卷格式》和GB826-89《发文稿纸格式》等三项国家标准,并分别于1989年3月1日和9月1日正式实施.从此,机关公文从起草、行文到文件的归档管理初步形成一套标准化格式体系,结束了我国没有文件格式国家标准的历史,标志着我国文件标准化事业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为我国文件工作、档案工作及国家整个信息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匹配现代报刊体例,晚清官报中的通行公文在版面格式要素上进行了精简,并新增公文标题这一形式要素。在通行公文的体式建构上,《北洋官报》和《内阁官报》并不统一,《内阁官报》创立了专门的通行公文体式,《北洋官报》则继承传统的文体分类,采用了多种文体融合的体例。通行公文的诸多形式改变充分反映了清廷精简文书、提高效率的意图,且这些改变也成为民国公文改革的先声。晚清官报中有关公文标题的探索也为后来实体公文标题的确立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对公文处理工作的几点理解和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卓 《兰台内外》2011,(1):30-30
公文是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本文仅对执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有关规定,谈几点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8.
公文整理     
公文,即公务文书,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在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是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公文在办理完毕后,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等有关规定,及时将公文形成过程中的正本、定稿等有关材料进行整理、归档,亦即会形成归档文件。所谓归档文件是指立档单位在其职能活动中形成的、办理完毕、应作为文书档案保存的各种纸质文件材料。  相似文献   

19.
"公文"释源     
针对"公文"一词的起源诸说,采用文献检索统计、同类词比较和文本分析等方法,本文发现,"公文"一词起源于东汉末年,却到宋、明、清才日渐盛行;它的出现次数和频次总体呈递增趋势;其文书类用法较为广泛,应用范围始终稳定在"官方政务文书"的基本范畴,是古代汉语在近现代得以发扬光大的典型之一.  相似文献   

20.
荒政是指政府救济饥荒的法令、制度和政策措施.荒政文书是对荒政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公文的总称.《赈纪》由清代方观承编纂,是一本以公文直录的方式记载乾隆八年(1743年)至九年(1744年)天津、直隶旱灾救灾全过程的官方文书汇编.通过对《赈纪》中荒政文书的梳理,发现乾隆八年至九年直隶、天津旱灾中清政府反应迅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频繁使用了“奏折”这一文种,大大缩短了文书处理时间.清政府没有设置专门的救荒机构和人员,而是形成了以皇帝为总领、总督为指挥,户部负责筹划组织、地方巡抚主持大局、知府协办、州县官具体执行的救灾组织体系,公文流转迅速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