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解构主义翻译观中的"意图迷误"为核心,以解构主义与"意图迷误"概念的阐述为切入点,分析了解构主义翻译观中"意图迷误"的积极价值与过度迷误产生的消极影响,旨在使译者对"意图迷误"有更进一步的理解。解构主义"意图迷误"颠覆了结构主义翻译观,使翻译活动从独白走向对话,从单一走向多元,同时也要求译者把握好"意图迷误"的度,避免把潜意识当成显意识,把非理性当成理性。  相似文献   

2.
解构主义认为文本本身的意义是由译文决定的,其对语言、意义本质的论述拓宽了翻译研究的思路。在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翻译研究从根本上确立了译者地位的重要性,使译者摆脱了传统"等值"标准的束缚。译者不再是原文的附庸,译者需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翻译实践活动才能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传统的译学研究遮蔽了译者的主体性,使译者地位长期边缘化.在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译者的中心地位逐渐得到肯定,翻译被看作是主体之间的对话,但是解构主义夸大了个体主体之间的差异,忽视了社会主体共性的一面.以具体作品为例,文章分析了文学作品复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对译者主体性内涵的分析表明,放纵的译者主体性将会导致译者无法传递正确信息,从而翻译不出有质量的作品,无法满足读者的需要。对解构主义的误解、译者翻译能力的欠缺和监管的缺乏都是导致译者主体性走向放纵的原因。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的优点,并避免译者主体性走向放纵。  相似文献   

5.
从译者对原广告的解读、阐释和重写三个方面,研究了解构主义互文性翻译思想在后现代广告翻译中的具体运用,指出了以上三个方面在后现代广告翻译中是环环相扣的互文性行为。  相似文献   

6.
罗兰.巴尔特的《作者死了》宣告了原文及作者权威性的终结。在后现代这一背景下,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深受沃尔特.本雅明的著作《译者的任务》一文中关于翻译论述的启发,对原文与译文的关系作出了新的思考。他打破了二者长期以来二元对立的等级结构,指出译文是原文的"来世",二者是互相补充,互相依赖的"共生"关系。这一见解为翻译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是翻译研究中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7.
劳伦斯·韦努蒂引领解构主义思潮,将翻译学焦点转向异化归化之争,转向翻译中的政治文化因素和意识形态背景,转向素来默默无闻的译者群体,转向全球经济一体化下主流与非主流的文化纷争,给当今的中国译界带来了巨大启示。解析近十年国内学者对韦氏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分别从理论的贡献、争议、缺陷、比照等方面进行梳理,将对探讨韦氏理论的中国...  相似文献   

8.
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它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而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维的结果。语言和思维紧密相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英汉思维差异决定了英汉两种语言对同一主题的表达方式也各异。通过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站在更高的哲学角度上探讨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可以使译者重视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从而译出准确性更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9.
传统译论过于强调原文作者的绝对权威,致使翻译研究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的探讨,译者是原作的仆人,是奴隶;解构主义译论中,译者在译入语中传播文学价值、释放语言剩余,享有高度的自由,由被动的跟随者推向了文化交流积极推动者,原著"来世"主宰者;译介学中译者是创造性叛逆者的提法,充分体现了位于仆人和主宰两极之间的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60年代末,解构主义作为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于法国。其代表人物德里达将这一思想引入翻译领域,他强调译者的中心地位,拒绝传统的翻译忠实观,为当代翻译研究开拓了新视野,使人们重新对翻译理论进行反思。我们应在肯定其进步性的同时认识到其局限性,力求在今后的翻译研究中做到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1.
语言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水平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译者的语言运用能力,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文化素养和悟性。本文从悟性在语言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入手,探讨了翻译中悟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及运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译者主体性涵义的阐述,结合实例以及参照文献对译者主体性的意义进行简要研究,明确了译者本身在整个翻译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阐释发挥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必要性,虽然其受制于诸多因素,源语与译语的文化内涵差异、作者与译者语言思维方式不同等因素,但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在本质上提高翻译的质量,尽量缩小译入语与译出语在文化心理和民族情感上的距离,更好的展现原作的风采与情感。  相似文献   

13.
翻译活动的主体是译者,翻译教学的中心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译者的认知活动与翻译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为探讨翻译本质和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建立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教学模式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改进当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译者是连接原文和译文的纽带,在翻译中占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文化转向后,译者的主体性问题受到翻译界的关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并在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忠实的原则及意义的差异等方面有着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图式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阐释图式理论这一认知科学的热门话题,探讨了它对翻译研究的一些启示:译者的思维是概念思维;建构翻译模式图:建立丰富的图式网络。  相似文献   

16.
商标是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商标翻译与文化差异密不可分。从跨文化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几种国际商标翻译的实例详细阐述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指出在进行商标翻译时译者应考虑跨文化的思维差异、审美差异及联想差异。  相似文献   

17.
翻译过程是译者的思维行动过程,通过对翻译过程的研究及理论的回顾,从而在理论上深化对翻译活动本质的认识,使翻译理论研究向纵深推进,以理论指导实践,促进翻译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英语新闻翻译不仅涉及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形式转化,还涉及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两种文化信息转换,在英语新闻翻译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中西方语言习惯、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问题。因此,在英语新闻翻译中,译者应树立跨文化翻译意识,并从英语新闻语言表达及中西方文化差异出发,选择合适的英语新闻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浅谈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英汉民族思维的差异,通过对思维与逻辑以及思维与文化的关系的分析,论述了思维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思维定势,将翻译视作以女性主义名义进行的"改写",强调译者主体性发挥,要求译者主动干涉原文,消除性别歧视,对原作进行再创造。近年来关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比分析翻译中普遍存在的性别化现象,鲜有运用于实践中,笔者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通过对原作理解,进行翻译实践,力图"重现"原作者内心深处被湮没的声音,表达共同的女性情感,突出其女性地位,彰显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