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边塞诗作在群星灿烂的中国古代诗坛独树一帜。回顾了边塞诗作由西周到清代的发展历程 ;论述了边塞诗作的内容 :多方面展示边塞生活 ,不仅表达了乐观豪迈的精神 ,也流露出了念旧的愁绪 ,不仅展示了奇异壮丽的自然风光 ,也流露出对民族和睦的讴歌。在形式上 ,边塞诗作语言朴实自然 ,融阳刚美与阴柔美为一体。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 ,社会体制 ,思维方式的不同 ,在表现边塞战争的创作中其关注的焦点和追求的目标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边塞诗有着极其鲜明的艺术个性,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咏雪兼送别之作,诗作极力展示了西北边塞的风情美。诗人从描绘边塞严寒中的奇丽风光着笔,通过独特的环境描写,充满奇情妙思,衬托出深厚的离别之情。岑参诗歌诗情与画意交融,富有音乐美,善于独创意象,体现鲜明个性。诗歌雄健而奔放,表现出一种阳刚的风骨美和奇特壮丽的异域美景。  相似文献   

3.
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边塞诗有着极其鲜明的艺术个性,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咏雪兼送别之作,诗作极力展示了西北边塞的风情美.诗人从描绘边塞严寒中的奇丽风光着笔,通过独特的环境描写,充满奇情妙思,衬托出深厚的离别之情.岑参诗歌诗情与画意交融,富有音乐美,善于独创意象,体现鲜明个性.诗歌雄健而奔放,表现出一种阳刚的风骨美和奇特壮丽的异域美景.  相似文献   

4.
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边塞诗有着极其鲜明的艺术个性,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咏雪兼送别之作,诗作极力展示了西北边塞的风情美.诗人从描绘边塞严寒中的奇丽风光着笔,通过独特的环境描写,充满奇情妙思,衬托出深厚的离别之情.岑参诗歌诗情与画意交融,富有音乐美,善于独创意象,体现鲜明个性.诗歌雄健而奔放,表现出一种阳刚的风骨美和奇特壮丽的异域美景.  相似文献   

5.
在古献中,“天田”一词歧义有三.作为边塞侦迹设施的“塞天田”为其一;近世随着西北地区大批汉简的出土。为我们揭开“塞天田”的神密面纱,提供了较丰富的新资料;汉“塞天田”与汉长城相伴。既有其源流。又有其形制与效用;汉代边塞对它非常重视,并形成了一套系统严密的管理体制。成为汉代边塞防御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互文修辞在中学教育的边塞诗词中有较多体现,并且前代边塞诗词互文性对后世作品也有较多的扩散和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学语文中边塞诗词的互文修辞分析,来探析互文性在边塞诗词中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对边塞诗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边塞诗最早起源于蔡琰创作的《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不仅在主题方面为后世的边塞诗和边塞诗人们树立了典范,而且在格调方面也为后世边塞诗所反映的边塞美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8.
唐朝既是封建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王朝,也是疆域、领土极其辽阔的时代。也因此涌现了大量描写风花雪月、别怨情愁的感人肺腑的墨客骚人,而且也成就了一批书写边疆风情、塞外风光的催人泪下的边塞风情作者,它成了唐朝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当时的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因奇妙的图画构思成了边塞风情诗的典范。诗中的图画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次上。  相似文献   

9.
一边塞诗,渊源流长,在我国诗歌史上,数以千计。其中,描绘边塞山水风光、反映丰富的内容、抒发诗人思想感情之诗占了很大的比重,乃边塞诗中的精华,绚烂多姿。边塞诗的产生,探其原因,大凡有三。一是边塞风光神奇壮丽,边塞各民族人民祖祖辈辈长期在边塞劳动、生活,陶冶于壮丽雄奇的景象中,为这些景象所激动。于是,便产生了许多赞美边塞的民歌民谣。二是几千年来的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国防,加强对边塞的戍守,大量派兵驻守边疆。许多文人墨客立志报国,投笔从戎,他们为边塞风光的新奇所吸引,为戍边将  相似文献   

10.
美在哪里?有人说美在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是它的眼珠;有人说美在溪流中,飘落的花瓣是它的泪珠;有人说美在峡谷中,轻柔的雾霭是它的面纱。边塞烽火,浩瀚大漠和防守边关的战士构成了悲壮的美;咸阳古道,西风瘦马和天涯孤旅增添了凄凉的美;皑皑白雪,千里冰封,火红腊梅又砌成了一种冷艳的美……美的形式让我目不暇接,但那种美毕竟是自然美艺术化的再现。我开始思索另一种美。  相似文献   

11.
岑参边塞诗是唐诗中的一朵奇葩,诗中“粗犷”、“刚劲”等风格所反映的“阳刚”与西方美学中的“崇高美”之间是相互补充、互为解释的同构关系。借鉴西方美学理论对岑参边塞诗进行再认识,拓宽了诗歌研究的视野和角度。岑参边塞诗中的景色描写,直观地体现了崇高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极盛时期,中唐大历十才子和盛唐边塞诗派都写作了大量的边塞诗作。但二者虽属同一题材,可在抒情方式、诗歌意境、写作笔法、诗歌形式等审美特征上呈现出极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卢纶和李益同为唐代大历十才子,以边塞诗闻名于诗史.卢纶边塞诗颇有"盛唐之音",李益的边塞诗可以说是开了中唐边塞诗的先河.但二人对塞外景象的描写、戍边士卒感情的不同表达、边塞军旅的不同感情等方面在内容取材上各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4.
卢纶和李益同为唐代大历十才子,以边塞诗闻名于诗史。卢纶边塞诗颇有“盛唐之音”,李益的边塞诗可以说是开了中唐边塞诗的先河。但二人对塞外景象的描写、戍边士卒感情的不同表达、边塞军旅的不同感情等方面在内容取材上各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5.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大伴家持是日本奈良时期著名诗人,他创作了一些防人歌。从戍边这一内容来看,王昌龄的边塞诗与大伴家持的防人歌在题材上具有一致性。但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个性气质、艺术追求不同,王昌龄的边塞诗与大伴家持的防人歌在风格、表现手法、情与景的相互关系上又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同还是不同,王昌龄的边塞诗与大伴家持的防人歌都是真实地反映现实,表现自我的思想情感,具有很强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6.
唐代边塞诗主题例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唐代边境战争性质不同认识的影响,人们历来对唐代边塞诗的主题价值有不同的评论.由于边塞诗是特定社会现实下产生的抒情诗,所以把唐代边塞诗的主题倾向定位于诗人们对国事的关心、对现实和自身命运的关注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7.
岑参是一位伟大的唐代诗人,是边塞诗的发扬者与集大成者,也是边塞诗人中最值得探索与研究的一位诗人,其边塞诗的创作动机一直是诗学界广泛关注的话题。本文就笔者平时的所学、所感,从岑参的身世简介、性格特点以及其代表作品入手进行分析,对岑参边塞诗的创作动机做一些自己的论述,旨在为岑参及其边塞诗的相关研究奉上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8.
南朝吴均的边塞诗以游侠的豪迈意气和戌卒的忠君建功之念为核心,充分利用了边塞题材所特有的意象境界耒传达个人强烈的内心情感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在南朝边塞诗作中独标一格,对于后世边塞诗的创作亦有不少启迪和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9.
唐代是边塞诗创作的繁荣时期,而初、盛、中、晚唐不同时期的边塞诗风格又不尽相同。唐王朝在由盛转衰,由治转乱的过程中,人们的精神面貌所发生的变化是唐边塞诗反映出不同特点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明代边塞诗因“南倭北虏”的独特边患形势而称为边防诗,包括以北方边患为背景的塞防诗和以东南海患为背景的海防诗两个系列。明代嘉靖时期作家唐顺之的边防诗正是存“南倭北虏”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因差赴北部边塞而作塞防诗,东南海上抗倭期间创作海防诗。唐顺之的边防诗创作是明代边防诗创作的典型代表,是明代边防诗创作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