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建圩 《兰台世界》2017,(9):116-117
安徽宁国县《中州周氏宗谱》中有李鸿章撰写的一篇宗谱序言,经过考订分析,新编《李鸿章全集》并没有收录,现附如下,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2.
《李鸿章全集》于2008年1月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给学术界研究李鸿章带来很大方便.由于李鸿章是晚清重臣,社交活动频繁,因此, 《李鸿章全集》中的诗文搜集,难免有遗珠之憾.最近,笔者在查阅方宗诚编《求阙斋文钞》时,发现李鸿章为该书撰写的一篇序文,而这篇序文为《李鸿章全集》所不收,故加以迻出,并略作论述,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五、清人尺牍之史料价值在上海图书馆所藏的大量清人手札中,有很多是已经汇集在一起的某一人物的个人手札;还有不少是已经辑集的某一名人的师友来往书札。现姑举数例: 李鸿章的奏疏、公牍等颇为当今治史者所重,至于他的尺牍亦有不少集中了保存下来,如《李鸿章致兄瀚章书》、《李瀚章致弟鸿章手札》、《李鸿章  相似文献   

4.
人们都以为李鸿章拼命做官,殊不知,其拼命做官是为了实心办事。李鸿章因为办外交背负"卖国贼"的骂名,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耄耋之年的李鸿章一次次地以个人耻辱和牺牲来最大限度地换得时局缓和,避免了进一步的生灵涂炭。  相似文献   

5.
一2006年11月7日,是晚清著名政治家李鸿章(1823.2.15—1901.11.7)逝世105周年纪念日。时间倒退到整整110年前的1896年。8月28日至9月5日,李鸿章以“大清帝国特命全权公使”的身份,平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访美利坚合众国。在此之前,李鸿章先后访问了俄、德、荷(兰)、比(利时)、法、英6国。这时的李鸿章已经73岁高龄。当时,中国正加速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就在李鸿章此行出访一年多前,先是他苦心经营了近20年的北洋海军被日军覆灭,继而又代表清政府在日本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李鸿章也因此被革…  相似文献   

6.
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的几个问题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威 《历史档案》2001,(3):95-101
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对外战争。李鸿章作为清廷重臣,参与了中法战争的一些活动。探讨李鸿章在中法战争中的活动及其思想根源,对于李鸿章研究和中法战争史研究都是有意义的。本文拟就此谈些看法,以求指正。  相似文献   

7.
谭文凤 《历史档案》1999,(4):119-122,127
《中俄密约》是李鸿章与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甫、财政大臣维特于1896年6月3日在莫斯科签订的,又称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沙俄通过该条约掠取了中国东北的路权,加重了中华民族危机。笔者认为李鸿章作为中俄谈判的全权代表、条约的签订者,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们在探讨李鸿章对条约应负的责任及外交失败的个人原因时,有的文章和论著或把李鸿章写成签订《中俄密约》的主谋,或认为李鸿章是“受贿签约”,从而把《中俄密约》对中国造成的一切后果让李鸿章负全责,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现提出个人不成熟看法,以请教同行。一…  相似文献   

8.
2003年4月,<走向共和>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民众广泛争议,其中一个重要争议对象就是李鸿章.本文以<走向共和>为个案,从社会记忆的理论角度探讨该剧建构了怎样的李鸿章形象,以及是如何建构这一形象的,以致对以前的李鸿章形象的社会记忆形成冲击、消解.  相似文献   

9.
《桐乡劳先生遗稿》中有一则由劳乃宣为北洋大臣李鸿章起草的《致朝鲜国王书》,经考订分析,2008年版《李鸿章全集》函稿中没有收录,现附如下,以飨读者,并备《全集》再版时补充。  相似文献   

10.
李鸿章是晚清著名大臣,对当时中国的内政、外交关系影响极大,因此其一直是海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他的传世著作基本上被安徽教育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李鸿章全集》囊括殆尽,这无疑将推动李鸿章研究朝着更深、更全面的方向发展。但是,李鸿章研究还存在许多缺漏和不足之处,如在材料的使用上,虽然有研究者不断发现和挖掘新材料,然仍有少许遗珠不曾刊布。近来笔者主要根据晚清至今的相关文献,辑录了李鸿章四篇集外文和一首佚诗,并对相关材料进行了补充疏证。鉴于其在晚清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这些集外诗文无疑为李鸿章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对识其散文创作、史学见解、生平交游乃至晚清文化诸方面均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推进对整个近代史的认识,因而值得研究者重视。  相似文献   

11.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人物,为洋务运动前期的代表,同时也是淮军的首领。他从事政治军事活动40年,对晚清中央国策的制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武汉博物馆藏李鸿章书信一通,系李鸿章写给其淮系僚属刘瑞芬的回信,近期首次对外公开,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结合光绪初年的相关史实,分析信中涉及的内政、外交及国内外局势,可考察19世纪70年代的中外政治态势,探究晚清变局下李鸿章为挽救国运所做出的努力,以及他的真实心理。  相似文献   

12.
冯异 《出版视野》2004,(3):36-36
重庆出版社出版的《清末稗史丛书》收入梁启超的《李鸿章传》等,这对我们后人研究清史提供了一份重要史料。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尚未播完,观众就对剧中的李鸿章形象表示不满。这是可以理解的。过去无论历史著作还是小说、戏剧、李鸿章都是以一个卖国者的形象出现的,《辞海》上就  相似文献   

13.
李鸿章本名章铜,字渐甫,号少荃、少泉,1823年生于安徽省合肥县东乡。李家世代耕读,高祖勤俭持家,方有田二顷。1838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中进士,家族才逐渐显赫。李鸿章生逢‘数千年未有之变厨’,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他在清末政坛纵横捭阖40年,几乎每件大事都与他有关。身前身后,他都是最富争议的人物。  相似文献   

14.
《走向世界丛书·李鸿章历聘欧美记》卷是这部丛书第一辑中的一卷,该书收入了蔡尔康等的《李鸿章历聘欧美记》和戴鸿慈的《出使九国日记》、载泽的《考察政治日记》三篇文章,把这三篇文章安排在一卷里,是颇耐人寻味的,在1840到1911年的70年间,李鸿章在政治舞台上活动了40多年,直到他的晚年才想起历聘欧美,而恰恰就在这一次出访,他搞了个“中俄密约”,  相似文献   

15.
李鸿章档案的编纂工作使李鸿章档案实现专题化和系统化,编纂成果丰富、形式多样。在李鸿章档案编纂成果的加工方法及体例选择上突出体现在全集的以类为纲、查找范围广、内容严格审核把关、加工环节规范严谨、辅文丰富、标题信息量大。李鸿章档案的编纂成果总体上呈现出阶段性、地域性及编纂目的从拯救个人声望到服务社会的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刘坤一与李鸿章、张之洞是晚清时期的重要疆臣,他们掌控地方社会、经济之大柄,影响中央内政、外交之决策,堪为晚清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刘坤一担任两江总督时期,李鸿章、张之洞、李文田等人与他时有书信往来,且多讨论当时政治、外交诸多事务。湖南图书馆现藏有多件李鸿章、张之洞及李文田等晚清名家致刘坤一的书信。部分书信尚未公开发表,内容隐秘,文献价值重大。笔者选取其中五件进行整理,将此函札标点,并结合相关资料予以考释。这五件书札中,李鸿章、张之洞所写四件信函主要涉及中俄、中法及中日关系,从中可考察刘坤一与他们互动时的基本态度;李文田致刘坤一之书信则涉及李鸿章与刘坤一"全面对抗"时局下的朝政变局。  相似文献   

17.
正被誉为"中兴之臣"的李鸿章于同治四年至五年(1865—1866)担任两江总督两年。《清宫扬州御档》第十七册收录了李鸿章在任期间及其前后,与李并与扬州相关的三件御档,分别是:同治二年(1863)《奏为兵饷支绌请旨敕下江苏巡抚李鸿章勿在扬州高邮等处招募勇夫事》(附件)、同治五年(1866)《晓谕奖励李鸿章等人事》、同治七年(1868)《奏为赴扬州与李鸿章晤商并察看丹徒等地荒田等事》。这  相似文献   

18.
袁世凯初上台喜得奇才1900年庚子之祸后,李鸿章于临终口授遗嘱中,保荐了“拳乱”中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的袁世凯,认为“环顾宇内人才,无有出袁世凯之右者”(《袁世凯家族》),荐其继任自己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职。于是袁世凯于1901年11月17日,即李鸿章去世的当日,被清廷任命为署理(代理)直隶总督,兼充北洋大臣(辖河北、辽宁、山东),而李鸿章的老部下周馥,于半年后入驻袁世凯的旧衙门,任山东巡抚,两年后调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一职在晚清政治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关系全局、朝廷时时倚为左右臂的地位,可以说,…  相似文献   

19.
6月15日清廷命李鸿章"迅速来京",两广总督著广东巡抚德寿兼署.18日李鸿章接到"电传谕旨"后,"宣布立刻遵旨北上".但是,事实上李鸿章并没有"立刻"动身,他公然置朝命于不顾,徘徊观望,整整拖了一个月才启程北上.  相似文献   

20.
贤良寺是清代一座具有特殊政治地位的寺庙,进入人生暮年的李鸿章曾于此地经历了晚清时期的诸多重大事件,并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岁月.本文考察了李鸿章此一时期于贤良寺内外的有关事迹,从而揭示出晚清内政外交一个鲜为人知的侧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