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化进程推进使汽车产业发展迅速,由此产生交通噪声污染成为城市环境问题之一。为有效控制噪声污染,文中提出利用不同排列形式的道路景观植被对各个频段交通噪声进行吸收实验,获知不同景观植被吸收噪声能力差异。研究交通噪声产生机理,分析声波反射、衍射及透射等性质,掌握声波传播过程中的衰减原理。基于上述理论,选用三种道路常用景观植被分别为白杨、黄杨及侧柏,对各个频段交通噪声进行噪声吸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平行排列形式情况下,三种植被吸收噪声能力排序为白杨、黄杨和侧柏;同一种类植被,采用交叉排列形式构成绿化带对噪声吸收效果明显。三种植被对各个频段交通噪声吸收能力不同,对低频、中频、高频噪声降噪明显植被分别为侧柏、黄杨及白杨。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实地监测的结果及其对周围环境和城市居民健康的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各种降噪措施进行了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得出适合城市道路交通的降噪措施。  相似文献   

3.
植物景观在城市道路上的功能性主要体现在交通实用性、景观观赏性和生态保护性三个方面。本文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对代表性城市—哈尔滨市区40条主要街道的重点路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出哈尔滨市道路植物景观存在交通辅助功能弱、景观观赏价值低和生态维护效果劣的问题,并对其提出加强基调树配置分割交通空间、注重植物形状色彩搭配丰富植物景观和深化生态树种应用改善城市环境的相应解决方案,从而可以营造出更好更适宜的城市道路植物景观。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汽车保有量的急剧增长,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对道路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干扰程度和影响范围逐步扩大,而且近几年来城市建筑施工以及城市服务行业的发展使得各种车辆的出入比以前更为频繁,提高了作业车辆和私家车辆的出行率,增加了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污染程度。笔者从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的来源进行分析,探讨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来源及组成部分,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大危害,本文在分析牡丹江市"十一五"期间交通噪声的污染现状基础上,提出了降低牡丹江市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的有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了实时获得城市道路两侧的噪音信息,采用C/S和B/S架构设计了城市道路交通噪音检测与实时信息发布系统,噪声检测仪部署在交通干线的两侧,利用声音传感器采集噪音信号并进行处理后得到噪音的分贝值,通过GPRS接入Internet公网并与监控中心建立TCP/IP网络连接进行数据通信;监控中心接收、处理、显示、存储和统计分析从各噪声检测仪发来的数据,并通过WEB进行实时发布。经过对城市主干道7个噪音检测点进行监测,系统实现了设计的所有功能,能够为城市环保部门制定防噪音方案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的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大多设计人员都将注意力放在了道路的线路、景观和车辆等要素方面,而忽视了对主要交通参与者—人的因素的考虑。在城市道路的实际运营使用过程中,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人,因此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城市道路设计理念。当前,随着城l市交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城市道路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特董,设计出适合人们出行需求的城市道路,才能真正发挥出城市道路的交通功能。本文就针对城市道路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有效改善城市道路的交通现状。  相似文献   

8.
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对城市道路景观如何与交通安全性及景观生态性相结合设计进行简要论述,强调北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不仅要与北方气候条件结合更要以功能性、安全性、生态性为主。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道路已经不再只有交通通行功能。城市经济的繁荣,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与思想。社会大众开始意识到城市道路功能的丰富性,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具有景观性与生态性。在和谐社会构建的今天,在增加城市道路交通性的同时,提高城市道路景观功能的开发,做好生态设计,才能促进城市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市道路照明不仅要满足夜间交通方便,而且应成为城市夜间的景观亮点,面对节能减排的现在,我们要对城市道路照明工程的节能技术进行一下分析,本文结合路灯控制运行的几种方式的节能效果及优缺点进行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1.
海绵城市建设中绿色雨水设施的运用应因地制宜,目前防涝景观植被的选取方法并不能符合在强降雨气候下海绵城市的气象、水文、土壤要求。为此,提出一种强降雨气候下海绵城市内景观植被的最优选取方法。通过Meyer方法求解平均曲率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引入视觉特征度,对防涝景观植被视觉敏感区域的信息进行最大保留;利用霍夫变换原理获取的防涝景观植被特征直线替代特征点的方式计算防涝景观植被区域储水性参数,依据景观植被的视觉敏感性与储水性完成对海绵城市内景观植被的最优选取。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方法对市内防涝景观植被进行最优选取,实现了防涝景观植被的合理配置,缓解了城市生态压力。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2020,(16)
高速公路沿线的噪音日益引发人们的关注,为了减少高速公路对周边环境的噪音负面影响,要重点探讨和研究高速公路的降噪措施,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在高速公路中采用不同植物配置和种植的方式,进行不同类型绿化林带对衰减高速公路交通噪声的模拟试验,有效提升高速公路绿化减噪防噪的效果,减少高速公路噪声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人们对其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城市空间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对城市审美形象要求越来越高,城市道路设计不再是单纯的以交通通行为主要目的,随着经济的繁荣和人们生活、思想的转变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兼具交通性能、景观性能和生态环保性能等三大重要特点的系统工程。同时,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各界人士对景观生态学的关注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道路设计师开始将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城市道路设计中,旨在满足城市道路交通功能的基础上提高城市道路的美观性和生态环保性。因此,关于城市道路设计中的景观艺术探讨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4.
市政工程具有周期长、涉及范围广、施工量大,对周边影响大等特点,为缓解交通压力,首先对交叉口通行能力进行分析,运用高峰小时系数PHF来判断各路段交通拥堵状况。再提出一整套交通疏导方法,从交通疏导线的设计原则、设计步骤进行研究。西安市幸福林带项目是全球最大的地下综合空间,本文依托西安市幸福林带项目进行交通疏导方法设计,提出创新型先导后行交通疏导方法,有效的降低了在施工过程中对周围交通的影响,为国内外其他城市超长线性地下工程施工时期的道路交通疏解方案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达杰 《西藏科技》2003,(4):26-27
本文介绍了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危害,拉萨市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城市的道路在城市的发展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城市道路是一个城市的最直接的表现,城市道路不仅仅承包着城市交通的运输,同时还起着绿化环境、美化城市的重要作用。正是因为城市道路有着这么大的作用,政府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城市道路的设计与发展,但城市道路的质量问题一直是困扰相关部门的重要难题,因为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对城市道路进行衡量。本文从城市道路的特有属性入手分析,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城市道路景观分为相互联系的层次结构,对每一层中城市道路景观的特有属性进行分析,并对城市道路景观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道路建设中,横断面规划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城市道路交通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还缓解了城市通路交通压力,使得车辆的行驶安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不过,从当前我国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我们还要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来对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内容进行优化,从而满足当前城市规划建设的相关要求。本文通过对传统城市道路横断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讨论了现代化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的相关要求,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作为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载体,城市道路不仅有效体现着城市景观和文化特色,而且对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由于城市道路具有公共性、公益性等一系列特点,也愈发使得交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以下,笔者简要从公路改建城市道路设计的基本要求入手,对我国的道路施工要点加以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加准确地监测动态变化的交通信息,通过分析城市道路交通流量变化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数据融合的监测方法。这种方法根据数据各属性的特点,将数据构造为多个相关的时间序列,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融合,得到最终的结果对交通信号灯进行实时控制,以保证道路通畅。仿真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判断准确率和良好的识别性能。  相似文献   

20.
提出利用室内墙体垂直绿化体系,研究并分析其对甲醛的净化能力。首先,利用甲醛气体密封舱熏气法,选取15种室内常用绿化植物作为实验样品,研究不同种类植物对甲醛的净化效果,将24 h单位面积的甲醛吸收量作为指标值,对比不同植物经过甲醛熏气前后的外观情况、叶绿素含量及酶POD活性含量等指标值变化情况;其次,根据以上实验数据结果选取2种甲醛吸收量较高的绿色植物,以不同甲醛释放量及不同垂直分层对植物进行放置,按照上述变化条件比较绿色植物甲醛吸收能力差异性。实验数据结果表明,建筑室内墙体垂直绿化体系具有明显吸收甲醛有害气体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