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谈过度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度训练(全称为过度训练综合症)是体育运动中常见的一种运动性疾患,其临床表现与一般人的神经官能症极为相似。因之有人将运动员的过度训练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神经官能症。体育锻炼以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引起机体工作能力下降,全身疲劳,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疲劳长期积累而不能消除,就可能发展成为过度疲劳或过度训练(实际上过度疲劳是早期的过度训练)。一般情况: 过度训练是运动性疾患中的常见病和多发  相似文献   

2.
在训练中要想确定游泳运动员的最适训练强度,使训练不致超过运动员的应激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限发,往往是一件重要而又困难的工作。 最近几年,已有不少教练员仿效东德的做法,应用血液检验来指导安排游泳运动员的训练。希望通过血液检查发现贫血、感染、过度训练和慢性疲劳。这些检查有助于了解运动员的一般身体状况和训练情况,特别是对那些在训练中出现问题并发生了疲劳症状的运动员。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就可以及时调整膳食、训练和体息。 评价过度训练最常用的血液指标有以下几种:(1)红血球(RBG)大小、形状和计数;(2)  相似文献   

3.
疲劳的出现是运动员训练和比赛过程中无可避免的,通过分析说明过度疲劳对体育舞蹈选手的训练水平和竞赛成绩造成的影响,进一步探究过度疲劳与造成体育舞蹈选手心理影响的关系。本文从体育舞蹈的项目竞技心理特点以及竞技心理训练等角度分析体育舞蹈选手过度疲劳产生的原因、机制,结合心理训练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提高体育舞蹈选手的竞技比赛能力。  相似文献   

4.
医务监督在游泳训练中的任务之一是生理机能的评定。全面评定游泳运动员的训练情况,应包括教练员的训练观察,运动员的自我感觉和完成的成绩。生理评定只是一个方面。当前,在运动训练中普遍采用大运动量训练,如何掌握运动量及其强度是一个重要问题,运动量太小,运动员达不到一定的负担量,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就受到限制;运动量太大,尤其是持续得过久,使身体处于过度疲劳状态,也会影响训练水平的提高。医务监督就是要从医学的角度,制定运动员如何更合理地承担大运动量训练。一方面要协助教练员、运动员闯大运动量的关,使大运动量能练得上去,另一方面要防止过度疲劳。一般的疲劳肯定是有的,但应该能恢复得过来,不要太积压,或者是一旦出现了过度疲劳,能比较及时的调整回来。  相似文献   

5.
在体育运动训练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和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过度训练”。这里所指的过度训练即训练过度是指训练强度、数量、难度等等负荷量超越身体的承受量,身体过度疲劳的一种病理状态。“过度训练”造成大脑皮层过度疲劳,体力的消耗没有得到恢复,以致练习新的动作时缺乏信心,情绪低落,甚至出现胆怯现象,这对掌握动作技巧、技能产生了不利因素,影响运动训练的顺利进行,在比赛中不能很好地发挥水平,成绩受到影响。“过度训练”的后果是容易出现的伤害事故。最主要原因是教练员和运动员为了急于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过高要求”的训练,使运动员体力承受不了而造成。伤害事故的一般症状为:肌腱、韧带、肌肉  相似文献   

6.
过度训练是训练后疲劳连续积累所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换言之,就是忽视了训练与恢复间的合理比例,使运动员在疲劳状态下仍承受大强度刺激的结果,我们又称之为过度疲劳。如果运动训练和日常生活的总负荷超过了运动员机体的承受能力,就可能导致过度训练现象。  相似文献   

7.
少年参与运动训练,机体出现疲劳现象是很自然的事,但在正常情况下,这类疲劳经过十二到廿四小时后便应该逐渐消失。但如果训练计划安排不当,使少年身体承受大强度运动量的刺激,导致疲劳的机体难以得到恢复,超量补偿将无法达成,少年运动员就可能出现衰竭的现象。如果仍然坚持训练下去,就会形成过度训练状态。这样的训练严重影响少年身体的正常发育,不仅不能提高运动成绩,甚至还会带来摧残。因此,有必要探讨一下引起少年过度训练的原因。 一、构成过度训练的各种原因包括: 1、制定训练计划不当:过大强度、运动量的刺激或训练的要  相似文献   

8.
二、过度疲劳 (一)过度疲劳的概念 训练适应的机制是生理应激。在此过程中运动负荷是引起适应性变化的生理性刺激物,然而训练和日常生活的总负荷超过了运动员所能接受的限度后,运动负荷就由量变转为质变,从生理性刺激物变成了病理性刺激物。由于训练和比赛与恢复之间的不平衡,在加上千变万化非训练应激因素,由此而造成了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糖元耗竭、氨基酸不平衡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引起过度训练,出现一系列心理状  相似文献   

9.
过度训练和过度疲劳(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度训练和过度疲劳,是当前体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概述了近年来过度训练和过度疲劳的研究成果,目的在于科学地指导训练,防止过度训练的发生,加快机体的恢复过程,有效的消除疲劳。  相似文献   

10.
要重视过度疲劳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度疲劳的表现一般以神经系统和心脏血管系统方面的变化为主,主要是由于训练负荷的密度和强度与心脏机能不相适应所引起的。多数运动员往往能够清楚的回忆起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出现各种症  相似文献   

11.
运动的恢复过程和运动训练一样重要,只有在恢复后再训练,才能取得对机体训练的效果,提高机体的训练水平,如果各次训练或比赛期间恢复得不完全,继续进行激烈的身体活动,以致疲劳连续积累而引起一系列功能紊乱或病理状态,即过度疲劳。恢复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运动过程中的恢复阶段  相似文献   

12.
了解柔道运动员的供能、疲劳后的恢复,是柔道训练中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对柔道运动员的供能特点、疲劳产生机制、训练后疲劳的恢复、防止过度疲劳和自我监督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运动训练中过度疲劳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校运动训练中,导致大学生运动员出现过度疲劳的因素较多,本文就此进行分析研究,旨在运动训练中减少运动过度疲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了解摔跤的供能、疲劳后的恢复,是摔跤训练中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摔跤的供能特点、疲劳产生的机制、训练后疲劳的恢复、防止过度疲劳和自我监督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与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动性疲劳是一种自然现象,是运动训练的必然效应。但是,如果不及时消除,将导致机体机能和工作能力的下降,影响下一次课的训练质量,甚至疲劳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的变化,出现过度疲劳,以至导致运动生涯的结束。因此,研究、分析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方法与机理,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下面是我通过对中外有关资料的研究,并结合十多年的教学、训练经验,设计的7种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庞艳芬 《中华武术》2010,(11):56-57
运动员在训练后必然产生不同程度的疲劳。由于疲劳使机体的运动能力下降,所以,疲劳似乎对身体是不利的,但实际上并不如此。人的体力和运动员的体能是通过疲劳才能提高,没有疲劳的产生就没有训练的效果。大负荷运动训练后产生的疲劳,一般经过72小时或更长一点时间休息就可以消除。  相似文献   

17.
过度训练与过度疲劳的区别及其防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度训练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性疾病,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运动员机体的训练负荷接近人体生理极限,训练中必然产生过度训练,影响运动能力的提高。过度疲劳不同于过度训练,是由于过大的训练强度和过短的恢复时间合并其他训练和非训练应激造成的。综合国内外多年来的研究,对过度训练与过度疲劳的区别、产生机制、表现和防治等做了比较全面的概述。  相似文献   

18.
在中长跑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往往更多地注意增加训练量和运用大强度剌激,而忽视了运动员训练后的能量再生,把恢复和训练分割开来,从而导致过度疲劳的出现,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中长跑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恢复,已经成为训练负荷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恢复是提高训练质...  相似文献   

19.
疲劳和恢复是训练中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面对疲劳,我们不必担心,更不可怕,只要我们在训练中及时利用各种科学手段对运动员机体疲劳的出现及其程度进行综合评定和诊断,防止过度训练和运动损伤,同时利用科学、合理的恢复手段进行适当调整,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水平和运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赛艇项目教练关于运动员疲劳诊断和体能恢复指标体系、训练调控和机能监控等方面的认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教练员一致认为,疲劳诊断及体能恢复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非常重要;导致运动员训练或比赛中产生疲劳最主要的因素是能否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和运动员训练与比赛后体能的恢复;而教练员判断和获取运动员疲劳及体能恢复情况的途径,主要是根据经验,并能采用多途径、多层次的综合治理的方法;合理营养、赛前体能保持和调整、过度疲劳的恢复问题是困扰教练员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