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弟弟第一次到北京读大学的时候,与我进京时的年龄一样.在父母的眼里,17岁,只不过是个孩子,而且,又是没出过县城连火车也没有见过的农村少年.母亲便打电话给我,说要不你回来接他吧,实在是不放心,这么大的北京,走丢了怎么办?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相似文献   

2.
老家的房子     
我在老家有一套房子。三年前这个小区刚修好,我和爸爸妈妈吃完晚饭出去散步时看到它,我说,以后我要在这里买套房子,每天走回家吃饭也就五分钟。没几个月我把北京的房子卖了,有了点钱,真的买了一套。买之前就在北京草草看了一下户型图,一年之后又草草看了一下那套毛坯房,然后就再也没有去过。唯一的印象是,房子里面有一个斜斜的小阳台,可以让我放上一张很舒服的蓝布沙发和一个小书架,坐在沙发上看书的时候,边上是一盆犹豫着要不要开放的栀子花。那套房子就那么放着,没有装修,也没有租出去,价格涨了一点我也没有卖。  相似文献   

3.
不要想     
同事英忧心忡忡地告诉我,下午要去医院做个检查。“怎么了?”我关心地问。“我的两个肋骨之间有一个硬块。你看,就在这里。”她指给我看。“什么时候发现的?”“有一年了。我也看过医生,他们都说没事。但我就  相似文献   

4.
秦腔难吼声嘶嘶关中是秦腔的发源地,说到关中,当然不能不提秦腔,提起秦腔,人们耳旁仿佛响起了高亢激越、扯天裂地的男高音。其实并非全然这样,旦角的唱腔就很圆润平和,即使很高的调也不用假声。声音是从心底里发出的,但穿过的不是喉管,而是水。想玉石在水中滚动,让人听得舒服,浑身的毛孔象熨过一样。关中人评价为“昂”。生的声音很大,却并不撕破喉咙。只有花脸才撕破嗓子般地吼、扯。我爷爷他们经常评价某为男角嗓子好,板叫得亮,那声音五六里开外都能听见,当然不用喇叭。老人们评价秦腔的另一标准是悲的程度。他们喜欢李爱琴…  相似文献   

5.
弟弟第一次到北京读大学的时候,与我进京时的年龄一样。在父母的眼里,17岁,只不过是个孩子,而且,又是没出过县城连火车也没有见过的农村少年。母亲便打电话给我,说要不你回来接他吧,实在是不放心,这么大的北京,走丢了怎么办?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相似文献   

6.
博士的学问     
万芳的爸爸妈妈都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了。当初我反对他们去,说芳芳都读小学五年级了.你们又有工作.还去美国念什么书?儿子媳妇说他们单位就他们两个不是博士.丢人现眼抬不起头不说,而且工资福利待遇也低人一等。于是.就把芳芳丢给我一个孤老太婆.两个人就双双飞到了地球的另一面。我的身板硬朗。照顾芳芳的吃喝拉撒也不存在什么问题.偏偏我没文化,辅导不了她的功课。儿子媳妇也预料到了这一点。临走时交代我.说没问题.咱楼上楼下楼前楼后住的都是博士.他们的学问大着呢。芳芳遇到难题就去问他们。  相似文献   

7.
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六村党支部书记达吾提·阿西木在地震中失去5位亲人,温家宝总理视察灾区时深情地对他说:"在北京有个总理,他也是你的亲人。"这次,达吾提·阿西木当选为"200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上北京领奖,便专门到中南海拜见温总理。请看-  相似文献   

8.
孙悟空的形象在中国妇孺皆知。我女儿四岁,看见我手里有一本《悟空传》——她认得这三个字,就缠上我,非要我讲给她听,我忙不迭地摇头说还是算了吧。我妈在一边把书拿走看了没两页,也笑着把书还给我说,他们全疯了,  相似文献   

9.
创新就是对传统的突破,它不仅是行为上的标新立异,更是观念上的激进超前。走出传统就能创新,创新就能走更远、更前。我理解创新有两种:一种是对传统的彻底突破,具有前所未有的开拓性;另一种是对传统的批判继承,即扬弃。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创新,都必然是观念上的革命,必须从思想解放的高度去认识。因此,说创新必然结合人的观念和素质。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媒介的“卖点”就在于媒介工作者本身有多少“卖点”,即他们的独特思想,他们的独创能力,他们的投入程度,他们的手段技巧。换句话说,真正的“卖点”在劳动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个兵     
张勇手 《档案天地》2011,(11):4-7,47
我是一个农民的孩子.很幸运地来到部队.又在部队里面长大成人。1957年,我们从朝鲜回到国内,那个时候八一厂要拍电影,到我们部队去找演员。那次他们给我拍了一些照片.我试了一遍戏后他们就走了。这对我而言是个很偶然的插曲。我也没在意这个事。这之前我和电影的经历就是看过两部电影.  相似文献   

11.
访台续记     
一、不可轻易说“最后”1994年台湾成功大学召开国际来代文学研讨会,邀请我参加,但等我把手续办下来,会议已结束。1996年全国高校古委会组团参加两岸联合召开的古籍整理研究学术研讨会,是由北京统一办手续,也是在临开会前才办好,匆匆忙忙,总算成行。同年11月台湾五南图书公司开新书发布会,因为我在他们那里出版了一本书,邀请我参加。因有前两次的经验,提前半年办手续,也办成了。我对台湾朋友说,这是我第二次来台,也是最后一次来台,把该看的地方都看看,以后就不再来了,因为我不愿再在办手续上耗费精力。首先是台大前文学院院…  相似文献   

12.
郜莹 《出版参考》2009,(10):47-47
在新疆旅行时,同房的是位看起来应该有五六十岁的日本妇人。 她自我介绍叫洋子,一个人以自助旅行的方式走丝路。从她被晒得黧黑的肤色来看,她的丝路之旅应该走了好一段时间了。果然,她说,她已用搭班车及卡车的方式,行南闯北走了三个多月。但让人吃惊的话还在后头呢,她说:“为了能独自走这趟丝路,我先去沈阳读了一年的汉语,然后再从沈阳坐火车到北京,北京坐火车来新疆乌鲁木齐。”  相似文献   

13.
他走了,我新闻界的挚友汪应祥,已经走了整整两年。在这些日子里,我经常想起他,也常常在梦里与他相会。我很少梦见亲人,竟然在梦里见他不下5次,每每都泪湿枕巾。我们之间10多年的感情和友谊,终生难忘。他一走,我就说要写写他,可一拖就是两年。这期间,每当我提起笔来,他那真诚的言谈、真诚的待人、真诚的笑容,就浮现在我眼前,挥之不去,常常是还未下笔,泪已潸然,以致难以握笔。我曾多次想过,我已是被判了“死刑”的人了,为什么不让我走,而让他走了?为什么老天爷就让这世上的好人早早夭折呢?……在他走了两年之际,我说…  相似文献   

14.
听说北京的钱好赚,两年前我就来了。 两年时间内,我在北京住过6个地方,它们依次是:高梁桥斜街,牡丹园、康家园、东直门、甘家口和现在的沙窝。大学毕业后我的轨迹很明确,一直北上,在河南一个县城里做了两个月的大夫后逃遁了,我跟同伴说,我还是适合在都市里生活,因为我还有欲望。 高梁桥是我姐男朋友的住所,他是这座房子的两个房客之一,他对这座房子有  相似文献   

15.
离开报社之前,没有真正当过兵的我换上冬季作训服,登上作战靴,戴上作训帽,在办公室先走了两个来回。笑问同事自己还像个兵吧。和我对面而坐的同事徐文是参加过南国边境作战的老兵了,摇摇头说:“自己说像没用,战士是面镜子,他们说像才真的像。”真的来到战士中间后,我才发现自己和他们的差距有多大。在与连队官兵朝夕相处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地方大学毕业的我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从教育训练到日常养成,对我来说,每名战士都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16.
刘海儿 《新闻天地》2009,(12):43-44
陈焕然笑得很神秘:"什么人都有,艺人、阔太太,还来过不少大人物。"陈焕然说的"大人物",是指一些省市级以上领导,"这两年,陆续有官员间接联系我。出于保密,我发统计过具体人数,但官员和太太们加起来,大概能占到我接诊人数的20%到25%。"  相似文献   

17.
读书     
孙悟空的形象在中国妇孺皆知。我女儿四岁,看见我手里有一本《悟空传》——她认得这三个字,就缠上我,非要我讲给她听,我忙不迭地摇头说还是算了吧。我妈在一边把书拿走看了没两页,也笑着把书还给我说,他们全疯了,纯粹四条恶棍,唐僧还得伺候仨徒弟。 这样的孙悟空当然离经叛道——不  相似文献   

18.
从前,我觉得记者这个职业,根神秘,也很伟大。在我的印象中,记者个个都是文质彬彬,亲切可人:是男的,一律是西装革履,风姿绰约;是女的,绝对是青春永驻,秀色可餐。或老或少,每个人都有一枝生花妙笔,外带一副侠骨柔肠,他们走天南、下海北,笔底生风,所向披靡。我好羡慕,好崇拜。后来,各色各样的记者,我也结识了十位八位,老实说,我有几分迷惘,有些许失望。我觉得我们的记者中,称职的固然不少,差强人意乃至不如人意的也绝不是一个两个。我这篇短文,不分析原因,只谈观点;不举例论证,只稍加概括;不持一种批判的姿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栖息     
街拐角街拐角是人群出现的地方,同时也是人群消失的地方。一群鲜亮的女孩子出现在街拐角,她们一边笑着,一边哼着,从街角消失了,我知道她们刚刚从我的身后来,她们来自我的身后——那个有笑声,有歌声的地方,而现在她们消失了,她们也将笑声和歌声带走了。她们带着这歌声和笑声去了哪里?街拐角也是人群出现了的地方。一群小学生背着书包,从街拐角走了出来,他们从一个我不知道的学校,从一个我已经永远不可能回到的年龄走了出来,他们正走向我。我,一个陌生的30岁的人注视着他们,我的目光从街拐角捕获了他们,他们也在走向30岁吗?我的目光是有罪的,因为我的注视他们才被认为是朝我走来的,朝30岁走,不是他们的意识,是我强加给他们的。街拐角,我也将从一个街拐角出现。进入另一个人的眼中,我也将从街拐角消火,消失在街那面的某个人的视线里。  相似文献   

20.
张丛笑 《今传媒》2006,(3):34-35
现在,新闻媒体报纸的竞争相当激烈,每天上班后,就有好几份报纸同时放在桌上,有的报纸是让人上瘾的,不看心里就慌,先睹为快嘛!可有的报纸,人心里就不那么急,放后看,也就看那么几分十几分钟。这让我想起,最近有次,我跟某学校几位从事理论教学的同志谈论起报纸时,他们也有同感,而且说得具体。有人说:“某些报纸,一两张报纸几分钟就看过去了,可是我看《华商报》,常常要看一、两个小时,有些篇幅还留着,以后抽空要再看。”有位老师说:“在西安,还有两句顺口溜:早晨一份《华商报》,中午一碗羊肉泡。”又有位老师说:“《华商报》不遮遮掩掩,敢讲真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