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感是诗歌天性的最主要动力之一。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歌。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而情感也是欣赏者体验的核心,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最后的归结点也是情感。欣赏诗歌的目的在于领略诗人抒发的情感,并期望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感情燃烧。欣赏者从自己的命运和遭遇,从自己内心的情感积累和先从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揭示作品的意蕴和感受诗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在李白的众多诗歌作品中,月亮作为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是诗人对于理想、友谊等美好情感的寄托,同时也从多方面体现了诗人孤苦高洁的情怀,豪迈洒脱的气质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哀思,月亮情节贯穿于李白诗歌创作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是东晋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一体。本文探讨了其田园诗的创作背景、个人生活经历,诗歌反映的生活内容、社会理想,多角度介绍诗人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4.
1989年3月26日,诗人海子离开了世界,留下了"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的抒情诗歌,读海子的诗,正如在山巅上万物尽收眼底一样,诗中丰富的意象既表达了海子的诗歌理想,也展现了诗人的理想主义世界,情感纯粹而真挚,本文从诗歌中的几个重要意象出发,探究诗人的理想主义风貌。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是东晋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一体.本文探讨了其田园诗的创作背景、个人生活经历,诗歌反映的生活内容、社会理想,多角度介绍诗人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6.
朱英诞40年代创作的《山居》意境深远,诗歌整体上营造了一种诗意的孤寂之境,青色的运用不仅烘托了的诗歌的意境,也暗合了诗人的心境,化合入了诗歌的生命之中,让人诗意地感受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情感下的另外一种情愫——对于理想的坚守,这也就促使诗歌在情感上产生了一种张力。  相似文献   

7.
顾城和舒婷是新诗潮朦胧派代表人物,他们都关注人的本质,他们的诗歌能够通过一种现实意识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并注重内心情感的的宣泄与抒发。在对待人性和对待世界的态度上,顾城秉承着"童真"宗旨,用孩童的口吻倾吐自己的情感;而舒婷则是用女性特有的"爱"与"情"来书写浪漫情怀,感化人性。本文以新诗潮中代表性诗人顾城、舒婷为例,展现当代文坛浪漫主义诗歌中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寻。  相似文献   

8.
在诗是人生、人生即诗的诗歌观的指引下,诗人阿毛把自己的生命激情、经验认知、生活感悟、人生幸福融入到诗歌创作中,使诗歌成为传递诗人情感理想的精神寄托。诗集《变奏》无疑成为诗人阿毛个人记忆、文化经验和现实困境的表达体,呈现出社会嬗变过程中个体阵痛的心灵变奏。  相似文献   

9.
缘情解诗     
古典诗歌是古代诗人心灵世界的凝聚物,是诗人情感外化的产物。陆机《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是说诗缘情而发,精妙无比。读懂诗歌的关键,便是读懂诗人的情感,而诗人情感的复杂性决定了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含蓄性、曲折性、模糊性,了解诗歌情感的这些特点,对于我们读懂诗歌极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晚唐诗人杜牧曾以诗人所独有的艺术敏感力,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指出李贺诗歌意象的丰富性及其奇崛冷艳的特征。意象美是李贺诗歌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诗歌意象,乃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有机融合的产物,它渗透着诗人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因此,透过意象这一审美层次,我们可以了解李贺心灵深处的情感活动,进而把握其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 “一个有个性的诗人总有他独特的感觉和想象习惯,从而在意象使用上也会有自己的侧重面”。下面我们试从李贺诗歌意象的选择、组合与创造三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1.
朱英诞40年代创作的《山居》意境深远,诗歌整体上营造了一种诗意的孤寂之境,青色的运用不仅烘托了的诗歌的意境,也暗合了诗人的心境,化合入了诗歌的生命之中,让人诗意地感受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情感下的另外一种情愫——对于理想的坚守,这也就促使诗歌在情感上产生了一种张力。  相似文献   

12.
缘情解诗     
古典诗歌是古代诗人心灵世界的凝聚物,是诗人情感的外化。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即言诗缘情而发,文辞绮丽优美。读懂诗歌的关键,就是要读懂诗人的情感。而诗人情感的复杂性决定了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含蓄性、曲折性、模糊性等特点,了解诗歌隋感的这些特点,对于读懂诗歌极有帮助。笔者拟以一些高考诗歌为例进行解说。  相似文献   

13.
正充满感染力的美读有着与众不同的魅力,在美读时,阅读者往往可以和诗人一起翱翔在诗歌的广袤天地中。诗歌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通过不断的默读,美读,朗读,学生可以体会诗人的情感,去见诗人见过的世界,明白诗人所表达的思想,通过美读,学生可以升华自己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还可以加深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一、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歌部分占有一定的数量,有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古代诗歌中生僻字繁多,学生在初次接触时读不懂,难以理解,就会产生疑问。教师要让学生对诗歌  相似文献   

14.
意象作为一切抒情性文学作品(主要是诗歌)的最基本的生命单元,有机地融合了客观的物象与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和意趣。因此,研究诗歌,特别是研究以营构意象为主要旨趣的中国古典诗歌,通过意象的品类,由物及意,以意逆志,洞观诗人的心灵,研究诗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理想,不仅是一条方便之路,而且也是一种必然和必要的抉择。本文拟结合意象的根本质性,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若干常见的意象品类的剖析,作一番个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3.通过比较,把握"登临诗"的特点。【教学重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难点】通过比较,把握"登临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诗歌的形式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把诗歌归结为绝对的机械组合,它具有多层次的情感形态。诗歌的情感是由多种情绪诸如爱情、政治、宗教、理想等引起的,这些情感也会交叉错位地作用于人的心境,让人在诗歌中同时读出好几种心理状态。诗意的情感是有规范的,它必须真挚,并能曲折地避免丑感而引起美感,让诗人和读者的心灵都得到释放,诗歌的多层次情感形态揭示了人类思想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对其进行研究,能够更好地挖掘人类内心世界的奥秘。  相似文献   

17.
<正>诗歌意象是诗歌所表达出的一种主要思想和主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主动思考,深入到诗歌内部去探究本质,把握诗歌的意象。通过对于诗歌意象的探究有利于学生抓住诗歌的形象特征进行筛选和提炼,理清体现诗人的情感、品质的词句,更好地融入到诗歌中,抓住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人的处境,进而理解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学生要善于透过诗歌的语言来把握诗歌的意境,借助诗歌中的意象来探究诗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载体,是诗之灵魂。自然意象是狄金森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狄金森不同主题诗歌中的自然意象,读者可以更真切深入地理解诗人对于自然、爱情、宗教(死亡)等人生哲理的独特认知和情感。  相似文献   

19.
从一个侧面很难洞悉诗歌创作的个中趣味,诗歌作为抒情的理想发生地,抒情维度不能忽略。同时,诗人写作的心灵默契,使情感抒发成为文本的"事件",诗歌获得了叙事维度。此外,语言等的形式因素是诗歌的核心,诗歌也因此获得了修辞的维度。我们希望通过文本中提供的标志,从叙事、修辞、抒情三个维度抵达当代诗歌的创作现场。  相似文献   

20.
弗罗斯特的《白桦树》是一首田园诗,在描写静谧的田园风光时,也展现了诗人内心对于理想与现实的纠结。通过解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对诗歌中存在的矛盾和二元对立进行解构分析,以新的理解,来解读诗人的情感态度,发现诗人对现实的态度是模糊的,他既知道要回归,却也想逃避现实,表达了他对人生的困惑和迷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