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有关要求,课程改革中要把德育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笔者根据这几年进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变化情况和课堂教学的客观需求,立足“以生为本“、“以德立校“、“扬长教育“、“管教管导“的学校办学思想,摸索实践出一套“在纪律中渗透道德要求,在道德要求中体现纪律“的德育方法。这一方法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很好的教学平台与情境,为“管教管导“的实施创造了较为理想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2.
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它有鲜明的教育性,与德育连在一起,是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校教育要求,结合教育的特点,把学生引导到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中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勇敢顽强的、活泼的性格气质,敢于进取和不怕困难的竞争意识.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怎样才能收到这一效果?怎样才能完成这一项重要任务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做好"既管教,又管导"这两点.  相似文献   

3.
郑利 《成才之路》2020,(7):30-31
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认识差异、思维差异、课堂生成差异,这不仅是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也是解决德育过程中主要矛盾的需要。文章以"关心国家发展"教学为例,探讨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教学聚焦差异的依据与策略。  相似文献   

4.
2008年12月10日,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中职德育课程改革.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中,对德育课程内容及教学安排、教学组织方法、学习评价与考核等做了明确规定.要求德育课程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但当前农村职业中学德育课教学由于种种原因,存在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和知识与生活相悖离的现象.使课程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的封闭型弊端,德育课缺乏生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不愿学,老师不愿教"已成为当前职业中学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认为,构建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模式是一条不错的选择.下面笔者就职业中学德育课堂教学生活化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高校德育课程难上这是很多高校德育教师的共识,师范院校的德育课堂也处境尴尬.在小学教育专业《德育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己讲授道德小故事、集体讨论学习、加强案例教学等一系列尝试,促进师范院校德育课程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因为地方高校教师对办学理念的错误认识,对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受客观因素的影响等因素,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出现"教师照本宣科的多,学生参与的少、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多,实践操作的少、讲课使用PPT的多,使用黑板上课的少、大班上课的多,小班教学的少、对学生听之任之的多,管教管导的少"等问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水平,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重视能力的培养和合理使用PPT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7.
<正>如何实现职业学校德育课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引导学生实际操作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提高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课程规划、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实施途径等方面如何实现转变和创新?自2008年我国开启第三轮德育课程改革以来,德育课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支持。模式建构、资源重组、课程开发、课堂重构、课题研究等竞相亮相,拓展德育教学视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涌现出一批实践典型案例。"任务驱动—案例引导—活动探究"模式契合职业教育特点和职校生实际,将德育课程改革聚焦在课堂,落实在人才培养上,凸显师生教学方式的转变,进发  相似文献   

8.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为了使这门课程能更切实地体现和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要求,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9.
李枫 《天津教育》2023,(10):132-134
<正>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深入每一位教师的心中,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深刻的意义与重要的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初中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责任意识”培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以课程内容为载体、以“责任意识”培育为核心、以课堂教学方法研究为路径,融合劳动教育,树立创新意识,运用科学的策略与手段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路径,推动教学成果与质量显著提高,让道德与法治课程顺应新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启林 《考试周刊》2023,(3):135-138
在义务教育体系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品质的关键性课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素养和法治观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也能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及法治意识。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德育学科教师研究的重点。只有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促进学生德育品质健康发展。基于此并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文章简单阐述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强化教学意识、关注学生心理、科学设计教学目标与内容、多元化教学方法等有效策略,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品德课堂建构性教学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新型的德育课程,正以一种昂扬的姿态出现在学科改革的浪潮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它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切实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这些属性,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素养,要求老师在组织教学时以新的知识观、教学观和学生观为指导,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进而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我校在积极探索构建适应新时期、新形势需要的学校德育工作中,注重发掘德育资源,从学生主体和学校实际出发,确立学校皆德育、社会皆德育的大德育观念,坚持面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高中新课程实验,以创建"省一级达标学校"及省级"文明学校"为抓手,以推行学生自主管理、培育德才兼备人才为德育工作目标,建立既符合时代特征又有三中特色的"以德树人、自主管理"的德育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德育工作也逐步实现了由"管教型"向"自主型"的转变,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由基本道德向个性特长发展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德育在护理专业健康评估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效果。方法:改革传统的健康评估课程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融入护理道德培养,在实践与理论教学中渗透德育。结果:德育渗透可引导学生形成团队协作意识与护理道德意识。结论:德育在护理专业健康评估课程教学中的渗透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模式,紧密结合专业教学与护理道德培养。  相似文献   

14.
“文道结合”是语文教学中一条重要原则,这个“道”就是今天强调的德育。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授文传道”,即教书育人,管教管导,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统一和谐的发展。下面仅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略谈一点愚知拙见。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德育已经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小学阶段的重点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的关键平台,对于德育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此同时,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推进者,两者应当相互协同、相互辅助,才能全面开展德育教学。所以,在教学中,德育应当与道德与法治教学充分融合。本文详细探讨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德育的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杜绝平庸、肤浅或简单化的理论传输,就必须追求教学的高品质。当下,精心打造诗意性德育课堂,充分彰显道德与法治教学磁吸效应,无疑是本课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取向。一、德育课程教学诗意性解读何谓诗?《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知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是人类以节奏、韵律、谐趣等形式,观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者关系的最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育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工作也在发生与时俱进的变化,就教学工作来说,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以学生学习情况为基础,不断拓展革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关知识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是在道德与法制课程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文化知识与学生实践操作训练相结合的一种新式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参与实践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开展自主学习,通过实践体验使学生逐步形成道德与法治的正确观念,强化知识内化,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重在改革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通过打造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发掘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为首要目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并利用各种有效教学手段,让学生动起来,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能够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重点是引导学生动"脑"、动"心"、动"行",以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教学效果,激发道德与法治课潜在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加强和改进北京市中小学各学科德育,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新课程背景下解决中小学教学中德育首位与德育无位现象的重要举措与重要途径,更是唤起全体教师学科德育意识、增强学科德育实施能力的教学研究成果. 厘清学科德育的几个问题 1.关于课程德育与学科德育的范畴 课程德育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通过各类课程有目标、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以及法制教育,包括地方和校本课程和学科德育.课程德育在教学目标上,不是简单地传授某一方面的知识或知识体系,它的目标在于价值观念的建立、态度的改变以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在教学内容上,是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思想实际,内容要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而不是依据学科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顺序;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锻炼,从而获得新知识.这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上好一堂思想品德课,教师在选择教学事例时要注重科学性、时代性、生活性、开放型和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进一步提升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