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当下武术本质问题的长期论争,通过运用词源学、逻辑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对现行本质研究的主要症结进行分析,在拒斥形而上学的本质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如何用实践论的哲学范式消解论争,并在此范式下提出武术本质的3个基本命题.认为:武术的本质是以人的需要为存在的存在、中国传统道德的实践存在及塑造“人”和“自我超越”的存在.只有以人的需要为存在的存在为先决存在,武术才可以以传统文化的实践性存在为存在,只有武术以实践的存在而存在,才可以以塑造人和自我超越的存在为存在.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中华武术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但在概念上却含糊不清。功夫(kungfu)一词因当年李小龙的几部功夫电影应运而生,在国外引发功夫热潮。而中国人与功夫,功夫与李小龙在西方国家几乎成为一个概念,在西方国家中人们只知道"功夫",很少有人能清楚的意识到"功夫"与"武术"的关系。他们喜欢或者练习的这个项目究竟是什么?怎样定义?当今武术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又如何?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并没有拒斥形而上学。康德提出了形而上学可能性的问题并将未来形而上学建基于先验统觉,“人是什么”的难题升起。海德格尔接过康德的难题,把先验想象力这一“裂隙”作为突破口,以一种非现成的存在之思开显出人与世界的不一不异的存在论差异状态,使源始的世界整体成其为整体,从而真正为形而上学奠立根基。  相似文献   

4.
史料证明崆峒武术起源于一个区域,地理气候环境表明只有泾河和渭河流域才具有崆峒武术滋长的土壤,考古史实从一个侧面为崆峒武术的起源地提供佐证,神话传说又从远古文明角度印证了崆峒武术的起源地,而崆峒武术显著的特点则是起源地生产、生活和战争遗迹的保留,这就证明了崆峒武术的起源地就在泾河和渭河流域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古今对于武术概念的认识不同,在古代武术一般指军事,近、现代,随着体育在中国的发展,武术逐渐进入体育的范畴,其临近的属概念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对武术概念体育说探索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这些理应引起武术研究者的重视.实际上,武术体育说仅是武术的一个狭义概念,对武术体育说的批判也仅是对这个狭义概念的评判.广义的武术概念是什么?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对青少年传承武术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青少年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现状却不容乐观。站在非物质文化的高度以武术为例,借鉴国内外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经验,探讨武术文化作为民族瑰宝在青少年中传承的途径,诚希望能为我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摘要:当前,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概念与关系问题已成为武术理论研究的焦点。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界定了竞技武术、传统武术、中国武术的概念,探讨了当代武术发展中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矛盾冲突与规避路径,以及二者的当代价值定位。研究认为,涵盖现代武术和传统武术两大内涵于一体的中国武术概念界定法存在缺陷,而“广义”与“狭义”的分别界定法较为妥当;竞技武术套路源自“舞”的表演属性而非“舞”的练功属性,竞技武术散打、竞技太极推手、功法运动源自传统武术中的练功方法,如此认识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关系,是规避二者存在矛盾和发展冲突的有效路径;竞技武术三个运动项目虽然源自于传统武术的打、练、演三项主体内容,但却算不上是对传统武术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和发展。竞技武术应该坚定不移地走好体育化道路,发挥体育竞技的价值,传统武术则应该坚持“打练结合”的武技、武道修炼方式,发挥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近现代以来,武术的被分解,使武术越来越"貌合神离",使武术离"武德"越来越远。基于北京首届世界武博会思考武术的发展。同为搏击类竞技项目,武术却以套路和散打分项进行比赛。武术如何"以武会友,以搏励志"和"以武求道"?武术既要"文化化",还要"简单化",方为正途。掘深武术传承之路,拳种方式传习武术,太极拳种示范效应,良好模式带动发展;拓宽武术推广之径,推动太极推手入奥,技术和规则"标准化",修身养性追求武道。"文化化"掘深武术传承之路带动"简单化"拓宽武术推广之径,"简单化"拓宽武术推广之径促进"文化化"掘深武术传承之路,这是武术发展的辩证之道。  相似文献   

9.
摘要:拳种是武术的基因和核心,对拳种的认知并透视拳种所具有的价值和诉求与依存的关系,是当下我们重新认知武术、发展武术的基础和前提。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整体与个体”的角度透视武术与拳种的关系,研究认为:拳种以个体的身份存在于武术发展的空间之中;武术与拳种存在着共性与个性、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拳种是整体的武术发展的核心部分,其未来的走向应遵循共存与平衡、创新与发展的双向原则。只有正确认识拳种和武术存在的轨迹,透视其表达及未来发展的内容和方向,并寻求拳种与武术合理关系的建立,真正实现拳种的存在与价值,才是个体的拳种与整体的武术繁荣发展的共同诉求。拳种的未来要以“非遗保护”为前提,坚持共存与平衡的双向原则;以“非遗保护”为基础,坚持创新与发展的时代路线。不仅有利于拳种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对拳种个体身份的重视与认同。  相似文献   

10.
“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是一个错误命题。只有既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又承认世界的可知性的人,才是真正的可知论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