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寓言"在文献中的出现较早,但用来命名文体却在近代,"寓言"概念更是由西方引进。文化的差异与理解的偏差势必导致中国研究者对中国古代寓言类文体文章文本的最终认定产生分歧。通过对"寓言"已有的名称、对译和概念定义的分析,对"寓言"概念的定义与界定提出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寓言是小学语文教材中重要的文体。自“语文”单独立科以来,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都有寓言的编选。现行教材中寓言更是得到了重视,无论人教版、苏教版还是北师大版,每套教材都有十几篇寓言故事。寓言以其独特的形式,明确的风格在叙事性作品中独树一帜。研究寓言的文体特点,探寻寓言的教学策略,对语文教学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学写寓言     
寓言是一种短小精悍、含意隽永的文体。请在下面两幅画中任选一幅,以“帆和船”或“大树和小草”为题写一则寓言,揭示画面的含义。字数200。学写寓言@晓悦  相似文献   

4.
以《庄子》寓言为中心,反思学术界对先秦“寓言小说”的追认,试图廓清以西方文艺理论视角考察中国古典小说时在本体观念和文体两方面产生的误读,并指出《庄子》对后世小说的影响更多出于中国本土小说观和子史观下的自身驱动。因此,考察《庄子》或《庄子》寓言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应重点在中国古代学术理念的语境中进行。  相似文献   

5.
以《庄子》寓言为中心,反思学术界对先秦“寓言小说”的追认,试图廓清以西方文艺理论视角考察中国古典小说时在本体观念和文体两方面产生的误读,并指出《庄子》对后世小说的影响更多出于中国本土小说观和子史观下的自身驱动。因此,考察《庄子》或《庄子》寓言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应重点在中国古代学术理念的语境中进行。  相似文献   

6.
<正>一、寓言的文体特征《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定义"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寓言深得小学生喜欢,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都有。苏教版教材在各个年段都有安排,低年级有《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中年级有《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等,高年级有《寓言三则》《螳螂捕蝉》。寓言的文体特征非常明显。1.故事短小。寓言起源于民间,最早是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创作论角度探讨柳宗元寓言对先秦以来中国古代寓言的革新,通过比较两者在创作过程中对寓言形象的不同把握及两者寓言形象在各自文学创作意识、文学文本中的不同地位,指出柳宗元寓言形象具有后者所没有的典型意义,进而得出结论:典型化是柳宗元寓言取得独立文体地位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创作论角度探讨柳宗元寓言对先秦以来中国古代寓言的革新,通过比较两者在创作过程中对寓言形象的不同把握及两者寓言形象在各自文学创作意识、文学文本中的不同地位,指出柳宗元寓言形象具有后者所没有的典型意义,进而得出结论:典型化是柳宗元寓言取得独立文体地位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9.
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世界文学中影响巨大的思潮景观。现代主义小说体现出寓言化特征。这种创作对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影响显著,中国新世纪小说也强化了寓言化并产生不少典型文本。寓言本质是寓教于乐,寓言化小说的“教”与“乐”的内涵和表现更为丰富复杂,有独特的“叙述结构”。寓言化小说显示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自觉融合。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韩国成均馆大学权锡焕博士的毕业论文《先秦寓言研究》的中文提要。对先秦寓言的文体特质、起源与发展阶段,它在战国以及在整个中国文学与文化中的地位,各类寓言形象的精神意蕴等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权博士在写博士论文期间,曾来我院访问。  相似文献   

11.
《庄子》对古代文学的叙事和抒情的影响,众所周知,然而其“藉外论之”的寓言观对古代文论的贡献却鲜有人论及。笔者认为其寓言的由“器”而入“道”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诗文的一种重要的言说思维形式,“寓言”应作为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与“比兴”、“隐秀”、“兴寄”等并列而存在,并相互影响着诗文创作。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寓言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到春秋以前漫长的奴隶制时代,它是继神话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口头文学形式,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发展为书面文学形式,大都出现于先秦诸子百家著述中,并且广泛流传开来,形成我国寓言史上的第一座高峰。到了唐代,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寓言从哲学和史学著作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文体,并且被大量创作,形成中国寓言史上的又一奇峰。此后,明清两代作家继承并进一步发扬唐代的寓言传统,继续把寓言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进行创作。在唐代的这场寓言文体的独立化过程中,柳宗元起着主要的作用,他不但把先秦…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了很多寓言.为了帮助小学语文教师系统地了解寓言的特征、寓言跟其他文体的联系与区别、古今中外寓言概况,以及在寓言教学中怎样进行品德教育、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我们特请中国寓言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寓言史》的作者、湖南教育学院中文系陈蒲清同志撰写"寓言讲座"(共八讲).大家读完这组文章后,有什么意见,对寓言和寓言教学还有什么疑难问题,请及时由我们反映.  相似文献   

14.
古代寓言论     
本文论述我国古代寓言的四个方面 :文体特征 ,文体鉴辨 ,与古希腊、古印度寓言的横向比较 ,自先秦至元明清的纵向流变  相似文献   

15.
高深 《现代语文》2007,(1):34-35
“寓言十九”是《庄子》最重要的创作手法,《庄子》中的“寓言”既不同于今天所说的作为文学体裁的寓言,又不同于先秦文学中惯用的寓言故事,它是包括寓言故事在内的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类比、引用、举例等的总和。不仅如此,《庄子》作者对其功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首次、大量、有意识地使用“寓言”来阐发其深邃的哲理和深沉的感情。其语用策略表现在三个方面:独立的存在形态、哲理与形象相融、细节与意境结合。  相似文献   

16.
从“代后记”《融入野地》的独特文体与《九月寓言》的关系来看,这部长篇小说有两个叙述目标。两个叙述目标在小说文本中的不相容性,将本应属于该小说的思想主人公形象排挤成了一篇亦小说亦散文的“代后记”,这就导致了它与小说的结构性变化--由小说的一部分变成对小说的一种解读。这一变化,一方面使小说的神话世界寓言化了,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小说的神话性。  相似文献   

17.
一、比较的前提 “寓言”这个名称,在我国有新者两个概念,弄清它们的不同,是我们进行中西古代寓言比较的前提。 “寓言”一词出自《庄子),本义是“托之他人之言”,就是作者把自己的话假托是别的某些人的话,用以取信于读者的手法。后来引伸为“有所寄托或比喻之言,”这种寓言中往往使用一些小故事,但又不尽然,没有故事的寓言还是很多的。如《庄子》,《史记》说它“大抵率寓言也。”意思是说《庄子》一书摹本上都是寓言,但其中的小故事毕竟有限。所以在我国古代凡“有所寄托或比喻”性质的作品,都可以看作寓言,并不单指某些小故事。这是它的老概念。  相似文献   

18.
中国修辞学史上,庄子是寓言格和寓言体的理论创立者和重要实践者。通观《庄子》一书,除大量运用引用、比喻、夸张、对比、拟人、反讽等较为成熟的辞格形式之外,庄子主要依托其“得意忘言”的语言哲学思想创造性地发展出主体旁代和故事联缀等两种修辞方式,这对后世寓言辞格的运用和寓言文体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作用和实践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由于对寓言理论的研究还比较肤浅,因而,对什么是寓言的认识,就很不一致,王焕镳先生在五十年代中期所著《先秦寓言研究》一书中写道,“寓言是比喻的最高形式”。曾编译过中国古代寓言的魏金枝先生,在1957年4月的《人民文学》《谈谈我国寓言》一文中说,寓言是“一种短小精悍的匕首”。《文艺报》1957年6月号上登载莫干河《谈寓言》一文,他认为“寓言是基于人生现象和自然现象的真实精密的观察而采取的一种特殊文学样式”。杨公骥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最早的儿童读物是伊索寓言,它有资格同圣经故事、佛教故事放在一起来叙说。连中国最早从西方舶来的儿童故事也是伊索寓言。那是在我国明朝,介绍进来的时候叫“况义”,就是讲个故事让你明白一个道理的意思。“况义”这个名词虽不能与西方接轨,但很符合寓言的文体特点。寓言一定得给人讲个道理。讲道理,人往往不爱听,人爱听故事。既然你爱听故事,那么,好,我就给你讲故事,我把道理含蓄在故事里。这种内蕴在寓言里的道理就该是一个普遍性的准则,就该是一个真理。   据说寓言是一个女神。女神漫游四方,流落在街头小巷,一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