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与小说观来源于对"狂欢剖析体"的继承与发展,他的复调线索服从于"狂欢剖析体"剖析主题的需要。与巴赫金对话式复调小说理论不同,昆德拉的复调小说是结构的平行对位;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戏剧性的复调小说也不一样,昆德拉的复调小说重在概念性,剖析性。  相似文献   

2.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与小说观来源于对"狂欢剖析体"的继承与发展,他的复调线索服从于"狂欢剖析体"剖析主题的需要.与巴赫金对话式复调小说理论不同,昆德拉的复调小说是结构的平行对位;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戏剧性的复调小说也不一样,昆德拉的复调小说重在概念性,剖析性.  相似文献   

3.
巴赫金借用音乐学术语"复调"创立了以对话为核心的复调小说理论.在此基础上,昆德拉建构了以对位为核心的现代复调小说理论.本文试图结合妥思妥耶夫斯基与昆德拉创作的一系列复调小说,将复调理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概括和比较,以期展示其更加平等、开放、多元的现代性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李凤亮对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提出"整体的大复调"概念,认为昆德拉小说的复调主要体现在叙述视角的复调、文体的复调以及时空观念的复调,他认为"整体的大复调"是对巴赫金复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笔者对此并不能完全认同:第一,关于该理论的命名用"整体的大复调"稍欠妥当;第二,"整体的大复调"对"对话性"的论述还不够完善;第三,"整体的大复调"一方面是对复调理论的重新阐释与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也存在将复调理论泛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5.
在米兰·昆德拉的"复调小说"观念体系中,"文体的复调"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他在理论上对"文体的复调"的标举以及创作上对不同文体杂糅的实践,既遵循了其自身艺术的内在逻辑,也映现了当代小说写作的一个潮流--跨体写作倾向,从中还可发现昆德拉这位自觉的文体革新者对小说历史渊源及未来走向的认识.昆德拉在"小说文体复调"方面的实践,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当前文学创作中文体形式的嬗变特征.  相似文献   

6.
崔悦 《现代语文》2009,(6):127-129
米兰·昆德拉是复调小说的忠实信徒,也是复调小说理论的集大成者和坚定实践者。他的《笑忘录》是一部关于存在之思的变奏曲,以独特而高超的复调式叙事手法实现了一种关于存在的诗意思考。  相似文献   

7.
巴赫金借用音乐术语"复调"创立了以对话为核心的复调小说理论。在此基础上,以意识流小说为代表的现代小说则发展了巴赫金的这一理论,创立了叙述语式的复调小说;昆德拉建构了以对位为核心的现代复调小说理论。文章试图简要阐述复调理论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流变,以期展示其多元、开放的现代性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复调这一音乐术语在现代小说理论中有一个从借用到借鉴的理论发展过程.从巴赫金到热奈特再到昆德拉,复调小说理论不断丰富和深化其理论内涵,从对话到对位,从小说理论的内容研究到兼顾小说的内容与形式研究.随着复调小说的不断发展,现代小说的复调结构形成了不同的形式,话语的复调、主题的复调、叙述视角的复调与文体的复调是其常见形式.  相似文献   

9.
昆德拉小说中的复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米兰·昆德拉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复调思维从人物思想的独立性、对话性.人物命运安排和设计上的对位特征,作者作为隐含作者、叙述者介入人物思想、存在境况展开对话的特征,对昆德拉小说美学追求进行了阐发与批判;最后,由复调思维得出昆德拉小说美学的三个特征:“诗意的深思”、“模棱两可性”、召唤读者批评意识.  相似文献   

10.
燕琼 《承德师专学报》2006,26(2):78-79,100
鲁迅《在酒楼上》与米兰.昆德拉《不朽》为复调小说的文本代表。笔者从作品中叙事者、人物、作者不同声音及其关系角度出发,以文本细读方式,研究“复调”小说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是以“应答的建筑术”理论和对话主义为基础的,对话主义又可以分为“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只有从这两个层面出发,才会探及其深层内质。本仅以鲁迅前期小说中有代表性的几篇为例,试图探析形成鲁迅小说复调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揭示了复调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复调小说理论史上一个创造性的发展.以此理论分析《名利场》这本小说中主人公、读者和作者之间以及自身的对话,不仅使作品本身折射出丰富的思想内涵,也使得我们对该作品中复调存在的可能性作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将西方的专业作曲技法"复调"与我国民族音乐相结合,创造了一系列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富于独创性的音乐作品,使得这些专业技法更加贴近人民大众,被人们所接受,并逐渐将其发展完善.从冼星海创作中的"复调"技巧这一角度,对其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全面详尽地论述冼星海音乐创作的民族化特征,对于研究中国复调音乐的发展,以及进行民族复调写作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巴赫创意曲是具有典型巴赫复调音乐风格的练习曲,将其作为高职艺术专业手风琴复调训练教材,不仅能从技术上训练学生,更能从理性和复调思维上使学生得到良好的训练。  相似文献   

15.
复调小说就是直接由小说中各主要人物来叙述故事和塑造矛盾的或有争议的人物形象、具有开放性、未完成性和未定论性的小说.这种创作风格被二十世纪以来英美现代派作者广泛运用.作为美国南方文艺旗手威廉·福克纳最伟大但最不为人所知的小说之一,<押沙龙,押沙龙!>前卫地运用了复调,由四个主要人物及其读者们一起来探索主人公斯特潘扑朔迷离的故事和塑造他的矛盾的或有争议的形象--奴隶制残忍无情的恶魔,开拓时代奋发进取的英雄,美国社会令人发指的种族主义者-并以此来抨击和歌颂斯特潘及其旧南方,探讨斯特潘及其家族乃至整个旧南方兴盛衰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巴赫金在他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系统地提出了“复调理论”,而英国作家福尔斯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则以解构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的写作方式印证了复调理论中的某些观点。本文以复调理论对福尔斯的这部一向被视为“元小说”的作品进行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在《铸剑》中,鲁迅通过对历史故事的"铺排"和"改动",一方面,在社会、道德层面寻找"复仇"的正义性;另一方面,鲁迅命定中的"复仇"气息,又使"复仇"产生纯粹性,显得悲壮而崇高;但小说最后,鲁迅又用一场闹剧消解了"复仇"的所有崇高意义,表达了他对先驱者命运的痛苦思考。因而,《铸剑》的"复仇"叙述是复调的。  相似文献   

18.
复调音乐形式的发展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调音乐的起源与宗教密不可分,它的出现对其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西方早期复调音乐,能够为今天的某些音乐实践找到渊源。  相似文献   

19.
《城堡》的研究现状表明,这部卡夫卡的巅峰之作,正逐渐的被解释成为多义的谜团。人们深入独白体系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各种价值标尺都被用来对这部作品进行测量。《城堡》之所以在人们看来,像一个解释的迷宫,是因为人们没有注意到它的根本特性——复调性。文章将对《城堡》的这一特性加以探讨,希望能有助于厘清这个解释的迷宫。  相似文献   

20.
儿童视角为叙事文本增添了一种复调审美,其本质是文本中儿童聚焦者与隐含作者间的潜在对话关系。在儿童人物同时担当聚焦者与叙述者的作品中,隐含作者通过控制角色的发声和失声来实现与儿童聚焦者的对话;在成年人物叙事下的儿童视角作品中,隐含作者通过成人与儿童双重聚焦来实现一种双声部的复调审美;非人物叙述下的儿童视角通常出现在第一人称回顾型和第三人称的叙事作品中,则通过叙述者干预实现与儿童聚焦者的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