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口颐另旦味压豆耳. 《一)阅读下文,完成1一4砚。《,4分) ①怀旧,目前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和流行思潮。解读那渐行渐近、时隐时现的怀旧情怀,折升出的是国泰民安、兴盛祥和的 时代氛围。在我们曾经历过的那种神经绷紧、生活寒酸的年月,人们是无暇怀旧、也不准怀旧的。因此,怀旧有其社会的合理性 私精神的附丽性。况且一个地方能够涌起怀旧的波澜,应当讲这个地方的文明记忆没有中断,人文家底没有失落。二鱼丛选全二鱼 丝二兰吐,怀旧没有什么错,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然而,怀旧不单纯是个历史概念和重复的文明轮回,也就是说这个“…  相似文献   

2.
学生手册中教师批评言语行为策略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学生手册教师评语中的批评言语行为、策略及效用。通过语料研究将教师批评言语行为策略分为两类: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分析教师评语中批评策略的使用情况;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直接批评与间接批评的态度及批评言语行为策略的效果,提出批评言语行为策略的应用应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3.
东西方批评策略的对比研究和文化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东西方文化中不同阶段不同对象的批评策略不同。对于青壮年,东方文化批评相对间接,“先扬后抑”,西方文化批评相对直接,“先抑后扬”;对于青少年,西方文化比较讲究策略,表扬为主,东方文化不太讲究策略,批评为主。批评策略的这些特征虽然与东西方文化的特质不同有关系,但是其根本的原因和考量于个体独立性:个体独立性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东西方两大文化集团的分水岭,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对于不同阶段不同对象施以不同批评策略的文化支撑;青少年和青壮年是人类身心发展的不同时期和群体,东西方文化对于这两个社会阶段看重的分别是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培养和效果。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的自尊特点与教师的批评策略●江苏省如东县中学龚建新自尊是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渴望积极的肯定性评价而获得自尊,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要。而批评作为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的教育手段,它是一种否定性评价,因此,它必然会剥夺学生的自尊需...  相似文献   

5.
怀旧不仅是人类更是电影中的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永恒话题。作为第五代著名撮影师的顾长卫,其处女作《孔雀》就是一部以怀旧和感伤为主调的影片。认为这部影片通过创伤与抚慰的叙事体验,通过富于隐喻化的片名和开放式的结尾等策略,传达和表现的正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怀旧感。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向来就有怀旧情结。早在《尚书》里便流传下来了“人惟求旧”的古训。不过,同是怀旧,由于时代不同、语境不同.怀旧的内涵也各异。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力度的加大,社会心理裂变,怀旧情绪弥漫一时。九十年代的文学怀旧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红色的政治怀旧,以红色经典的流行为标志:一种是泛黄的城市怀旧,以海派文学的风行为特色。前者是政治性的,后者是消费性的,二者互相渗透,彼此合谋,政治怀旧消费化,城市怀旧也染有了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色彩。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现代批评史实践出发去考察社会历史批评在历史上的多样形态,可以发现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注重从阶级观点看文学的“左翼”社会历史批评以及后来被歪曲的完全政治化的社会历史批评之外,还有另外一种形态的社会历史批评,它是受西方近现代社会思潮的影响而产生。有着科学的方法论和多样视角的,具有现代形态的一种社会历史批评,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社会历史批评应有的宽广视野、全面视角,是我们建设新的科学的社会历史批评所应注意借鉴的。  相似文献   

8.
青年网络怀旧文化景观的时空呈现,是青年群体面对社会剧烈变迁、以怀旧话语实践在网络空间的本能防御与虚假逃离,对青年群体具有探寻集体记忆、抚慰现实创伤、体现审美意趣、形塑身份认同的功能。青年群体对时空压缩下个体焦虑的疏解、对工具理性下情感空虚的弥补、对消费主义下生活倦怠的调适,为网络怀旧文化景观的繁荣注入了无限动力。为此,需要明晰青年网络怀旧文化景观的本质,动态研判青年群体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强化价值引领,以“强国一代”的使命担当焕发其永久奋斗的激情与意志。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批评是翻译批评中的热门之一,传统的以文本为中心的语言学和诗学批评路径维度单一,纯文本分析多,描述性弱。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批评应该打破文本的束缚,在传统的以文本批评为主的语言学、诗学批评基础上,充分参照基于不同翻译目的、不同诗学理念、不同翻译策略、不同目标读者群的译者,不同阅读目的的读者,以及产生不同社会文化价值的社会等超文本因素,探究文本批评与超文本批评相结合的多维批评路径,发挥翻译批评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趋向良性循环的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10.
最早源于希腊语的"怀旧"是作为一个病理学用语,"怀旧"最初指的是"思乡病",包含沮丧、抑郁甚至倾向自毁等情绪的疾病。后来,"怀旧"这个词逐渐远离医学范畴,慢慢融入了社会,其内涵也有了扩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在我国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中,隐约萦绕着一种愈益浓烈的被称为"文化乡愁"的历史焦虑情绪,其负面效应已初见端倪。这种全球化的文化乡愁本质上导源于现代性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物理距离的终结,以及全球化、"景观社会"或"拟像"世界的形成等现代性后果;而中国文化语境的特殊性更使这种文化乡愁被赋予了悲壮性的使命。以健康、理性的文化心态去面对当前全球格局中的文化冲突,是走出文化乡愁情结、重整中华文化气象,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当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它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法律、文化诸意识形态进行深入批判,找到一条消解资本主义的新路。但“西方马克思主义”存在策略偏向,因而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nostalgia in the narratives of vocational teachers. The aim is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nostalgia as a mechanism for adapting to or resisting educational change. The paper is based on the secondary analysis of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30 Estonian vocational teachers. In the teachers’ narratives, the nostalgia for the form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which provided more autonomy and empowerment for teachers in their work, was overlaid with the nostalgia for a society with more stable family and work-life patterns and trusting attitudes towards vocational teachers. Although there were examples where the nostalgic narratives were strategically used to legitimize resistance to change, in most cases, nostalgia tends to serve as the mechanism for making sense of the educational changes teachers have been faced with. Nostalgia also contributes to making sense of oneself as a teacher in a new situation and collective identity building. It is argued in the paper that we should acknowledge the positive functions of nostalgia and create support mechanisms to facilitate sense-making and critical reflection upon the changes for teachers. Nostalgia should be recognized as a productive force indicating the contradictions in present reforms and practices and opening up new directions.  相似文献   

14.
为了从理论和逻辑上更为系统而深刻地把握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我们可以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划分为四个向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四个问题领域,它们分别是:哲学批判——意识形态与虚假意识问题、经济学批判——意识形态与科学问题、资本主义政治社会批判——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问题,以及全面批判——意识形态与文化问题。这样的划分,能够使我们在理论上从更为广阔的视阈深刻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性特征和实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视角分析中国人乡愁产生的缘由和乡愁文学等。乡愁文学作为一种承载文化乡愁的载体,其书写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回归古典,是一种文化寻根。现代人拥有文化乡愁,意味着坚守中国传统文化,乡愁正是传统文化的天然保护剂。  相似文献   

16.
当代著名后现代哲学家齐泽克以其独特的写作和论述风格,为我们提供了他的幻象意识形态理论。该理论在逻辑前提中把意识形态当做与现实或实在对立的幻象来批判,又在具体论述中把幻象与实在之间的关系模糊化甚至同一化,并进而模糊和取消了现实或实在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区分和对立关系。这就使得任何意识形态批判实际都已不可能,因为幻象意识形态已成为无法打倒的“崇高客体”,我们所做的似乎只能是“穿越”意识形态幻象,触摸实在界的面庞:意识形态已经一方面具有准物质形态的现实感或实在性,另一方面又以一种非物质的形态获得了永恒性和常在性。这就是幻象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基于此,齐泽克以其对幻象的批判成就了对当代或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现象的批判和揭露。  相似文献   

17.
鲁迅作为一代文学批判大师,毕生致力于思考中国国民性的改造问题,他的小说也被认为是剖析和批判国民劣根性的最锐利的"匕首",不过其中大部分小说是以其故乡为写作背景,饱含浓郁的故乡情,这种即坚持批判又依依不舍的情感致使地域文化特色在鲁迅的小说中大放异彩,故而本文将从小说中的地域文化底蕴、地域性民俗和地域语言对鲁迅小说作更深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失乐园》曾引起许多读者的关注,但一般都仅仅把它看作是叙述一个“婚外情”的故事。笔者认为《失乐园》还可以看作是一个象征符号,它揭示了现代人性的残缺,是对现代社会和人性的批判,同时又是对完满人性的祈祷和召唤。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中的"圆照"作为一种全面、综合、浑融的把握之法,它一方面要求以全面的、整体的、浑然圆融的意识去批评鉴赏创作客体,另一方面要求有公正的、客观的、不偏不倚的明鉴态度。  相似文献   

20.
英国自由学校教育政策改革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学校作为英国新政府上台所实行的一项新的教育举措,引起了英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是在英国办学质量严重两极分化、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普遍化以及社会团体办学自主权有限的背景下诞生的,而伴随着该举措的公之于众,人们也从资源分配、权力分配、价值取向以及教育公平等角度多方面对其诘难。然而,尽管有着诸多的质疑和批评,自由学校教育政策还是标明了英国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