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是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提出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中的几个不同学习阶段都阐述了培养数感的问题。可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第一、第二学段都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数感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数学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地把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的内容提了出来。可见,教师理解数感、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与发展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是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提出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中的几个不同学习阶段都阐述了培养数感的问题。可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量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标准》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提了出来。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理解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现实描绘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可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和重视的理念。本文依据教学实践就培养学生数感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新《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其中明确地把“数感”作为了数学教学内容的一部分。那么,什么是“数感”呢?其实“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它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如果我们具备了数感,当我们遇  相似文献   

7.
苏清华 《学周刊C版》2011,(1):130-130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中多处阐述了要注意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数感世界,让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学会用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教学背景《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第一、第二学段都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数感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数学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地把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的内容提了出来。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理解数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非常重要的,使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这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论"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分几个阶段,特别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可见,理解“数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一、对“数感”的认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联系。如要组织一个会议,首先就会想到参会人员有多少人,会场有多少个座位,够不够坐。象这样把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就是一种“数感”。由此可见,数感就…  相似文献   

11.
张玉煅 《福建教育》2007,(7):108-109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让他们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从而理解数的意义,初步建立数感。  相似文献   

12.
培养小学生的符号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新课程与以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相比,明确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符号感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一、数学符号与符号感符号,一般说来,就是某种事物的代号,它把复杂的事物用简便的形式表现出来。符号表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数学的世界是一个符号化的世界,数学符号是交流和传播数学思想的媒介,数学的语言正是由一些符号和记号组成的语言,如运算律用字母表示,大量的公式、法则都是…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那么,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下面我就谈谈多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标准》)中关于第一学段“数的认识”知识技能领域是这样阐述的:“紧密结合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以及解决问题等丰富的学习活动,体会数的意义,了解可以用数来描述现实世界,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见,《标准》把对数的感受作为“数的认识”的重要内容。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数感的培养体现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为此,我进行了以下活动设计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阅读指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容忽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让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要让学生真正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必须先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数学文本。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  相似文献   

16.
数学符号的引入是数学进步的表现,是数学语言形成的基础,正是由于引入符号对数学概念和关系加以表述,形成了独特的数学语言,才促进了数学的发展。数学符号是人类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的,它把有关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简练地表示出来,方便了人们进行表达、交流、思考以及解决问题。因此,《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符号感不是一个新概念,但《标准》第一次明确地把它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提出来,而且十分强调和重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符号感,这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标准》指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数的认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主要途径,前段时间,我听了一节课,教学内容是“千以内数的认识”,其中的几个片断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符号感”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  相似文献   

19.
张正再 《教师》2008,(19):41-43
在新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等七个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关键词,并给出较清晰的描述。“数感”摆在首要的位置,可见理解“数感”这个概念,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引领学生走进数感世界,自觉地用量化的眼光观察生活,观察周围世界,学会数学地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是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20.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从未出现过这一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在学习内容的说明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包括“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