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冯羽 《科技风》2012,(8):238
本篇通过阐述科技馆在运营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并分析“馆校合作”中出现的合作不到位的实际问题,重点指出如何落实“馆校合作”,让其不流于形式,并促使科技馆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飞 《科技通报》2021,37(5):131-134
通过回顾浙江省科技馆馆校合作的历程,阐述馆校合作初步成果与经验要点;通过该馆馆校合作的实践,包括与大学的馆校合作、合办全省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依托展品资源进行科学教育、科普展教活动进校园诸方面进行探索;以此为基础,在新形势下馆校合作与时俱进问题展开思考与探讨,提出重视对学校教育项目的研发,关注馆校合作的关键词与教育活动发展趋势,进一步开创科技馆教育活动资源,加强与学校科学教育有效衔接,以及正确的借鉴方向等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3.
面对新时期构建社会化协同、数字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国际化合作的大科普生态的时代命题,为探索构建大科普生态建设模式及发展机制,在厘清“大科普”“科普生态”等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大科普生态是建立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更为广泛的科普共同体理念基础上更为优化的科普生态系统,并以世界最大的科技馆/科学中心——广东科学中心的大科普生态建设实践为对象,从横向聚合、纵向深化、纵横拓展三向度进行分析。广东科学中心近年来通过加强“馆政”“馆企”“馆校”“馆际”等合作模式,通过跨领域的社会化协同,系统集成推动工艺、产品、服务创新,开展异质演进的数字化传播、规范化建设与国际化合作,形成了包括以科技馆和专业设计团队为生态中心,由政府机构引导,展项制作单位、布展施工单位为供给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公众等为需求方的科普设计生态圈,通过不断地反馈和优化科普创新设计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创新设计范式,建成如“广东省食品药品科普体验馆”“低碳&新能源汽车科普体验馆”“云南白药体验馆”等一批以互动体验方式呈现的创新展馆,推动大科普共同体的异质生成与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科协论坛》2007,(6):28-29
“中小科技馆支援计划”是中国科协实施的,旨在扶持、丰富地方中小科技馆展教内容,以期“推进科普资源共享,提升各地方馆的科普展教能力”的一项科普资源共享项目。目前,我国有中小科技馆约200座,但大部分存在展品匮乏、展示内容不足、展览研制维护水平有限等问题,影响了这些科技馆科普展教功能的发挥。为转变这一状况,中国科协设计并实施了“中小科技馆支援计划”。在目前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中国科协从2005年底起资助和扶持地方中小科技馆开展科普展教工作,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普工作的重视与支持。  相似文献   

5.
钟燕凌 《学会》2014,(5):61-64
本文以福建省科技馆为例,探讨一种基于馆校结合的青少年科学教育新模式,即通过将科技馆资源与学校科学课程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将科技馆的科普资源送到学校、送到学生身边,从而实现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和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科协论坛》2009,(3):43-45
一、中小科技馆的基本功能 科技馆是以科普展览、科普试验与培训、青少年科技活动为主要职能,以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目的的社会科普教育设施,是社会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根据建筑面积,可以把科技馆分为4类:特大型馆、大型馆、中型馆和小型馆。本文研究对象是指后两种类型的科技馆。按照我国2007年8月1日实施的《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中型科技馆的建筑面积标准为75-80平方米/万人,即建筑总面积约为8000平方米以上至15000平方米;  相似文献   

7.
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推动了公众对科普事业的需求,进而推动了科技馆建设的大发展。当前,我国正迎来新一轮的科普场馆建设高潮,特别是自国家把“有没有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馆”作为文明城市评选的一项硬指标后,一大批科技馆正在兴建、改建和扩建。但是,我们有时在科技馆的公益性事业定位问题上,  相似文献   

8.
目前科技馆科普资源利用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社会各界力量应该联合起来,开展群众性的科普活动;科技馆还要有效利用场馆资源开展科普教育,并让科技馆的科普资源走出科技馆,同时要增强科技馆科普资源的公益性、有用性。  相似文献   

9.
国际众多科技馆在展厅内设立面向公众开放实验室的做法与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融合的趋势相契合,对尚待破题的“如何更有效地将科研与科普紧密结合”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因此,以日本科学未来馆驻馆科研项目为研究对象,对项目设置背景、申报、入选特征和成效等方面展开基本梳理与归纳,总结得出其主要两大经验做法分别为采用自下而上的实验室建设协同模式和基于实验室功能拓展的路径设计,形成多方合作的横向合作关系网络和科学传播网络,并通过科学教育、传播和创新层面的功能拓展营造全民参与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由此结合我国情境讨论设立驻馆科研项目的可借鉴性,提出争取更多资源设立科普科研融合实验室项目、协同推进多方合作平台建设、完善科普科研融合项目评估机制等策略,为发展和全面提升依托实验室开展科普活动效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科技风》2019,(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提升,科技馆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多,成为了人们了解科学的重要场所。许多学校都会组织学生们去科技馆进行参观,拓展眼界,丰富知识,"馆校合作",模式应运而生。本文对新时期的科技馆科技教育"馆校合作"模式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阐述了这种模式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该模式应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希望可以为"馆校合作"模式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广东科学中心采取"馆政""馆企"等多种合作模式,通过跨专业/行业协同攻关和深度合作,构建"设计+管理"双主导协同创新模式,建设全球首个"四品一械"等3个新的科普体验馆,研制一批互动式、沉浸式体验的创新展项,让人"耳目一新",受到观众热捧。基于广东科学中心的实践,聚焦科普协同创新的痛点难点,分析科普协同创新的实践意义,探讨科普协同创新的实施路径,提出科普协同创新是推进科普创新的重要范式,将有力推动科技馆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叶影 《科技通报》2019,35(6):234-237
在馆校结合的大背景下,已经有不少科技馆和学校进行优势资源互补,建立起合作关系,馆校结合活动正在展开。本文从馆校合作的视角出发,以浙江省科技馆为例,分析"馆校合作"的现状和出现的实际问題,对于本馆的馆校结合科学活动的案例进行了介绍和论述。尝试对面向馆校结合的科学活动开发和实施给出一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玉兔辞岁,瑞龙降福,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来临,大街小巷都换上了节日的盛装.重庆科技馆2012年的”新春新体验”活动也拉开了崭新的序幕。如同春晚一样,科技馆里的科普游乐会也成为了重庆市民过春节的传统节目,春节期间.近5万观众涌入科技馆,享受科普游乐会带来的快乐。  相似文献   

14.
科技馆作为国建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形象的体现和重要窗口,不仅是一个面向金社会进行科普教育的舞台,还肩负着向公众进行斜普宣传的重任。所以科技馆科普教育的展示方法就非常的重要,这里我们就来看看科教馆现有科普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5.
科技馆是开展科普教育、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机构。激发观众的好奇心是科技馆的建馆理念和立馆之本。展品是科技馆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系统梳理科技馆展品激发观众好奇心的心理学研究基础,激发好奇心对场馆学习的重要意义以及以激发好奇心为目的的科技馆展品设计实践,为进一步运用心理学方法量化研究科技馆展品激发好奇心的程度,并为发掘提升科技馆展品激发好奇心的相关方法奠定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科技馆是社会公益性机构。作为科普文化传播的载体,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为公众和社会服务是现代科技馆的基本任务和功能。江苏科技馆作为一个硬件设施陈旧落后的老馆,在科技馆常设展览无法做到常展常新的情况下,重视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发与实施,是科技馆克服观众兴趣减退,吸引更多的社会公众多次走进科技馆,在科技馆满  相似文献   

17.
赵新 《中国科技纵横》2010,(21):296-296
本文以科技馆的总体策划、建设与施工、展项设置与运行等不同阶段为例,阐述科技馆建设与营运中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指出我国科技馆人力资源的现状与问题,并以浙江省科技馆与日本科学未来馆的科普辅导员结构现状加以比对及剖析,找出差距与借鉴之处;提出合理用人、健全绩效评价体系、建立人才资源库、注重培训等解决与改善人才问题的对策;最终得出对于任何一个科技馆来说,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学会》2021,(4)
该文阐明了科技馆应急科普的定义,从技术层面和基础层面分析了科技馆开展应急科普服务的可行性,从事前预防、事先应对、事中处置、事后处理等4个阶段,提出了科技馆应急科普服务的实现路径,并结合科技馆业务实际,提出了加强应急科普过程中的信息交互行为、合作交互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菁 《大众科技》2012,(8):241-243
天文科普活动是科技馆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首先阐述了开展天文科普活动的重要意义;重点针对如何利用现有场馆资源开展天文科普活动的课题,提出“环境情境化”、“活动主题化”与“团队体系化”的工作思路;并就科技馆开展天文科普活动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流动科技馆作为科普教育工作的一种新形式,已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老少边穷地区公众的科学素质。流动科技馆的展品具有科学性、趣味性、互动性和可管性,让公众在思考和感知中走近和认识科学。中国流动科技馆发挥了弥补科普资源空缺、丰富科普工作形式、实现科普资源共享等作用。为此,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流动科技馆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