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宏  徐剑  谢婷  张扬 《新闻界》2006,(6):27-29
2006年6-7月份,我们对上海市徐汇区、杨浦区、闸北区和闵行区等一些街道社区的科技传播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调查和访谈了147余名基层科技传播人员,此次调研采用焦点小组访谈的方式.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被调查者中,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51岁,40岁以上的占84%;学历从高中到本科不等,其中高中占42%,大专占37%,本科占21%;男性占47%,女性占53%。  相似文献   

2.
崔穗旭 《中国档案》2012,(10):68-69
2010年7月,上海市杨浦区档案馆率先在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开通了民生档案服务,启动了社区查档出证的"馆社"联动新模式,利用者可以在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查到所需的档案,并当场获得档案部门出具的档案证明。截至2012年6月底,全市各级档案局馆已为1.63万市民提供民生档案远程利用服务,上海市和各区县馆际、馆社、馆室"三联动"的档案服务民生框架格局已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3.
关于科技传播研究内容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科技传播研究内容的探讨清华大学科技传播研究中心孙宝寅“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科技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科学技术,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工作内容,而每一项工作都有...  相似文献   

4.
科技传播体系与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之一的高新知识流通辐射的科技传播体系,担负着知识向经济转化、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的极其重要的使命。为了促进各类科技机构和传播组织在功能分工的基础上实现有效联合,促进国家体系的良性运行,必须建立一种合作互动机制,组成国家科技传播体系。把国家科技传播体系与创新结合起来,并把创新作为可持续运动状态的核心构成要件,就要处理好国家科技传播体系建设过程中与其他构成要件共同运作联系中的自我更新和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构建和国家创新体系同构对应的。与发现发明体系、开发应用体系融接连通、功能互动的传播扩散体系。这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化工程。首先必须进行科技传播制度创新、科技传播技术创新、科技传播产业创新。  相似文献   

5.
传播的最终归宿是传播效果的实现。科技传播承载着知识传播和化传通的双重使命,其终极目的是实现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科学化的继承。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科技传播效果往往难以实现。本拟针对影响科技传播的诸种障碍因素作出分析,以期解决科技传播实践中所遭遇的种种尴尬和问题。  相似文献   

6.
1月24日,“2004年度上海市档案科枝研究成果奖颁奖会暨2005年上海市档案科研工作会议”在市档案馆外滩新馆八楼报告厅召开。市档案局副局长仓大放、各区县档案局分管领导、部分单位档案部门负责人以及获奖单位代表共60余人参加。会议宣读了“2004年度上海市档案科技研究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并且向获奖单位和获奖人员颁发了奖励证书和奖金。这次科技成果奖共评出获奖项目12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广播电视局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为适应上海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加速上海市广播电视事业建设,促进广播电视科技进步、上海市广播电视局于1994年10月13日召开首届广播电视科技工作会议并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这次科技工作会议以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相似文献   

8.
ISO9000系列标准在企业的广泛应用为企业档案管理带来新的契机。将ISO9000的系列标准化管理与企业科技档案信息传播相结合,有利于激活科技档案信息的传播。章首先介绍了ISO9000系列标准及科技档案信息传播系统中几个基本性的概念,接着探讨了ISO9000标准与科技档案信息传播的结合情况,最后提出了建构科技档案信息传播新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科技以人为本,科技传播以人为本。大众传播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最主要途径。从这一点上说,科技记者是广义的科普人员。本文明确以人为本在科技传播中的定位,以“百姓视角”为切入点,人新闻报道主体与受众主体两上方面,阐述了“百姓视角”是科技的出发点、影响力和宗旨所在。科技报道的百姓视角,强调对人的生命关怀、对人的本质关怀,努力建构报道主体与受众主体之间的新型关系,给现代受众新鲜的新闻体验。实践以人为本的新闻传播理念。  相似文献   

10.
以大连地区部分街道社区图书馆建设为例,对大连地区街道社区图书馆的现状进行了调研,针对大连地区街道社区图书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杨军 《新闻三昧》2004,(3):36-37
科技新闻报道的任务之一,就是把科技成果传播出去,向社会各领域传递最新科技信息,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如果缺乏可读性,不通俗,就会使报道章晦涩难懂、味同嚼蜡、令人费解,让读失去阅读的兴趣,也就丧失了科技新闻传播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鹏 《兰台世界》2023,(3):68-70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传统档案工作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科技对档案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档案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背景和意义,提出了档案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创新思路,以期为我国档案文化的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 研究背景与目标 科研成果的传播和获取是欧洲科学研究发展的支柱,目前公众在这方面的争论暴露出他们对科技出版物传播与获取条件的担忧。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欧盟科研总理事会组织了一项研究,旨在:(1)评估科技出版市场的发展,(2)探讨欧洲各国是否希望在欧洲整体层面上采取措施,改善科技出版物获取、交换、传播及存档的控制条件(考虑科技出版各个环节所涉及的机构)。  相似文献   

14.
科学记者是代表公众利益,还是代表任何特殊利益集团,如学术界某个流派、某个科研部门或产业部门?为什么要提高公众的科学意识?科技传播学是理论问题,还是实践问题?新闻传播能不能在科学和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科技传播对公众的影响?新媒体传播是否加深了或改变了公众对科学的认知?2001年2月,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参加了在日内瓦举行的第六届世界科技传播大会。本刊特约记者孙静惟日前专访李希光教授,跟他讨论了参加这次学术会议后的感想,并回答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业态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的路径和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科技传播所面向的受众群体在数量、类型和需求等方面也在不断地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适应受众对科技内容的需求,就需要对原有的科技传播理念、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甚至突破,以融合与创新的策略把握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的新机遇,这就要求科技传播主要围绕科技传播的融合与创新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文章在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的新机遇和新趋势的基础上,就科技传播融合与创新的必要性进行实践性的论证,并对如何有效实施科技传播融合与创新提出相关的策略建议,以丰富科技传播的思路和方法,释放科技传播的强大优势。  相似文献   

16.
科技的每一次重大进步,每一项重要发明,都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技在急速地改变着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同时,传播这些新技术的科技新闻,也相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科技传播最为辉煌的时代。科技新闻这朵新闻百花园中的奇葩,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娇艳动人。  相似文献   

17.
2002年度上海市档案科技研究成果奖评审工作已结束,经上海市档案局组织专家评审,共评出获奖项目9项,现予以公布。获奖项目自公布之日起2个月内为争议期。凡对获奖项目有异议的,请在争议期内向上海市档案局科教处提出,争议期结束后提出的异议,不予受理。2002.No.5 上海档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2002年度上海市档案科技研究成果奖公告  相似文献   

18.
传播科学 提高国力──上海科技出版社的奋斗目标徐荣生“传播科学,提高国力”,是江泽民总书记1995年1月12日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杂志的题词。这八个字,精炼地概括了科学传播普及工作与国家发展的关系,指明了科技期刊、科技出版工作服务于“科...  相似文献   

19.
回眸与感谢     
《中国传媒科技》杂志是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的会刊,创刊伊始就确定了“传播现代通信科技新知识,促进新闻技术现代化”的办刊宗旨,使杂志成为全国广大新闻技术工作者获取最新技术信息、交流心得体会、发表科技论文的一方净土。十年来,杂志社的历任同行,通过《中国传媒科技》传播了科学技术,又赢得了广大新闻界专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科技传播的碎片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时代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传播的碎片化。科技传播要发展,就必须适应这一新的传播环境,实行碎片化传播策略。本文论述了科技传播实行碎片化策略的背景、必要性和具体方法,分析了当前科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