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衣善新 《钓鱼》2007,(6S):24-25
一、调、钓目数不同,钓组的灵敏度就不同吗? 悬坠钓法调漂理论里的有一条重要内容:“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钓的目数越多越迟钝。”在水库钓鱼的实践中,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如何理解?  相似文献   

2.
《钓鱼》2007,(11)
一、调、钓目数不同,钓组的灵敏度就不同吗?悬坠钓法调漂理论里的有一条重要内容:“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钓的目数越多越迟钝。”在水库钓鱼的实践中,这  相似文献   

3.
解读调漂     
干任何事都要讲目标,讲条件。目标是行动的方向,条件是行动的依据。调漂的目标和条件是什么,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现在看来,以灵敏与迟钝为目标,使问题复杂化;以漂尾中点为目标(如7目漂尾调3.5目或4目),又使问题简单化。那么,调漂的目标何在?“调”是为了“钓”,调漂的目标全在钓。钓分钓浮和钓底,  相似文献   

4.
张铨 《钓鱼》2003,(20)
读《灵敏及迟钝区域的划分》(见《钓鱼》2003年9期)后,对“双迟钝”及“双灵敏”有一些疑惑,提出来与该文作者商讨。文中说“没有正确的调漂方法及不知道鱼饵在池底的状态去凭空讨论什么叫‘迟钝’,什么叫‘灵敏’都是徒劳无益的。”说得非常中肯。认识人所共知的“钓灵”与“钓钝”正是需要知道鱼饵在池底的状态(简称饵态吧);认识“上迟钝”“下迟钝”“双迟钝”“双灵敏”也应该抓住饵态的特征。文中说“我们知道‘上迟钝’的形成是鱼钩、鱼饵的重量大部分或全部由鱼漂的浮力向上牵引形成的,而“下迟钝的形成是鱼钩、鱼饵的重量由于鱼漂调…  相似文献   

5.
钓组由线、漂、坠、钩四要素(或元件)组成。双钧挂饵的钓组,即由线、漂、坠、钩、饵五要素组成,简称之为系统。调漂的关键是掌握系统的钓灵极限和钓钝极限。灵敏的标准是什么?笔者认为,它只能是钓灵极限。有了它,才能鉴别迟钝、区分迟钝的程度。一、钓灵极限在半水调试中,当系统的总重力等于水体的总浮力时,系统处于静平衡状态,这时力的外效应互相抵消,系统对鱼讯的反应最为灵敏。若将系统的这种状态调在漂尾上,则漂显示的目数就是调试条件下系统的钓灵极限。这个极限是谁一存在的。由于饵重具有不确定性,随着饵重的变化,系统…  相似文献   

6.
随着竞技钓鱼活动的普及和提高,浮约已成为约手们普遍采用的钓法。悬坠底约法的规律是“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约的目数越少越灵敏”。浮钓时钓组的灵敏与迟钝的规律是什么呢?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是在钓的目数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的,研究对象是悬坠底钓法。而且是同一钓...  相似文献   

7.
《钓鱼》2007,(19)
五、动态条件下浮漂灵敏度的分析在静态条件下,量化分析的结果表明浮漂的灵敏度取决于浮漂本身,调几钓几并不改变浮漂的灵敏度,只是在各自的灵—钝点范围内表现出灵敏或迟钝。然而在实际垂钓中,存在着调4钓2比调5钓3灵敏(中鱼率高),调3钓2比  相似文献   

8.
管察 《钓鱼》2009,(11):14-15
受天气、温度、风向、水流和环境的影响,一日之内鱼口会出现几种变化,另外受钓饵刺激,抛钩和扬竿干扰,鱼口也是变的,据此“台钓”总结了4句调标法则,即“调灵敏,钓迟钝”;“调迟钝,钓灵敏”;“调灵敏,钓灵敏”和“调迟钝,钓迟钝”遗憾的是这4句口诀太拗口,有点像绕口令,没有两到三年的摸索是理解不了的在浮标从材质、造型、结构已具化到钓什么鱼用什么标的时候,  相似文献   

9.
随着台钓的发展,人们体会到属于同种状态下的灵敏度的差异,在实际垂钓中的一般情况下意义不大,常不予计较,只把灵敏度按三种状态——双饵悬浮、一饵触底一饵悬浮(单立法)、双饵触底(共立法)分为最灵敏、较迟钝、最迟钝三个等级,这叫“钓状态”。钓状态似乎已成为通常的选择。如何通过调漂确定状态,对有经验的钓手来说可能不是问题,但对一般钓友来说就不尽然了。本文的目的就是想使还不具备熟练调漂技能的钓友们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调漂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全国各地竞技钓场逐渐增多。由于其中放养的鲫鱼都被反复钓过,因而越来越多地出现鱼变“滑”的情况,反映到浮漂上便是漂的动作很好但抬竿无鱼。这种现象相信许多钓手都碰到过。钓这种滑鱼,竞技高手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对策:比如增加饵料的粘度,调漂时钓得钝一些,抬竿时机拖后等等。此外还有一个更突出的变化,就是对浮漂的追求,由原来一味的灵敏转变为灵敏度与稳定性兼顾。那么到底什么是浮漂的灵敏度与稳定性呢?两者都由哪些因素决定呢?作为一个竞技钓手,这些问题是要尽量搞清楚的,这对于选择浮漂的使用场合有很大帮助。一…  相似文献   

11.
调漂,是学习台钓中看似简单实则很有学问的环节。可以说,一支漂子调整得灵敏与否,直接影响着上鱼的速度。 一支漂子,到底怎样调整才算是灵敏和精确呢?它在调整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又该怎样去克服这些影响呢?我们还是听听高手们是怎么说的吧。 “大家都知道‘调四目钓二目’是台钓中最常用的调漂方法。但事实上,由于水质,鱼饵、渔线及浮漂本身质地等多种因素都对钓组的灵敏度有所影响,因此上,一味机械地运用‘调四目钓二目’,是不容易使浮漂正确且灵敏地反映吃鱼吃饵动态的,这势必将影响上鱼的速度。“广州的著名钓手吕宏一开口就把问题引向了  相似文献   

12.
张铨 《钓鱼》2006,(6):49-49
在野钓中,星漂钓组仍长盛不衰。绝大多数钓友十分喜爱星漂钓组,这不仅有历史的原因,而且有现实的道理。星漂(又名七星漂、散子漂、蜈蚣漂、卧漂)钓组有很多的优点。制作方便,成本低廉,调漂简便,对远近深浅、水草浮萍、静水流水等复杂环境适应能力强。星漂钓组可以调得迟钝,降低鱼的吞饵障碍,适应钓野生鱼尤其大鱼的需要,也可以调得很灵敏,适应钓猾口鱼、轻口鱼的需要。有的朋友对星漂钓组不甚了解,一说到星漂钓组就联想到重坠粗线大钩,就认为粗笨、迟钝,那是肤浅的一种认识。星漂钓组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根据季节的不同,鱼情的差异,水流的缓…  相似文献   

13.
衣善新 《垂钓》2005,5(8):6-8
悬坠钓法对钓组的灵敏度有这样的结论: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钓的目数越多越迟钝,钓组可以实现“调灵钓钝、调钝钓灵、调灵钓灵、调钝钓钝”……这些基本理论让许多钓友困惑不解,钓鱼专家的解释更是高深莫测。我与一些钓友一样,也一直为这个理论所困惑。  相似文献   

14.
张铨  李学兵 《钓鱼》2011,(24):18-19
关于什么是钓组的灵敏与迟钝和怎样调钓灵敏与迟钝,已经有很多文章介绍,还有一些教学视频。最近我就看见某垂钓网上转载的一个不知道什么年代的视频《台钓揭秘》,其中有很多令人迷惑不解的错误观点。一些初学者对灵敏、迟钝问题不容易弄明白,又受到种种误导。为了帮助一些初学者走出迷茫,笔者谈谈个人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5.
衣善新钓友的《也谈台漂灵敏与迟钝》(见《中国钓鱼》1996年第一期)一文,对拙作《台漂灵敏与迟钝的受力分析》(见《中国钓鱼》1995年第十一期)中的论点提出质疑,细读过后不能苟同。 一、调钓几目,调钓灵或钝只能由钓者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不可墨守陈规,照搬硬套。  相似文献   

16.
“调的目数越多越灵敏,调的目数越少越迟钝”这一命题作为台钓的调漂原理已被广大钓友接受,很少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以此原理为前提推出的“调灵钓灵”、“调灵钓钝”、“调钝钓灵”、“调钝钓钝”四种组合方式(简称四组合)被一些人抬到“只有台钓高手才能掌握”的高度,给人以高深莫测之感。 《中国钓鱼》总第105期发表了王佩珩先生的《台钓调漂新说》,揭开了人们重新审视这一原理的序幕。《新说》直言不讳地指  相似文献   

17.
文风 《钓鱼》2007,(10S):20-22
五、动态条件下浮漂灵敏度的分析 在静态条件下,量化分析的结果表明浮漂的灵敏度取决于浮漂本身,调几钓几并不改变浮漂的灵敏度,只是在各自的灵一纯点范围内表现出灵敏或迟钝。[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蒋青 《钓鱼》2003,(19)
一次在七里冲钓白条,用的是“白雪公主”3号鱼漂,漂尾直径约0.4毫米,考虑到是钓小鱼,采用“调二钓一”的方法钓灵敏,可漂子象是在跳水中芭蕾,根本无法把握提竿时机,改用“调二钓四”后,仍无济无事。无奈之下,换上自制的空心漂尾的硬身鱼漂,结果大有改观。鱼漂的反应沉稳,下扌屯或上浮提竿均能中鱼。后来,我在有小鱼捣乱或鱼儿吃钩积极时,均用空心尾鱼漂,避免了手忙脚乱,效果很好。误入苛求灵敏的误区已有些年头了,各种资料连篇累牍地介绍经验,大多也是谈如何钓灵,好像灵敏度越高越好。我也不例外,不管在什么条件下,总是把漂儿调得特别灵敏,…  相似文献   

19.
空军训练营     
《垂钓》2022,(1)
提问:调标时,调目多是钝还是灵?回答:调钓调钓,调和钓是不分家的。单从调的角度讲,调得高,钓得也高,或钓得更高,则趋于迟钝;如果调得高,钓得越低,则越趋于灵敏。同理,调低钓高,趋于迟钝,调低钓更低,则接近灵敏。为什么只是接近灵敏呢?因为调得低,钓的时候无法实现钓负目数,调目和钓目差距不大,对灵敏度的影响也不大,所以仅仅是接近而已。综上所述,钓组是否灵敏,单看调目的多少是判断不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台钓”在钓鲫中,钓组的灵敏度倍受钓友的关注。选用钓组后的调试中,笔者对漂的本身进行了分析,发现先校出它本身的“灵敏点”后,再结合调目垂钓,其效果甚为理想。 校漂的“灵敏点”:将选用的孔雀翎漂,加上铅皮调至平水后,减下铅皮,使漂目全部露出水面。这时将减下的铅皮按同等重量分成与漂目数量相等的小块。先加上一小块时看漂在水中下降的只有一目,再加上一小块应该又下降一目,依次慢慢加上去就出现了同重量的一小块铅皮,使漂下降的不是一目,而是一目半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