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逆反”心理是学生遭受挫折,感受到强烈不满时表现出的一种反抗态度。而“逆反”行为与现象在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以致历史教学经常陷入被动和尴尬的境地。近十年的历史教学告诉我: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逆反”现象的出现不完全在于学生个人和社会因素,而主要在于教师自身。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但是,在课堂教学的四十五分钟里,如果面面俱到,平均使力,就会出现“吃力不讨好”的尴尬现象.为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应该紧扣教材知识点,遵循学生学习的特点,把握关键,选好着力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3.
在谈论教学与评价的关系时,人们众口一词地说:“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而在教学论视野中。学者们却说:“评价是教学的‘服务器’"。评价到底是“指挥棒”还是“服务器”,这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这是一个事关教育路线的大问题。评价为了什么?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就是判断、衡量、评定教学所起的作用或产生的价值。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就是为了调节、激励、促进教学。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努力构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其中知识与能力是我们熟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当前强调的热点话题,而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的特别之处。“过程”作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却在实施层面上出现了虚化现象,在设计和操作中明显出现了游离于知识、技能目标之外,  相似文献   

5.
最近在乡镇中学听了十几节课,有一种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为了在课堂上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都设计了“小组讨论交流”这一教学环节。可一到讨论时,学生常常默默地低头看书,回答时千人一口,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很难出现愉悦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我们的课堂讨论为何“冷场”呢?这令人尴尬的沉默背后隐藏着什么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效果。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努力把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要求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进行了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旨的“边学边交,自主领悟”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相似文献   

7.
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激发、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面对的问题。当前我国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麻雀嘴巴”和“鸦雀无声”的现象,如何认识这两种现象?哪一种更适合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们能积极主动地、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呢?让我们首先从两个课堂教学案例谈起。  相似文献   

8.
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在忙碌中结束了.静下心来翻看这个学期写的教学反思.发现有许多讲的是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遗憾.大部分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应对课堂上出现的生成。“有效处理生成”是新课改以来受到越来越多教师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课堂生成是课堂教学从教师本位向学生主体转变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9.
本文描述了课堂教学中的“失谐现象”,讨论了“失谐现象”的木质与危害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课堂教学中出现“失谐现象”的原因及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10.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那么,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初步总结出“读、思、议”结合的课堂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学教学情境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不按照正例的思路常规地分析问题,而是从其他非常规途径获得解决问题的结果,或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出不同的见解,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样的现象往往出现在课堂教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映了学生“原生态”的思维状态,是学生分析问题真实水平的写照,因此,形成了一些典型教学事例,这样的事例我们称之为“反例”。“反例”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现象存在,它具有正负方向交互发展的可能,尤其是教师对“反例”的艺术处理,可以有效地避免“反例”的负迁移功能,使“反例”的“错位”现象与“反例”的“复位”艺术成为有机的整体,隐藏的教育价值在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2.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思考,“经验+反思=成长”,恰如其分地表达和彰显了“教学需要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学反思是以当前的视点对过去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学教学的技能训练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初期进步较快,之后逐渐缓慢,到中期会出现暂时停顿现象,有时甚至会下降,这种情况在教育学中称之为“高原”现象。“高原”现象会给师生双方带来焦躁不安的情绪,从而成为教学和学习的“拦路虎”。  相似文献   

14.
刘继璞 《成才之路》2012,(20):44-45
“启发导学”(我将其简称为“启导”)当下教育界公认的较好的课堂教学方法,但是,如何将这种思想和方法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去,则是不同学科、不同教师都有不同的认识和模式。针对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实际,我采用了编制《课堂启导学案》,运用“学案”来统领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模式,较好地提高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提出的目标是“让老师更有效地教,让学生更轻松地学”。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过:一千个读,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也是一门千变万化的艺术,同一个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设计:同一个教学设计,面对不同的学生,也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效果。还有些时候,我们自认为考虑周到的教学设计,在真正面对学生时,却会出现那么多的“尴尬”和“意外”。因此,我努力研究教学现象,期望走近真实的课堂。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课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语文教学逐渐绚丽多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但当我们冷静地思考当前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时就会发现,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误区、潜藏着危机,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一般情况下是语言的批评和表扬,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对于这些一般的语言表扬基本上是置之不理的,为了不再出现这样尴尬的现象,我们应该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本人由于一直从事一线体育教学工作,有一定的课堂教学经验,结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总结了几种关于"非语言评价"的方法,如果在课堂中能够合理运用,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8.
赵淑英 《新疆教育》2013,(2):109-109
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引领我们的教学不论在思维上、方式上、还是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同时,另一不足现象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如教师仍然把教学过程当作是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上课仍是在执行教案的过程。面对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不少教师尚未掌握、接受必要的反馈策略,在选择与使用时常常会出现偏差,使得“生成性资源”不但不能更好地产生效应,反而出现一定的课堂“失控”现象,因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相似文献   

19.
“一棵大树高5厘米”“小明的身高130米”“一根火柴长5米”……每每看到这样的作业,不禁让我们又好笑义好气.但同时也让我们不由得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产生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来避免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设计并实践了“认识厘米”这一课。  相似文献   

20.
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们发现:“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形成了鲜明的结果对比”。这种现象引发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要的是什么质量?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