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智力残疾儿童健康教育意义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人群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教育活动。本文从社会的发展、健康教育学科的发展及智力残疾儿童本身的发展等不同角度探讨了对智力残疾儿童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对智力残疾儿童开展健康教育有助于智力残疾儿童适应社会的发展;对智力残疾儿童开展健康教育是对健康教育学科的丰富和完善;对智力残疾儿童开展健康教育能促进智力落后教育目标的实现:对智力残疾儿童开展健康教育还可以促进教育者教育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针对中度智力残疾儿童的认知特点,探讨益智操作型教学模式,为中度智力残疾儿童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提供经验。我们编写了《中度智力残疾学生劳动、劳动技术教育教学要求》和《中度智力残疾学生劳动、劳动技术教育教师教学用书》,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积极探索弱智教育的新路子西安市群策巷小学沈瑞瑾残疾儿童和残疾少年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实施义务教育的难点,而智力残疾儿童及少年的教育又是这种特殊教育的难中之难。因此,对智力残疾儿童实施义务教育必须有特殊的形式和手段,即在普通小学开设“...  相似文献   

4.
残疾儿童由于身体某一部分的缺损,行为活动受到某种局限,往往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加之周围环境的某些冷遇、歧视、甚至欺凌和侮辱,自尊心的挫伤,会加重他们自信心的丧失,而产生一种负性心理,严重地影响他们身心发展和缺陷的补偿。这种相互影响,往往会在他们身上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残疾儿童的教育,首要问题是恢复他们的自尊心,补偿他们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 据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消息,自今年起,将用3年时间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实现全区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90%以上,其中,5周岁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率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6.
家庭康复是智力残疾儿童康复的重要形式和途径.文章从家庭康复的现状及需求、家庭早期干预、家庭环境对康复的影响等方面,对这一领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求对智力残疾儿童家庭康复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聋儿童问题是我们这个社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残疾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如何在社会立足并自力更生,是值得我们整个社会所思考和行动的。聋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小学教育是他们教育启蒙的开始,所以这也是我们教育的重中之重。小学教育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培养学习技能的开端,针对聋小学教育,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为残疾儿童接受公平教育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8.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自信心强的人自我感觉较好,有能力面对现实、解决问题;自信心差的人很容易退缩、悲观,甚至不敢去解决问题。自信心对于智力落后儿童更为重要,中易健康研究所的宋昱恬老师就曾经说过:“自信心是智残儿童最宝贵的财富,是他们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但在日常生活中,智力落后儿童由于常常受人歧视,使他们自信心大大受损,这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着很不利的影响。那么该采取什么方法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呢?  相似文献   

9.
试论培智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力残疾儿童学校(以下简称"培智学校")是弱智学生形成道德行为、学会做人、培养社会生活能力的最主要的场所.弱智学生的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智学校的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
融合保教对正常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学前的早期教育对残疾儿童的智力发展、行为矫正,缺陷补偿、正常人格的养成等均具有重要作用。而让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一起生活学习的融合保教模式不仅对残疾儿童而且对正常儿童的身心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对残疾儿童的特别关爱是国家昌盛、人民安康、社会文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自信心是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自信心对于幼儿的学习、智力发展、社会交往都具有重要的价值。综合考虑影响幼儿自信心形成的主客观因素,在培养幼儿自信心的策略上应相信幼儿,放手培养;正确评价与激励幼儿;丰富幼儿的成功体验;增强家园教育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早期诱发家庭教育模式主张,在初步诱发孩子学习兴趣成功之后,应不失时机地进行信念品质,主要是自信心的诱发和培养。自信心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影响很大。心理学家认为:一个自以为不如别  相似文献   

13.
智力残疾儿童由于大脑受损,缺乏抽象思维,导致了对语文知识理解的局限性。因此,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反应迟钝,注意力极其短暂,缺乏学习动机,兴趣狭隘,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比较差,这些都造成智力残疾儿童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非常有限,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到培智语文课堂教学中去,  相似文献   

14.
昆山市现有45500名小学生,经过摸底调查,全市残疾儿童共有383名。其中听力语言残疾72名、智力残疾295名、综合残疾16名。这些残疾儿童的就读形式大体分三种情况:60名学生在培智班就读,251名学生在班级随班就读,72名学生在爱心学校就读。全市99.5%以上的残疾儿童入学,乡镇培智班开班率达80%以上,残疾儿童建档率达100%。  相似文献   

15.
范玲 《文教资料》2006,(25):171-172
自信心对于幼儿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无论在智力、体力还是处世能力上都有基石性的奠基作用。我国的早期家庭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孩子自信心的发展,不利于其成长。为此我们应采取策略,使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正>智力落后儿童是残疾儿童中最为特殊的群体,课堂上的表现可谓"芸芸众生相",有的注意力分散,易走神;有的看似安静,却对学习十分淡漠;有的多动,无一刻安宁;有的情绪不稳,一会儿哭一会笑……教师对这些智力落后儿童如何加以管理和教育呢?一、教学内容要难易适中、教学方法要灵活使用要使学生能在体会成功的基础上,激发其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最好的方法是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一定要难易适中,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灵活使用。如,进行美术课教学时,教师可对需要临摹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学前残疾儿童家长心理压力问卷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京市193名学前视力残疾、听力残疾、智力残疾、脑瘫和自闭症等5类残疾儿童的家长进行了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残疾类别儿童家长心理压力具有差异,其中智力残疾、脑瘫和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心理压力显著高于听力残疾和视力残疾儿童的家长;应对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自责,其中脑瘫儿童家长的自责压力最大;自责、退避和幻想是影响残疾儿童家长心理压力最主要的因素。建议从出台救助政策、完善社会服务支持、积极开展家长工作等方面给予支持。  相似文献   

18.
《残疾人教育条例》指出,"实施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学校应当根据学生需要,在适当阶段对残疾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所以智力落后儿童教育计划和大纲中规定:把劳动教育和劳动技能的培养作为一项特殊的补偿任务,在教学和科目课时分配上保证这项任务的完成。劳动教育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对智力落后学生个人来说比普通学生更为重要,它可以帮助智力落后学生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和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精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20,(A0):157-158
自信心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品质,幼儿园阶段,孩子刚离开家庭,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在这一阶段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影响着幼儿的终身成长。因此,在幼儿园阶段应当加强幼儿的自信心培养,使得幼儿能够面对社会生活的挑战,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这样才能使幼儿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基于此,文章针对幼儿教育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培养幼儿自信心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残疾儿童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身体上或者是智力上存在各种各样的残疾,学习能力与社交能力不及正常儿童,但是他们享有的权利是与正常儿童一样的,他们也应该享有正当的接受教育的权利,而"送教上门"就是这样一种新颖的、能够保障残疾儿童享受教育权利的重要安置方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了残疾儿童的入学率,那么,就对残疾儿童"送教上门"相关情况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