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禅让与世袭是我国古代社会政权传承的主要形式。世袭制对原始禅让的取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建立在亲亲原则基础上的世袭制,由于摒弃尚贤原则,使封建王朝的发展缺乏持久的智力支持与保证,成为中国封建时代自身无法解决的政权频繁更迭的深层原因。王莽禅汉,复活了禅让制度,创立了王权专制制度下政权更迭的禅让新制,让尚贤原则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禅让为集权制世袭王朝开辟道路,集权制世袭王朝借助禅让除旧布新而获得不断的存续。  相似文献   

2.
关于尧舜权位继承问题,或云禅让,或云篡夺。在历史上主禅让者占优势,主篡夺者亦不乏其人。禅让之说,首见于《尧典》,亦见于《墨子》、《孟子》,以及《荀子》、《吕览》等书,其中以《孟子》所记为最详。它一直成为历代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篡夺之论,主要见于《韩非子》、《汲冢琐语》、《山海经》等书,其中以《韩非子》  相似文献   

3.
王天彤 《德州学院学报》2004,20(5):81-83,87
《周易》从爱民重民的思想出发十分重视贤士和对贤士的任用;而且认为尚贤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教化民众、哺育人民;在《周易》看来尚贤与重教是育民的两条重要的相辅相成的爱民重民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墨子在《尚贤》、《亲士》、《所染》、《鲁问》等篇中有其光辉的人才思想。墨家对于人才称之为“贤士”。所谓“尚贤”(尚与上同),就是任用贤能。墨家多次强调尚贤的重要性,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而在今天的中国,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
"尚贤",即崇尚贤能。《战国策》中一些篇章展现了一个新兴阶层"纵横家"的群像。纵横家思想也一定程度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思潮。《战国策》一书展示了纵横家们的别样才能,那些活跃于各国朝堂之上的谋臣策士、游说之徒用他们的勇气、智慧强势地影响着诸侯国的兴衰存亡,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尚贤"思想的普遍认可。一些篇章从士阶层立场出发,所提出的不拘一格选贤任能的主张"尊贤""尚贤",可以说是提出了相对完整的关于人才选拔使用的措施与初步理论。  相似文献   

6.
传说中的尧舜禹禅让并不是原始禅让政治的常态。作为原始禅让政治的晚期形态,尧舜禹禅让起着架构原始民主选举制度、夏商周世袭制度的历史作用,它所确立的禅让政治原则成为后世皇权专制制度下的封建禅让政治的思想立法。  相似文献   

7.
尧、舜禅让是中国古代盛传不息的传说,也是从古及今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仍无定论。但这个问题确实是中国古代史重大的问题,不仅仅是历史而已,更关涉到中国的禅让制度。从《尚书》、《史记》中总结出尧、舜时期的禅让理想。  相似文献   

8.
尧、舜禅让是中国古代盛传不息的传说,也是从古及今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仍无定论.但这个问题确实是中国古代史重大的问题,不仅仅是历史而已,更关涉到中国的禅让制度.从《尚书》、《史记》中总结出尧、舜时期的禅让理想.  相似文献   

9.
尧舜禅让与篡夺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问题,自王玉哲先生在《历史教学》1986年1期发表了题为《尧、舜、禹“禅让”与“篡夺”两种传说并存的新理解》的文章后,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注意.万九河先生最近在《天津师大学报》1987年4期上发表了《怎样看尧舜禅让与篡夺的关系》一文,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论述。《王文》中认为,历史上“禅让”和“篡夺”两种截然相反的传说史料价值是相同的、都含有  相似文献   

10.
墨子     
《语文天地》2014,(5):1
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鲁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思想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相似文献   

11.
《尸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及其学派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名实论、尚贤论、去私论三个方面分析《尸子》的社会政治思想,从治学方法、思维方式、思想体系三个方面分析《尸子》一书的学派属性,可知《尸子》应属于战国时期楚国黄老学派的一部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2.
郭店楚简《唐虞之道》对禅让制度作了全面、深入的阐述。从其语言特色的角度看,该篇主要运用了反复、排比、对偶、层递等修辞手法;从其思想归属方面看,该篇对尧舜禅让的论述着重强调了两点:一是"唐虞之道,禅而不传",二是"尧舜之行,爱亲尊贤"。  相似文献   

13.
《唐虞之道》是一篇专门鼓吹禅让的儒家著作,其抄写流传的年代在孔子之后,孟、荀之前,极有可能是孟、荀等儒家后学讨论禅让这一话题无法避开且需有所回应的前代参考文献,要准确、深入地厘清儒家学者在禅让这一话题上的历时性讨论,就需要对该文本进行细致解读。本文主要从分析《唐虞之道》倡言禅让的理据入手进行文本细读,其间亦颇涉及文字释读、章句理解以及该篇竹书与儒家传统的关联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楚简《容成氏》、郭店楚简《唐虞之道》等出土文献及《史记》等史书的记载,充分说明了"禅让"制的可信度。选贤授能为准的"禅让",是原始共产主义的理想政治体制,是华夏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和谐的标志。大禹与虞舜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和而不同"的处事方式,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唐代禅让观念包含着正统、史实和道统等多方面思想内涵。从正统角度来看,隋唐之间的禅让关系是唐初统治者树立和宣扬本朝正统性的重要依据,但随着唐代正统观念的演变,禅让政治模式的正统价值日渐衰微。从史实和道统的角度看,禅让观念在唐前期与中晚唐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唐代前期,人们从史实出发,对魏晋禅让乃至尧舜禅让提出了批评与质疑。而中唐以后,随着儒学思想复兴和道统论的构建,尧舜禅让的道德崇高性得以重塑;同时,人们对于从禅让到世袭的转变,以及不同历史阶段禅让之事的合理性作了系统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民本思想是《周易》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试从顺天应民的重民思想、益民求利的富民思想、重讼明法的治民思想,重师慎战的保民思想、尚贤任能的安民思想等五个方面对其民本思想的丰富内涵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7.
梁天保 《现代语文》2014,(2):130-131
一、先秦诸子散文写作特征浅议 先秦诸子散文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对厉代学子认识人生、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成为历代学者景仰、学习的对象。《论语》中孔子主要彰显其“仁”的思想,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等。《孟子》主张“仁政”,“得民心者得天下”“民贵君轻”等。《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老子》《庄子》主张天人合一,顺应自然;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一)“舜耕历山”的历史传说,始见于《墨子·尚贤中》①。其文云: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濒,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以不’原作‘不以’,据一本校改)尚贤”(《墨子·尚贤上》)...  相似文献   

19.
分析《非乐》篇可知,墨子主张功利性和审美性的统一,非常重视人的物质生存需要在审美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是在这种实用精神的贯穿之下,墨文的《非攻》《尚贤》《兼爱》等篇承认人对“利”的需要,追求人的平等、自由。墨子的主张丰富了人性美的思想,在人性美的领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详细分析了墨子“重贤”、“众贤”、“进贤”和“使能”等“尚贤”思想,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人才强国战略,着重阐释墨子“尚贤”思想对今天选拔任用人才的借鉴意义,强调对其“尚贤”思想精华的创新和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