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伟 《体育师友》2006,(4):48-49
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的关注,因为适应能力高低对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程度不亚于身体健康状况和知识掌握的影响。传统的体育教学忽视了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设置了社会适应学习领域,这将有助于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责任感及体育道德行为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杨五虎 《新体育》2022,(6):107-109
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学生个人健康的重要内容。新修订的《义务教育体育和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新目标。体育教育教学和其它学科教育教学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学生具有浓厚的集体性、团结性和自主性。体育教育教学的这种“独特性”是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是体育独特的性质,是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集体荣誉感的体现,遵守规章要积极培养参加集体活动等具体的集体质量,实行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3.
赵健 《体育教学》2008,(8):123-124
一、指导思想 贯彻素质教育,深化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以人的主动发展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它不仅担负着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重任,而且还担负着辅导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责任,因此,我们的体育健康课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具有时效性、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教学,让学生适应社会的生存挑战,并且要在教学中紧扣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锻炼中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提高相应的社会心理、生理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4.
论体育教学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体育课模式,多集中在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上,而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远远不够,由于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对学生今后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不亚于身体健康状况和知识掌握状况的影响,所以,我们在体育知识能力的传授上不能漠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发展,但体育课的特点以及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 体育教师是新的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者,所以,转变思想观念尤为重要。过去的体育教学只重视学校阶段的体育教育,而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及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使学生在体育中获得快乐;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体育新课程标准确定的社会适应目标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与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以"增进学生体质、传授'三基'、增强意志品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等"为主的学校体育目标相比,在观念上是一个突破,对于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创新意义。但是,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对于学校体育促进和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问题,无论是理论依据,还是实施策略,都缺乏研究。从基本概念到具体的操作手段、评价标准,都亟待研究和论证。例如,与社会适应能力相关的基本概念,社会性发展、社会化、品德与个性等等,尚有待界定。再如,社会适应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可操作的、有效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在学校体育中如何实施?与学校教育其他学科相比,学校体育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哪些特点,效率如何?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教育心理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学校体育学术领域,研究则刚刚开始,还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研究的滞后导致了体育教学实践的困惑和一线体育教师的无所适从。正是这个原因,我们从本期开始,专门设立"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专栏",围绕"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这个专题给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进行专门讨论的空间,搭建一个学校体育理论工作者、科研人员、教研人员、一线体育教师及学校主管领导都可以参与的交流、研讨平台。本栏目专门聘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吴键博士担任栏目的主持人,负责专题论文的组稿,引导不同观点的争鸣,组织教学实践的设计,并且对相关论点进行点评。  相似文献   

7.
体育新课标下社会适应目标的细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教学具有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教学中人际交往的频繁性等特点,所以,在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体育教学有着特殊的作用。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本文作如下思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太原市小学体育教师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实施以来,太原市小学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太原市小学体育教育提供相应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把思想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美学等教学形式结合起来是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提高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使其成为身体素质好、适应能力强、工作作风踏实的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体育课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旨在培养学生在防治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塑造完善人格等方面养成良好习惯。因此,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要求进行设计和操作,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1.
李源 《体育教学》2006,(1):56-56
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体育新课程标准确定的社会适应目标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与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以“增进学生体质、传授‘三基’、增强意志品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等”为主的学校体育目标相比,在观念上是一个突破,对于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创新意义。但是,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对于学校体育促进和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问题,无论是理论依据,还是实施策略,都缺乏研究。从基本概念到具体的操作手段、评价标准,都亟待研究和论证。例如,与社会适应能力相关的基本概念,社会性发展、社会化、品德与个性等等,尚有待界定。再如,社会适应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可操作的、有效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在学校体育中如何实施?与学校教育其他学科相比,学校体育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哪些特点,效率如何?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教育心理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学校体育学术领域,研究则刚刚开始,还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研究的滞后导致了体育教学实践的困惑和一线体育教师的无所适从。正是这个原因,我们从本期开始,专门设立“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专栏”,围绕“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这个专题给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进行专门讨论的空间,搭建一个学校体育理论工作者、科研人员、教研人员、一线体育教师及学校主管领导都可以参与的交流、研讨平台。本栏目专门聘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吴键博士担任栏目的主持人,负责专题论文的组稿,引导不同观点的争鸣,组织教学实践的设计,并且对相关论点进行点评。  相似文献   

12.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今天,教育事业逐渐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通过对核心素养概念的运用,不但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还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它能够在社会性发展的角度上使学生在今后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得到提高。特别是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而言,它是学生身心健康得以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因此,在其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加重要。为此,本文结合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3.
刘超 《体育世界》2014,(12):68-69
采用文献资料、归纳、综合等研究方法,针对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做出新的阐述,提出四个“有助于”,即认为学校体育有助于学生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学校体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学校体育有助于学生自我意识性的提高;学校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抗挫折的竞争精神。通过对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旨在为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4.
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以大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认知能力、健康提升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是发展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此,本文以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与培养为研究对象,以体育教学为载体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基本概念的界定与核心目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体育新课程标准确定的社会适应目标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与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以“增进学生体质、传授‘三基’、增强意志品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等”为主的学校体育目标相比,在观念上是一个突破,对于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创新意义。但是,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对于学校体育促进和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问题,无论是理论依据,还是实施策略,都缺乏研究。从基本概念到具体的操作手段、评价标准,都亟待研究和论证。例如,与社会适应能力相关的基本概念,社会性发展、社会化、品德与个性等等,尚有待界定。再如,社会适应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可操作的、有效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在学校体育中如何实施?与学校教育其他学科相比,学校体育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哪些特点,效率如何?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教育心理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学校体育学术领域,研究则刚刚开始,还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研究的滞后导致了体育教学实践的困惑和一线体育教师的无所适从。正是这个原因,我们从本期开始,专门设立“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专栏”,围绕“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这个专题给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进行专门讨论的空间,搭建一个学校体育理论工作者、科研人员、教研人员、一线体育教师及学校主管领导都可以参与的交流、研讨平台。本栏目专门聘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吴键博士担任栏目的主持人,负责专题论文的组稿,引导不同观点的争鸣,组织教学实践的设计,并且对相关论点进行点评。  相似文献   

16.
鞠恒学 《体育世界》2014,(10):25-27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中具有独特作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或竞赛中形成的人际交往、合作与竞争等行为,会迁移到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会工作中去,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学校的体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有助于学校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的整合。学校体育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的促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体育新课程标准确定的社会适应目标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与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以“增进学生体质、传授‘三基’、增强意志品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等”为主的学校体育目标相比,在观念上是一个突破,对于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创新意义。但是,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对于学校体育促进和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问题,无论是理论依据,还是实施策略,都缺乏研究。从基本概念到具体的操作手段、评价标准,都亟待研究和论证。例如,与社会适应能力相关的基本概念,社会性发展、社会化、品德与个性等等,尚有待界定。再如,社会适应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可操作的、有效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在学校体育中如何实施?与学校教育其他学科相比,学校体育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有哪些特点,效率如何?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教育心理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学校体育学术领域,研究则刚刚开始,还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研究的滞后导致了体育教学实践的困惑和一线体育教师的无所适从。正是这个原因,我们从本期开始,专门设立“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专栏”,围绕“学校体育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这个专题给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进行专门讨论的空间,搭建一个学校体育理论工作者、科研人员、教研人员、一线体育教师及学校主管领导都可以参与的交流、研讨平台。本栏目专门聘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吴键博士担任栏目的主持人,负责专题论文的组稿,引导不同观点的争鸣,组织教学实践的设计,并且对相关论点进行点评。  相似文献   

18.
对中美两国高校课余体育目标设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美国高校课余体育目标注重于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发展,如生活幸福感、公平竞争与合作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而我国高校课余体育目标则仅仅局限于身体素质的提高、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研究认为:我国高校课余体育目标局限于学生个体的生物存在性;美国高校课余体育目标设置在兼顾学生个体的生物存在性更关注学生个体的社会存在性。  相似文献   

19.
浅谈学校体育中人文体育观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人文体育观基本内涵的阐释,讨论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贯彻“人文体育观”的思想,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主体的创新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郑城 《当代体育科技》2020,(12):144-145
因材施教是教育中不能忽视的教育方式,对于不同的学生其教育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内容相对于普通院校,往往更加贴近社会与实际工作,符合社会要求的教学才能够支撑高职院校学生紧跟社会的发展,就高等职业学校针对体育教学提出的职业体能的培养,能够在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提高的同时,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职业素养与适应能力。本文就从高等职业学校体育职业体能的概念及重要性探讨如何在高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们的职业体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