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从时代思潮和社会发展状况、作家思想面貌和生活经历、作品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多视角地剖析了冯梦龙的“三言”中所反映出的儒家思想同市民意识的冲突与融合:考察了这种冲突与融合产生的原因;剖析了这种冲突与融合在“三言”内容上的具体反映;分析了这种冲突与融合对“三言”艺术形式的制约。文章认为,如何客观、准确地描述和评价这种冲突和融合以及二者给“三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这对全面揭示“三言”的本来面目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时代思潮和社会发展状况,作家思想面貌和生活经历,作品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多视角地剖析了冯梦龙的“三言”中所反映出的儒家思想同市民意识的冲突与融合;考察了这种冲突与融合产生的原因;剖析了这种冲突与融合在“三言”内容上的具体反映;分析了这种冲突与融合对“三言”艺术形式的制约。文章认为,如何客观、准确地描述和评价这种冲突和融合以及二者给“三言”带来 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这对全面揭示“三言”的本来面目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韶刚 《中国德育》2006,1(12):8-10,83
中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这种时代特点使中国社会面临激烈的道德冲突。如何正确看待和解释这些冲突,能否在“三多”时代寻找到“多”中之“一”、“变”中之“不变”的民族道德价值,如何理性地探讨和认识主流道德价值建构的科学规律,是道德心理学研究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4.
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是否拥有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关乎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义”与“利”的观念冲突、他律与自律的人格冲突。因此,更新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对大学生实施冲突观的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判断力是消除这种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丁西林的话剧对观众的吸引力源于其对话剧“戏剧性”的高度强调和对冲突处理的理性把握。这种把握表现为对冲突发展初的“急迫性”驾驭和对冲突发展过程中“温和化”的处理。本文试图再现丁西林话剧中营造冲突的创造技巧.并挖掘其话剧中“理性”与“冲突”相互融合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德育冲突及其德育价值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冲突及其价值一致与冲突是事物之间相互关系最基本的两种存在状态,“一致”代表着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冲突”则代表着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抵触、相互排斥、相互对抗的。然而“冲突”并不总是代表关系的病态或带来破坏性的效果,当代社会学理论赋予了“冲突”以全新的意义,全面而客观地阐述与肯定了冲突在社会或组织变迁中的正向功能。在冲突理论看来,冲突必然给社会带来紊乱和祸害的观念是由于人们没有对各种冲突进行必要区分的结果,因而导致了对冲突“先入为主”的偏见。“冲突理论家”刘易斯·A·科塞…  相似文献   

7.
社会内部主体之间的价值冲突并非都是非善即恶的,还存在着因“善的多样性”而导致的行为冲突。通过对玉林“狗肉节”事件及政府治理行为的分析,表明这种善与善之间的价值冲突,使得政府在价值判断上无所适从,在行为选择上左右为难,在治理方式上陷入管制的泥潭。政府应树立价值冲突常态化的理念,承担起道德平等维护者的职责,以民主协商作为行为机制,以合作共治作为行为方式,将价值上的对抗冲突主体转变为理解合作的治理主体,建构互动合作的共治机制,从而实现善的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8.
余秋雨在《“文明冲突”的误区》中,否认文明冲突和阶级斗争,这种观点违背唯物史观和辩证思维,脱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有害无益的。  相似文献   

9.
“矛盾学说”与“冲突理论”相关问题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的两类矛盾学说与西方社会冲突理论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哲学和社会学),具有不同的认知形式,但两种理论都是对同一社会现象──社会矛盾或社会冲突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探讨社会发展的动因,以促进社会有序发展。本文试图从几个可比因素出发,着重对两种理论学说的理论背景与文化背景、“矛盾”与“冲突”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两相对应的“冲突单位”和“矛盾的对立面”作一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以《白虎通义》为个案,以汉家“独尊儒术”为背景,剖析了周秦以来的社会变动与政治思想“百川归海”的必然性,指出《白虎通义》作为汉章帝“缵兴”汉礼的一部礼典,目的是建立一个“永为后世法”的理想社会,但在专制制度下它根本无法避免“王道”理想与“君本”现实严重冲突,也无法改变汉家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由于这种冲突源自历代专制王朝均无法解决的制度性矛盾,因此,通过对该个案的分析,我们也许能看到中国传统社会兴衰循环、停滞不前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把一个低水平的小康社会建设成为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一目标本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目标。既要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又要看到其艰巨性,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相似文献   

12.
长篇小说《女勇士》反映了几个华人女性向传统的中国男权社会所提出的挑战,表现了她们被压抑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女勇士”的形象寄托了“母亲”和“我”两代华裔女性的理想。但“女勇士”的形象在许多方面还是体现了男权社会的价值观,这既是小说中的矛盾与困惑,也反映了女权主义运动自身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3.
傩仪是中国传统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论语·乡党》中记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从孔子这一举止中不难看出他对“乡人傩”的重视。“阼阶”是宗庙之阶,孔子“立于阼阶”是为了接近祖先,使其不被狂呼奔走的驱傩队伍所惊扰。这一举止与孔子“重祭祀远鬼神”思想相吻合,其背后隐藏的是孔子借驱傩活动缓解民众紧张情绪的张弛结合的治国之道。  相似文献   

14.
“物极则反”是中国辩证思维的重要命题 ,战国时期的《易传》就阐发了这一思想。但它作为一个命题 ,是由汉代京房提出来的。至北宋欧阳修发展为“物极而必反”说 ,丰富了历史领域的辩证法思想。程颐继承此说 ,视其为事物变化的必然规律 ,所谓“极而必反 ,理之常也”。王夫之依据其神化学说 ,重新检讨这一命题 ,认为物极必反并非普遍规律 ,而只是事物变化的一种形式 ,不能将它公式化。这标志着人类对事物变易法则的认识更加深化了。  相似文献   

15.
正确认识和理解“以德治国”思想的科学内涵,是实施“德治”与“法治”并举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的“德治”不同于封建时期的“德治”、“礼治”和“人治”,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准,让广大群众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倡导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德治”的宗旨所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法律与社会道德在本质上一致,“德治”与“法治”并行不悖,二者相辅相承,彼此促进。  相似文献   

16.
“通”“同”是字典辞书及文言文注释中常用的两个术语。在教材和工具书中,它们的使用分工往往不够统一。文章通过对两个术语使用情况的对比分析,尤其是以王力《古代汉语》为依据,整理出“通”“同”及其他相关术语的使用分工办法,试图为古汉语教学及工具书的使用和编纂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和实生物”说,是西周末年史伯提出治国用人的原则,但具有精博的哲理与高深的智慧,回答了万物从何而来的形而上的问题。“和”何以能生万物?答案就是他说的“以他平他谓之和”。其精深内涵:首先要具备有彼此相异的他;其次不同的他之间在互动中又能达到平、平衡,即和、和谐;于是就能产生新事物。新事物决不是假、恶、丑的,一定是真、善、美的。这是我国悠久的文化史上对“和”所下的第一个经典性的定义。笔者简称之为“和生学”。它具有普世价值,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8.
-A-B格式初探     
“-A-B”结构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广泛,“一”的语义的分析,来更好地认识“-A-B”结构。探究,综合诠释“-A-B”结构的意义和使用方法。它形式简单,结构整齐,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并通过对“-A-B”在结构方式,语义特点等方面的探究,综合诠释“-A-B”结构的意义和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19.
Two distinctive paradigms have been used in researching higher education phenomena in China’s process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first might be described as “critical realist,” and the second as “interpretivist.” The book Portraits of 21st Century Chinese Universities: In the Mov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has inclined toward the second paradigm and a central concept is that of “civil society.” However, the authors of this article argue that the concept of “commercial civil society” may better expla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Different from civil society that is based on voluntary action and contributions, commercial civil society is characterized by profit making behavior.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profit making features of Chinese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and thus aims to supplement the interpretivist analysis presented in the book. The authors believe that the concept of “commercial civil society” not only reflects certain features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n which Chinese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operates, but may also be helpful for analyzing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phenomena in other countries.  相似文献   

20.
提高思辨能力是当前我国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有效研究和创新的根本。在分析了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思辨缺席"现状和成因的基础上,梳理了外语学界从思辨能力模型建构、思辨能力测量工具建构和检验、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改革、分门别类的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的积极应对举措。并立足于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模式"四位一体"构建的建议,旨在为提高我国高校外语人才思辨能力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