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吕天成《曲品》之“境”,由于受传统诗学“意境”理论的影响,仍体现为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但运用于戏曲领域,充分考虑到戏曲的叙事性质,因此,吕氏之“境”,其涵义又包含了一些新的因素。但不能因此就说吕氏之“境”就是一种成熟的戏曲“境界”理论,这从版本学的角度也可以得以充分的说明。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采用文化分析方法,在前人充分考证的基础上,分析了<红楼梦>"梦"的观念内涵.作者自称"大旨谈情",并不表明作者试图对情理关系进行观念性的历史性反拨."情"是古典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在中国古典哲学和伦理学体系里,它是与"理"相对的概念.<红楼梦>所言之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国之情,另一是儿女之情,作家的创作本旨在于"说梦",因此所谓家国之梦、儿女情梦具体而言是一场"情梦".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相似文献   

4.
明清两代是戏曲理论迅速发展的时期.李渔戏曲论著提出的关于传奇应该怎样结尾的观点--"团圆之趣",是总结了中国古典戏剧的特点而提出的戏曲美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妹"之"静女",有的学者训作"美女".本文认为,"静"通"靖","靖"含"善"、"淑"义,因此,"静女"即"善女"、"淑女",而非"美女".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非生态现象,具体表现为情境与儿童生活实践的疏离,情境与数学学科本质的疏离.走向"生态化"的情境数学教学,可以创设"活境",暴露儿童经验;可以创设"动境",引领儿童活动;可以创设"思境",启发儿童思考;可以创设"识境",提升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7.
"悖论"概念的几个层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悖论"是一个多义词,表达着多个概念。在日常语言中,"悖论"常常在修辞与逻辑不同层面被使用,在逻辑层面还存在狭义逻辑悖论和广义逻辑悖论之差异;逻辑悖论是一种"理论事实"或"理论状态",但实践领域中的"悖行"或"悖境"也曾使用"悖论"的称谓。悖论有严格和泛化之区别。  相似文献   

8.
钟嵘<诗品·序>"永嘉时,贵黄老"之"黄老",学术界一般将其等同于道家学说.汪春泓先生另立新说,以为其所指乃无为而治的为政方略.实际上,从<诗品>自身,可知"永嘉"的时代断限存在明显的失误,难以作为立论的根据.而魏晋以降各家所用"黄老",亦多属道家或道教.因此,似无必要推翻学界的通行观点.  相似文献   

9.
从"与时俱化"到"与时俱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时俱化"的出处是<庄子·山木>.与时俱化的"化"不是一般的"变化",而是"教化"和"提升思想"的内涵;与时俱化又是一种历史观;与时俱化的实质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与时俱进"增加了方向感,强化了进步的性质."与时俱进"与"与时俱化"具有同源之妙道,衍生之血亲.  相似文献   

10.
<论语·学而篇>"学而时习之章",历代注家阐释疏解,字斟句酌,以意逆志,亦各有会心,有裨于世道匪浅.然细绎文本,且联系<论语>全书,尤其是就孔门为学与交友之关系而论,则历代旧注旧疏皆不免隔靴搔痒.考<管子·弟子职>云"朝益暮习,小心翼翼."又云"先生既息,各就其友,相切相磋."则"习"者,"各就其友,相切相磋",是"学而时习"为"时时(或按时)各就其友讲论切磋"之谓也.而孔门为学以养成君子为职志,以友朋讲论切磋为砥励君子人格之不二法门,且于讲论切磋之际,不以人不知解而怨愤,是即为"君子"矣.其事良难,故孔子尤重之,是<论语>编纂者取置于首篇首章也.而证之以朱、陆鹅湖之会,朱子亦不免"大不怿",足与"学而"章义相发.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打破传统的思想和写法,其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鲁迅都给以高度评价。然而。人们并未能完全理解鲁迅在红学领域提出的美学思想的真谛。鲁迅在阅审《红楼梦》最早的话剧本《绛洞花主》后,撰有著名的《小引》,提出“《红楼梦》的神情”这一命题,亦未引起红学界的重视。《红楼梦》的神情,包括《红楼梦》情节结构主线、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这些都是研究《红楼梦》原著的主要课题,却历来存在纠缠不清的问题。鲁迅作《小引》的《绛洞花主》剧本,是我们探索《红楼梦》神情的珍贵史料;通过鲁迅指明的“神情依然具在”这座桥梁,比较研究、对照探索,势必得以揭示出鲁迅体味到的《红楼梦》的“奥秘”。  相似文献   

12.
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我国第一篇研究鲁迅思想和杂文的重要论文。他在《序言》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比较全面、系统而深入地论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战斗历程和革命传统,以及鲁迅杂文产生的原因、艺术特征和战斗意义。虽然在论述中还存在某些缺陷,但他对鲁迅研究的开拓性的历史功绩不可抹煞。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文学批评领域大放异彩,意境说更是影响深远.然意境之说由来已久,前人早有论及.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联系古代文艺理论,我们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散曲不仅是古代从乐府到词这一音乐文学传播的继承和发展,作为戏剧的杂剧艺术,由于其曲牌联套的形式,也和音乐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元人的观念中,对曲的重视更多于对关目故事,戏剧冲突的注意,可以说,元杂剧是成熟的戏剧,但元人普遍的观念中,杂剧创作还在辞章之列,元曲艺术是以曲为本位的。  相似文献   

15.
纵观元代杂剧的伟大艺术成就,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存在着一个以“意境”审美为核心的理论系统,而元代特定的历史时代,又给以忧患深重的传统知识分子重大的灾难,这与从远古就产生的难以泯灭悲剧情结在这一时代发生碰撞,呼应和共鸣。所以元杂剧的审美趋向呈现出了对“意境”中“苦境”艺术美的追求,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梁廷枏的《藤花亭曲话》是清朝中后期一部涉及戏曲语言风格的重要曲论著作。在《曲话》中,他旗帜鲜明地标举了戏曲语言创作应追求典雅性的审美主张。在品评各家戏曲作品的过程中,梁氏提出了实现语言典雅性的可行之径:忌通俗和忌浮词,谓之二"忌";宜蕴藉美和宜意境化,谓之二"宜"。  相似文献   

17.
刻画显示民族精神的鲜活人物——读秦腔《白鹿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腔《白鹿原》以白嘉轩与鹿子霖的矛盾为主要戏剧冲突,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直观而细腻地刻画了白、鹿等人的复杂性格。较之小说,剧中的白嘉轩显得情绪更激动,人情味更浓。但剧本将白、鹿这间的精神格 斗简单地归之于争夺风水宝地,是一种失误,与最后鹿子霖疯说小娥之死一样,浅释了原著深刻而复杂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8.
“汤、沈之争”在中国戏曲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产生是受戏曲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当时戏曲现实创作和理论状况以及论争主体条件等诸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整个问题的产生及解决工作和元代戏曲理论、创作实践的联系是人类社会螺旋式上升发展过程的一个反映。中西曲论发展进程中的情与法矛盾的横向比较存在着一致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一般以为,鲁迅《起死》的文体袭自巴罗哈的《少年别》。实际上,它深受来自前叙事——明清庄子“叹骷髅”戏的影响。因为《少年别》可视为拟戏剧的“对话体”,它是现实主义理论的产物;而《起死》却多有超越,是一部荒诞有趣的游戏“闹剧”。作品对“叹骷髅”戏的重构过程,也是鲁迅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创造,《起死》也得以成为一部融合了写实性、游戏性与荒诞性于一体的现代戏剧体寓言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