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动能定理的内容是:外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即:∑W=∑F·s=1/2mv22-1/2mv12应用动能定理解题时必须注意:动能定理适用于惯性参照系,故公式中的s和v都必须是相对于同一惯性参照系.动能定理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物体,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包括所有的力,因此必须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相似文献   

2.
动能定理为高考的必考点.利用动能定理可求变力做的功,求物体的位移、速度、动摩擦因数等一些物理量,应用十分广泛.动能定理的内容是:"合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其数学表达式为Fs=1/2mv22-1/2mv21.动能定理应用广泛,求解方便,是高考的热点和重点,下面通过几道高考试题分类例析,供参考.一、求变力做的功  相似文献   

3.
动能定理是中学物理中基本的功能关系之一,它的内容表述是:外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公式表达为W合=ΔEk或W合=1/2mv22-1/2mv21,它表示了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定量关系.凡是涉及力、位移(或路程)、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类问题,用动能定理分析和讨论,只需考虑始末运动状态,无需关注运动过程中的细节变化,故比用牛顿第二定律更简便.  相似文献   

4.
动能定理是中学物理中基本的功能关系之一.它的内容表述是:外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公式表达为:∑Fscosα=1/2mv2^2-1/2mv1^2或∑W=△Ek,它表示了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定量关系。凡是涉及力、位移(或路程)、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类问题,用动能定理分析和讨论,都比用牛顿第二定律简便。  相似文献   

5.
动能定理是从功和能的定义出发,由牛顿第二定律导出的.质点动能定理的一般表述为: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质点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为:∑F·S=12mv22-12mv12或∑W=12mv22-12mv12.对于质点,不管是恒力做功还是变力做功,均可用质点动能定理求解有关问题.但须注意区别质点和质点系的不同.■1.恒力做功条件下质点的动能定理其数学表达式的导出过程一般是这样的:如图1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以初速度v1沿水平面向右运动,在恒定的合外力∑F作用下,经过位移s后,速度变为v2.合外力对物体做功为W=∑F·S,物体在合外力作用下,速度由…  相似文献   

6.
方锦飞 《物理教学探讨》2004,22(3):35-36,43
题1 水平轨道与半径R=2m,高为h=0.8m的一段圆弧光滑轨道连接。如图1所示,一个物体从水平轨道上以初速度v0冲上圆弧轨道并通过最高点而没有脱离轨道,求物体的初速度的范围。解析 物体从水平轨道至圆弧道顶端的过程,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12mv20=mgh 12mv2,①式中v是物体在顶端的  相似文献   

7.
一、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 1.实验原理 (1)机械能守恒的判断:物体在自由下落时,如果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动能的增加,也就是从下落起点计算1/2mv2=mgh,即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相似文献   

8.
一、动量定理的应用技巧1.应用I=ΔP求变力的冲量如果物体受到变力作用,则不能直接用I=Ft求变力的冲量,这时可以求出该力作用下物体动量的变化ΔP,等效代换变力的冲量I.例1物体A、B用轻绳相连挂在轻弹簧下静止不动,如图1所示.A的质量为m,B的质量为M.当连接A、B的轻绳断开后,物体A上升经某一位置时速度大小为v,这时物体B的速度大小为u.如图2所示.在这段时间里,弹簧的弹力对物体A的冲量为()(A)mv(B)mv-Mu(C)mv+Mu(D)mv+mu析解:规定向上方向为正方向.对A运用动量定理有I弹-mgt=mv-0.对B运用动量定理有-Mgt=-Mu-0.联立解得I弹=mv+mu…  相似文献   

9.
1.(1)设小球1和小球2各自的速度分别为v1和v2,由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得:mv1 =2mv2,1/2mv12+1/2·2mv22=Ep. 联立解得v1=√(Ep/3m),v2=√Ep/3m. (2)由题意得v1=√(Ep/3m)>v0,v2=√Ep/3m≤0.8v0.  相似文献   

10.
<正>一、动量1.定义: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物体的动量,通常用p来表示。2.表达式:p=mv。3.单位:kg·m/s。4.标矢性:动量是矢量,其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5.动量、动能及动量变化量的比较。二、冲量1.定义:力F和它的作用时间t的乘积叫做这个力的冲量,通常用I表示。2.表达式:I=Ft(此式只能用来计算恒  相似文献   

11.
有些物理问题依据其题意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列出的方程或方程组很难求解,甚至根本不能求解,此类问题多数会出现在数据型选择题当中。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可采用反代法进行巧解,请看下例1面例题。如图1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三个完全相同的小球排成一条直线。2、3小球静止并靠在一起,1球以速度v0射向它们,设在碰撞过程中无机械能损失,则碰后三个小球的速度可能为:A.v1=v2=v3=v0/3B.v1=0,v2=v3=v0/2C.v1=0,v2=v3=v0/2D.v1=v2=0,v3=v0解析由动量守恒定律及碰撞中无机械能损失这一条件,可列出下列方程组。mv0=mv1 mv2 mv312mv02=12mv12 12mv22 12mv…  相似文献   

12.
动能定理的内容是:外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其数学表达式为:W总:=1/2mv2^2-1/2mv1^2。动能定理建立起了过程量(功)和状态量(动能)问的联系.动能定理的应用方法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一个过程,两个状态”,公式左边为功,功是过程量,对应一个过程,公式右边为动能的变化量,对应两个状态.  相似文献   

13.
动能定理W=21mv22-21mv21,涉及“一个过程,两个状态”.即一个做功过程,初、末两个状态的动能.式中W为所有外力的总功.常见试题有以下几类.一、用动能定理解决一般动力学问题例1一个物体从高为h的斜面顶端以初速度v0下滑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恰好为0,则使该物体由这个斜面底端至少以多大的初速v上滑,才能到达斜面顶端.解析:设物体由斜面顶端滑下时滑动摩擦力做功为Wf,则物体由这个斜面底端滑到顶端时滑动摩擦力做功也为Wf.物体下滑时,由动能定理得:mgh+Wf=0-21mv02即Wf=-mgh-21mv02①物体以初速v上滑,刚好到斜面顶端,由动能定理得:-mgh+Wf=0…  相似文献   

14.
1.动量概念及其理解(1)定义:物体的质量及其运动速度的乘积称为该物体的动量P=mv.(2)特征:①动量是状态量,它与某一时刻相关;②动量是矢量,其方向质量物体运动速度的方向.(3)意义:速度从运动学角度量化了机械运动的状态动量则从动力学角度量化了机械运动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我们很熟悉的运动.有一质量为m的物体从地面上方h1高度处自由下落到h2高度,此时物体的速度为v.分析此过程,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式子 mgh1-mgh2=1/2mv2.(1) (1)式看似很严密,然而如果进一步审视和追问就会发现这个式子只是一个近似表达.  相似文献   

16.
知识梳理很深的内涵,在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相关的考题,是高考复习中必须掌握,也是重点要理解的概念.动能和势能是两种最基本的能量形式,可以与其它形式的能发生转化,同时它们也是构成物体机械能的基本因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重要的规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建立的基础.本专题对应的基本概念有:功、功率、动能、重力势能、机械能等;对应的物理规律有:功的公式、功率的公式、动能的公式、重力势能的公式、动能定理等.本专题对应的基本公式有:W=Fscos!,P=Wt,P=Fvcos!,Ek=12mv2,Ep=gh,W总=21mv22-12mv12,21mv21+mgh1=21mv22+mgh…  相似文献   

17.
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都是力学中的重要规律 .按照经典力学的相对性原理 ,它们在不同的惯性参照系中 ,应有相同的形式 .本文将以地球及对地匀速运动的升降机为参照系来作一些具体探讨 .1 升降机参照系出现了麻烦图 1如图 1,设在地球参照系中 ,质量为 m的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 ,经过时间 t,下落位移 h,速度为 v,则重力做功 W=mgh,动能增量Δ EK=12 mv2 - 0 .对物体的动能定理是 :W=ΔEK,或mgh=12 mv2 . (1)mgh也可以理解为重力势能的减少 (ΔEP=-mgh) ,故上式又可以看作是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 .现再取一个相对地面以 u匀速上升的升…  相似文献   

18.
质量为m的物体,当其相对于某一参照系运动速度为v时,其动能为E_R=1/2mv~2,动量为P=mv。现就E_R、P的区别、联系及应用作一分析讨论,以期加深对动能与动量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一、动能与动量的区别 动能E_R及动量P均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都可作为物体机械运动的量度。它们的区别在于:  相似文献   

19.
题目 如图 1所示 ,质量为 m的物体左边图 1连着一劲度系数为 k的轻弹簧 ,当物体和弹簧一起以初速度 v沿光滑水平面向竖直墙壁运动 ,并与墙壁发生弹性碰撞 ,则弹簧左端从接触墙壁到离开墙壁所用的时间 t=   .答卷中发现很多学生的答案是 4 mk,而不是 π mk.说明有共同而典型的错误原因 .笔者通过对学生的解法进行调查 ,原来学生是这样解的 :错解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 ,得    12 k A2 =12 mv2 . 1因弹簧的弹力是线性变化的 ,弹力的平均值为     F=12 ( k A+ 0 ) ,2设所求时间为 t,根据动量定理 ,有    F· t2 =mv. 3联立 1…  相似文献   

20.
恒力做功可用公式 W=Fscosα来求解 ,但如果是变力做功 ,即力的大小、方向在做功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就很难套用该公式了 .那么 ,在高中知识的范围内如何处理有关变力做功的问题呢 ?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一、用动能定理求解动能定理告诉我们 ,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即 W外 =ΔEk,W外 系指物体受到的所有外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 ,ΔEk 是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例 1 如图 1所示 ,质量为 2 kg的物体从A点沿半径为 R的粗糙半球内表面以 1 0 m/ s图 1的速度开始下滑 ,到达B点时的速度变为 2m/ s,求物体从 A运动到 B的过程中 ,摩擦力所做的功是多少 ?分析 物体由 A滑到 B的过程中 ,受重力 G、弹力 N和摩擦力 f三个力的作用 ,因而有f =μΝ ,N- mgcosθ=mv2R,即 N=mv2R mgcosθ.式中μ为动摩擦因素 ,v为物体在某点的速度 .分析上式可知 ,在物体由 A到 C运动的过程中 ,θ由大到变小 ,cosθ变大 ,因而 N变大 ,f也变大 .在物体由 C到 B运动的过程中 ,θ由小到变大 ,cosθ变小 ,因而 N变小 ,f也变小 .由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