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心理学告诉我们:感知和知觉是人类认识事物过程的最初级形式,而观察则是知觉的高级状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又是一种主动的、对思维起积极作用的感知活动,不单纯是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直接反映过程,还包括积极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告诉我们:感觉和知觉是认识事物的最初级形式,而观察则是知觉的高级状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是认识事物最基本的途径,它是了解问  相似文献   

3.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我们知道,人的认识活动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是思维的直接基础,而观察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既具有和知觉一样的对当前事物反映的直观性,又具有比一般知觉更大的理解性。因为在观察前要明确目的任务;在观察中要分出事物中不甚显著的特性及各特性之间的联系;在观察后要进行总结。整个观察过程,都需要有思维积极的参加。因此,观察也称为“思维的知觉”。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告诉我们:感觉和知觉是认识事物的最初级形式,而观察则是知觉的高级状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是认识事物最基本的途径,它是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任何一道数学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题目的具体特征,对题目进行深入的、细致的、透彻的观察  相似文献   

5.
观察,是在思维的参与下有目豹、有计划、比较持久地主动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一种知觉活动.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知觉,它具有对事物的有意感知,高于单纯知觉表现的特征.这种特征,决定了其具有以下三个本质属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丰富性和系统性、持久性和深入性.  相似文献   

6.
空间知觉是反映事物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它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人是通过空间知觉过程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再经思维加工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的。婴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产生具体形象的认识。而这一认识的形式正是在空间知觉过程中发生的。所以,提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一篇作文的形成过程,往往是对某一事物的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过程,作文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教师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一、从观察入手,指导学生认识周围事物。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知开始的,而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知觉过程。是人对现实对象直接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儿童要写所见所闻,经历过的事,必须要对周围的事物有所认识,而要认识周围的事物,必须要从观察入手。在作文训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三年级的一堂观察作文指导课,是写“一串红”,  相似文献   

8.
意识是人的心理在认识方面发展到最高阶段的工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具有不同于其他各种心理活动的特性与作用,而又与之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兹就其与它们之间的联系,分别加以论述。 一、意识与感知觉的联系 感知觉是感觉与知觉的合称。感觉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实质上,人类单纯的感觉是很少的,常常是感觉一产生便上升为知觉。因此可以合称为感知觉。  相似文献   

9.
关于观察     
心理学把观察定义为盲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这里强调的是观察的有意性,区别于无意注意;强调了观察的计划性,区别于随便看;说它是知觉过程,所注重的是观察活动需要通过眼、耳、鼻、舌、身等各种感觉来考察事物和现象。通常,人们容易把观察理解为用眼睛仔细看,把观察局限于引导儿童用眼睛捉捕现象、考察事物。诚然,通过视觉获得信息是观察的主要通道,但观察不仅仅限于视知觉,它来自于多种感知活动,是各种感知过程的综合活动,所以说观察是知觉活动的高级形式。  相似文献   

10.
朱浩 《地理教育》2005,(4):59-60
一、确立预期目标,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在观察过程中,人们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对它们的知觉格外清晰,而对其余事物的反映则比较模糊,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这一特性要求我们在观察过程中,应确立预期目标,引导学生主动感知,使感知的选择紧紧围绕已明确的目的服务,培养学生观察的目的性.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大气"这一单元的内容后,为了深化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可组织学生轮流到校气象园进行气象观测,在活动中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一、模仿套用公式,训练学生类比思维,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感觉和感知是认识事物的初级形式,观察是知觉的高级状态.是认识事物的基本途径.在乘法公式这一教学环节当中,教师应通过教学,使学生弄清乘法公式的来龙去脉,准确掌握其特征,多方面感知和观察公式,为识记和运用公式打下基础.训练学生类比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相似文献   

12.
人类认识事物有一个心理过程,它表现为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一过程不可颠倒,记忆、思维和想象,都必须建立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之上,没有感觉和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都将是空中楼阁。整体感知实际上就是阅读者对作品的感觉和知觉,是阅读欣赏的基础。目前语文教学在繁重的教学任务的驱使下,  相似文献   

13.
蔡巧芹 《课外阅读》2011,(11):236-236
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他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指导纲要》指出:初中数学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心理学告诉我们:感知和知觉是人类认识事物过程的最初级形式,而观察则是知觉的高级状态,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的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又是一种主动的、对思维起积极作用的感知活动。  相似文献   

14.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它不同于感觉和知觉,以对三角形的认识来说,感知只能反映三角形的开头形状和大小,而思维则能舍弃三角形的具体形状和大小等非本质的属性,而把任何三角形  相似文献   

15.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过程,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反映过程中所进行的认识、加工、创新活动。例如一篇文章,感觉知觉只能反映它的语言文字、自然段落:而思维则能在此基础上透过文字的表面意思,反映全文段与段之间、首尾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反映各部分的主要意思和全文的中心思想,能反映它的体裁、结构、写作方法等形式方面的特征。思维存在的形态是多样化的。通常我们把它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凭抽象的概念而是凭具体的表象来思维。在抽象思维活动过程中,人们需要将由感觉、知觉获得的直观映象抽象成概念,才能  相似文献   

16.
肖圆 《家庭教育》2007,(7X):34-36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感觉是由感觉器官的刺激作用而引起的主观感受,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知觉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个体从外界刺激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过程。幼儿感知发展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幼儿感知觉发展的阶段和顺序,促进幼儿感知觉的和谐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观察是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一种感知活动。观察能力则是指在有目的、有计划以及有思维积极参与的感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固的认知特点。它是人类认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的学习和以后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更是在他的实验大楼正面建筑物上写上他的警句:观察、观察、再观察。因此,培养  相似文献   

18.
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统合概念。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如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事物的各部分属性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除新生的婴儿和科学实验的需要外,纯粹孤立的感觉实际上是少有的。感觉和知觉总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所以,人们就把两者统合在一起,称为感知。  相似文献   

19.
从心理学角度看,感知是人们认识过程中的前导,是思维活动的源泉。人的认知活动总是从感知开始而后转化成思维的。由此可以看出,感知是学习心理活动的基础。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整体以及外部联系的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认识整体必先以认识个体或局部的属性为基础。一、男女生感知差异及其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科学家发现,人类大脑的两半球功能有差异,大脑左半球主管高级、抽象的言语思维,右半球主要是处理空间和图像感知能力等非言语思维。男女两性的智力活动在大脑两半球的反应部…  相似文献   

20.
第五讲学习心理的学法指导(一)小学语文学法指导讲话第一节感知的学法指导○曾泉根(峡江县巴邱小学)语文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它发端于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各种感觉和知觉去认读文字符号,感受言语说明,观察有关事物及模拟形象,以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