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因为那条“难得糊涂”的横幅,一般人都知道郑板桥,文化程度稍高的人也会知道他的竹石图,甚至他的“六分半书”。也许正是由于知名度高,研究郑板桥的书很多,我所过目的关于他的传记、研究著作总不下10种。吴根友的《郑板桥的诗与画》,是南京出版社推出的“明清文化...  相似文献   

2.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曾经把他的画竹过程归纳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这样三个阶段,即生活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任何一件优秀艺术作品的创作都要遵循这样的一个规律,环境设计亦是如此。它需要设计师把复杂高级的审美活动经过自己的体验、构思、表现,将之升华为一张张优秀的设计图纸来展示给观众。  相似文献   

3.
画竹漫谈     
我自幼就爱好书画.近年来对墨竹情有独钟.主要是受竹子所代表的特有的品格和竹文化所蕴涵的特殊魅力所感染。自古以来.竹子不仅受到了人民大众的普遍喜爱.也受到文人、官员的特别青睐。北宋大文豪苏轼“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的千古名句.被人们广为传诵。清代名家郑板桥在他的一幅《竹石图》题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反映了他身为县令、文人、书画艺术家的忧国忧民之情。  相似文献   

4.
杨湘涛 《科教文汇》2009,(33):234-235
郑板桥是清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晚年所书《润格》是其自创“六分半书”的代表作,从中可以看到他“领异标新”、“怒不同人”的创新精神,表现了一代宗师思想情感、行为处事和书画创作的“怪”。  相似文献   

5.
郑板桥与潍坊朝天锅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潍县为官七载,不仅政绩赫然,而对潍坊的饮食文化也做出了贡献。据传,潍坊名吃朝天锅与他有关,郑板桥治潍县时,十分关心民间疾苦。某年腊月,他赶集了解民情,见市集的百姓有  相似文献   

6.
毛金玉 《知识窗》2006,(3):47-47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其实,郑板桥撰写的对联也称得上是一绝,尤其是关于治学论文的楹联,意蕴深远,至今传诵不衰。  相似文献   

7.
新视点     
《科技创业月刊》2008,(9):70-71
一些地方开始流行婚礼漫画;印着画的时尚家具;“高考经济”出新意“心理按摩”受宠;子女缺少玩伴已成潜在商机;永川下岗职工制作“竹拖鞋”申请专利。  相似文献   

8.
郑板桥诗书画三绝,画名尤甚。所画之竹秀逸多姿,风格劲峭,蕴含着独特的人文精神,彰显出无尽的艺术魅力,生发出独特的政治影响。  相似文献   

9.
落榜生徐渭     
周礼 《知识窗》2014,(17):49-49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绍兴府山阴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画家、书法家、戏曲家,与解缙、杨慎并称为“明代三大才子”。清代书画大师郑板桥将其视为偶像,曾刻有一印,上书“青藤门下走狗”,意思是说,哪怕做徐渭门下的一条狗,也心满意足,足见郑板桥对他的崇拜程度。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名垂青史的奇才,却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中。  相似文献   

10.
年过古稀的解传良是大连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原党委副书记。他离休后潜心学习书画艺术,经过十余年勤学苦练,终于成为“老年书画名人”;同时他带领弟弟妹妹走终身学习之路,创建学习型家庭。他这“一画”领来了全家老幼“百花”开放,成绩卓著,先后荣获“首届全国学习型家庭”和  相似文献   

11.
杨思成 《科技创业月刊》2009,(12):I0025-I0025
关注多年 终于结缘金丝沙蒇 甘肃的李志新早在2006年就在杂志上看到金丝沙画,他清楚地记得那副沙画叫“喜鹊登枝”,尽管是黑白文章没有颜色,但他仍然被沙画独特的工艺所吸引。两只喜鹊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整幅画设计独特,很有艺术性。他当初就想学习该技术,  相似文献   

12.
廉锋 《世界发明》2010,(12):62-63
很多人认识隈研吾是因为长城脚下的“竹屋”,他利用竹质材料建构的独特空间真正实现了“结庐征人境”。如今他又带来新的思潮——反造型  相似文献   

13.
《科教文汇》2005,(9):89-91
马骏先生及其“一(意)笔字画” 古代传说中有个马良.他一支笔画马即奔腾、画鸡点睛变凤凰高飞、画鱼如在水中游,人们称他神笔马良。今有马骏的那一支笔也称得上是鬼斧神工.他的一(意)笔字画被称为“中华一绝”。  相似文献   

14.
将错就错     
林来生 《知识窗》2006,(1):42-42
1939年,在天津永安饭店举办的一次书画展览会上,齐白石有几个扇面已经画好,但尚未题签用印,见有人来取画布展,他立即提笔署名。用印时,错将名章倒盖,发现后已无法补救。只见他灵机一动,旋即又在这幅画上添了一只蜜蜂,并在题签处补写道:“老眼昏花,忙中竟将名章用倒,如有购者加画蜜蜂一只补过。”这样,不仅使扇面画里添画,画外有话,而且情趣盎然,平添话题。所以,这一倒盖名章的扇面展出之后,首先就被人抢购了。  相似文献   

15.
一位教师到国外一所学校考察时,耳闻目睹了这样一件事:美术课上,教师对怎样画苹果作了一番精心指导后,便安排学生进行绘画。讲评作业时,这位教师发现有位学生画的是方苹果,便问这位学生:“苹果都是圆形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呢?”学生回答说:“我在家里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上,一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烂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的,就不会掉到地上了。”老师听了便鼓励他:“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发明出方苹果。”  相似文献   

16.
赵财主的困惑和烦恼这是我国古时流传下来的一个笑话:赵财主新房子盖好不久,靠街的那面雪白的墙壁上就被别人贴上一则卖牛的启事。接下来,又有更多的字迹出现在墙壁上,把雪白的墙壁弄得乱七八糟。赵财主非常气愤,他请了个工匠将墙壁重新粉刷一遍,然后在上面写上这么几个字:“此处不准乱画乱贴!”他以为这句话一定很管用,哪知第二天一早,墙上又出现了这样一句话:“为何你又画?”然后,又有“你画我也画”、“要画大家一起画”、“不画白不画”等字句,其它求买求卖的广告也更多地出现在墙上。赵财主这回可真是气坏了,他想拉这些人去官府评评理,…  相似文献   

17.
萌童趣语     
三毛的弟弟前天晚上,我教4岁的孙子画三毛头像。他画完后,我一看笑了,问他:“你怎么在头上画了4根毛,这是谁啊?”他笑着回答:“爷爷,这是三毛的弟弟四毛,三毛的妈妈生了二胎!”不愿飞上天一天,我和孙子在草地上放蝴蝶形状的风筝,折腾了半天,风筝怎么也飞不起来。孙子说:“天上没有花草,也没有蝴蝶、蜜蜂,所以这风筝不愿飞到天上去。”  相似文献   

18.
王云 《世界发明》2003,26(6):32-34
据说有一次,古代京城画院,曾用“深山藏古寺”这一句诗为题,来考应试的画师。结果怎样呢?有的考生画成深山里林木环抱,中间有一座古寺;有的画成密林深处露出寺庙的一角;有的画成林木上空高高飘着一幅幡等。但是这些画都没有被选中,因为都没有抓住“藏”字。所有的画都在画面上露出了寺,没有“藏”好。既要让人看出有古寺,又要“藏”起来,这是个矛盾。可有一个画师解决了这个矛盾:他画了山峦起伏,林  相似文献   

19.
茹果 《世界发明》2009,(11):72-73
陈大章,自幼从家叔陈林斋学画,15岁进荣宝斋挂单卖画而赢得“神童”美誉,19岁时已成为齐白石任会长的“新国画研究会”中最年轻的一位常委。陈大章先生早期作品以人物画为主,后专攻山水,兼作松、竹、梅。其作品笔墨浑厚,刻意求新,富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20.
王胜男 《科教文汇》2008,(20):216-216
唐代竹文化发达,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竹以其独特的表征价值获得了文人群体的青睐。“不可居无竹”的恋竹情结成为潜藏于整个文人群体的普遍文化心理现象。竹大量入诗,并在唐诗中展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化涵蕴。拨开唐诗中竹意象的层层枝叶探向深处可发现,唐代诗人在诗作中与竹意象间涌动着深层的感应关系。这种人与竹之间的互动关系大体表现为“疏离”“对话”“融合”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