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学语文教学指导书(人教版)》指出,《项链》“这篇小说抓住细小题材反映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这个论断很有指导性。我们应该弄清楚这种深刻社会意义是什么。路瓦栽夫人生活道路上的转折是由于丢失了项链。她是一个小职员的妻子,年轻时总梦想奢华的生活,爱慕虚荣,丢了项链之后,为了偿还那笔可怕的债务,他熬过了十年穷人的艰难生活。如果作品的思想意义仅仅是对虚荣心的批判,那么这种批判就是安排一个丢项链的偶然事件,这种批判以偶然性为基础,是多么无力,作品也很难说有什么深刻的社会意义,无怪乎不少人把路瓦栽夫人自己的  相似文献   

2.
宋子江同志在《〈项链〉思想意义新解》(下简称《新解》,见《语文教学通讯》1989年11、12期合刊)一文中,认为《项链》的主题:“通过描写本来梦想奢华生活爱慕虚荣的路瓦栽夫人反而陷入困境的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悬殊,批判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严重社会影响,反映贫困者的痛苦。”对于这篇小说思想内容的“新解”,我们以为并不符合作品的实际,而且“新解”在揭示小说的主题时所运用的方法及使用的论据,均有值得商榷之处,特撰此文以就教于方家。小说是通过情节的精心安排、环境的准确描  相似文献   

3.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以其精巧的构思、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读来总是让人惊叹不已。令人困惑的是,对小说主题的解读,总让我们在教学双边探究活动中遭遇尴尬。这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揣摩莫泊桑写作《项链》的初始动机。然而,多才的莫泊桑早已离我们而去,直接相关的材料又没有留下,自然他的想法我们已无从得知。用逻辑语义学的语言来说,作品的“所指”与“能指”是有所不同的。如果说“所指”是莫泊桑的初衷,我们自是无从探究,然而,莫泊桑《项链》的“能指”我们还是可以依据作品本身及相关背景材料作理性的推断。一、微讽的笔调是显而易见的之所…  相似文献   

4.
《项链》的结尾向来为人所喝彩,但是,人们在赞美之余却很少去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莫泊桑为什么使用了这样一个结尾?这需要从人物形象入手来思考。《项链》的情节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过程。这种从故事情节入手的分析,对帮助读者理清小说的思路有很大的益处。但是,这种思路也有不完善之处,那就是容易使读者忽略人物形象。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射到人物身上,我们就会发现,玛蒂尔德的人生显然有两个阶段,形象也截然不同。一个是一位有闲无聊的家庭美少妇,一个是一位勇敢地承担起偿还巨额债务的劳动妇女。这两…  相似文献   

5.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项链》这一课。(展示课件:课文标题、作者,背景图片是一条金钻石项链。) 教师:我们都已经知道,《项链》的作者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作家,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项链》是他的代表作。上一次课,我们欣赏了这篇课文,在阅读时,我们都觉得它就像这挂钻石项链一样,不仅璀璨夺目,而且环环相扣。  相似文献   

6.
莫泊桑1884年发表在《高卢人时报》上的短篇小说珍品《项链》,历来被当作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在读解。这本无可厚非,但把作者曲尽心机塑造的女主人公玛蒂尔特·罗瓦赛尔这一光彩照人的文学典型概不例外地定位在小资产阶级妇女追慕虚荣、硬撑门面这种单一的价值向度上,就有些令人困惑不解了。难道她由“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到“惊悉丢失的是假项链”历经10年苦难演绎而出的悲剧,仅仅是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好逸恶劳、崇尚虚荣等恶习的一个注解吗?问题远非如此简单。如若我们转换视角,用时下蔚成风气的女权主义阅读策略来读解,势必会得出另外一种结论。 拿标题来说,莫泊桑选取“项链”为题就颇具匠心。一般而言,把项链看作女性饰物已是常识,然而  相似文献   

7.
一、《项链》乃喜剧而非悲剧《项链》自问世以来,深得中外读者的广泛喜爱,但《项链》也仅仅是篇小说,说到底,它不过是讲了个带有讽刺意味的故事:一个女人想风光风光,想表现表现那美丽的形体身段,出出风头,结果风头倒是出了,却乐极生悲,把使她显尽风头的“宝贝”项链给弄丢了。她为赔偿那串向好友借来的项链,付出了十年的辛劳和青春。最后抖出“包袱”:所借项链是假的。———而我们常没来由地把它拔高神秘化,硬要说它是“批判了什么什么”,“揭露了什么什么”。其实顶多是讲了一则显得有点“巧”的故事而已。《项链》巧就巧在“那项链原来是…  相似文献   

8.
“议项链”,是《项链》这篇小说的最后一个情节,也是这篇小说最为精彩的部分,它把小说的情节推到了一个更新的境界,成了世界小说名作中令人叹为观止的“豹尾”。从情节看,小说从“借项链”写起,经过“失项链”,写到“赔项链”,故事已经结束,主题已经体现,结构已属完整,为什么还要写“议项链”?按照小说创作的基本要求来看,的确,创作目标已经达到,但是,它的高明之处更在于:写了“议项链”这个情节,点破了钻石项链是假的,使情节发展出现了新天地,使作品更具有激动人心、发人深省的艺术魅力,结构更加奇特、完美、自然。这…  相似文献   

9.
○吕老师,看了你最近写的《语文课应重视文学素质的培养》(载《语文快餐》2000年第1—2期),很受启发。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中,确实有些老师把一些文学名著当成一般记叙文讲述,将一篇生动的富有魅力的作品肢解为简单的字词句章知识,听起来枯燥无味,我们是该认真研究如何把其中的真知妙谛传授给学生了。你提过应通过阅读课有意识地扩展课文中的文艺审美方面的理论知识,对此我颇有体会。我讲授莫泊桑的《项链》时,提问同学:“构成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的核心是什么?”“把假项链当成了真项链。”“设想一下,如果把真珠宝当成了假珠宝,那会…  相似文献   

10.
对《项链》的价值意义几十年来一直是一种单一的评价——“讽刺了小资产阶级妇女的虚荣心”,这种说法没有作品依据和作者思想依据,也没有现实意义,《项链》的价值意义是多重的:对人生的哲理思考;“项链”所蕴含的宿命含义;“欧·亨利式的结尾”。  相似文献   

11.
钱理群同志的《<项链>告诉读者什么》一文(载《语文学习》1994年第1期)对《项链》的思想内容提出了颇有新意的见解。然而,笔者却不敢苟同,现提出两点看法。钱文认为,《项链》通过对玛蒂尔德及其丈夫的性格和命运的描写,表达了这样一个题旨:一切都是“造物”的安排。换言之,就是认为《项链》表达了一个宿命论的主题。笔者认为,这种论断与作品的实际不符。事实上,作品通过匠心独运的构思和生动细致的描写,形象地告诉了读者:不是冥冥中的造物,而是人物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的命运。《项链》的构思布局十分独特。首先,在开篇之后,…  相似文献   

12.
刘震宏同志的《<项链>主题辨识》一文(见本刊1989年第7~8期,以下简称《辨识》),指出了过去在外国文学作品分析中所存在的某些问题,这对人多有所启发;但该文对《项链》主题所作的分析,却是大可商榷的。刘文认为,《项链》的主题莫泊桑在小说中已明确指出,即“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一段话能否视为莫泊桑对小说主题的归纳?下面作一点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严阳 《师道》2011,(5):32-32
对于我们的中学生来说,享有“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美誉的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是他们比较熟悉的外国作家之一。因为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他的若干篇作品,如《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米隆老爹》等。这些作品被我们誉之为莫泊桑的代表作,倍受肯定和赞誉。  相似文献   

14.
就像大家所知晓的那样,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总有着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洞察敏锐的作家们巧妙地将这些矛盾融入作品中去。皮皮的《所谓先生》也是属于这一类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王永军 《学语文》2003,(5):54-54
由于《项链》在行文上看不到作者明显的褒贬 ,对它的主题 ,人们颇有争执 ,或曰讥讽、或曰同情 ,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陈先生的《〈项链〉的思想和艺术》认为“小说的主旨在于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的不幸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张树生先生的《人生命运的变奏曲———对〈项链〉内蕴的再认识》认为“《项链》为我们塑造的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画廊中追求人的自尊和人的尊严的女性。”从某种意义上讲 ,他们的观点都具有一定的道理的 ,但有心者不难发现他们或偏执于传统的阶级论 ,或走向唯心而不顾作品的实际。细细品味《项链…  相似文献   

16.
我们总喜欢耳提面命地引导十几岁的学生“要写有意义的事情”,“说崇高的话”;我们总爱说:“《项链》是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雷雨》是揭示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麦琪的礼物》是表达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小人物悲惨生活的同情;甚至,《绿》是表现对祖国山水和大自然的热爱……。”“崇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对唯物辩证法学说作出了光辉的贡献。这种贡献特别集中地表现在矛盾法则的精髓说上。在谈到精髓问题时,毛泽东同志写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矛盾论》。以下凡引《矛盾论》,不再注明)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两个问题:其一,所谓矛盾问题的精髓,就是指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其二,不懂得精髓,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精髓说在唯物辩证法中占有十分特殊重要的地位。我们知道,列宁对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18.
在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翻译作品中,《项链》可谓一篇精心打造之作。在综合几种译本之长后,它的魅力已不限于对曲折故事的忠实转述,对优美语言的流畅传达,而且也体现于对作品神韵的微妙展示。这在作品利用副词蓄势以强化和导引情节,造成山重水复、峰回路转的叙事效果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使作品的语言陡生出耐人揣摩的深长意味。一,副词放大了主人公欲望与处境的反差,为女主人公借项链蓄积了足够的助力。作品一开篇,即为我们呈献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也”:“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既然如此,她当然获得了过上华贵生活的“出身”———“…  相似文献   

19.
中国神话中有“文曲星”之说,从侧面道出了作文的真谛:文要曲。文如此,诗亦如此。那么,怎样“曲”法呢?一、矛盾冲突法。文学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社会生活是充满矛盾和斗争的。《项链》中的路瓦栽夫人,家庭欠宽裕,与她那种奢侈、讲排场的性格形成矛盾,所以才有后面的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等一系列的波澜起伏的情节,发生形成文章的曲折。在景阳冈上,醉意朦胧的武松与穷凶恶极的老虎形成“要么你死,要么我死”  相似文献   

20.
假如项链没有丢掉,那玛蒂尔德会有怎样一个结局呢?是拥有了她曾梦想的一切,还是仍被上流社会拒之门外? 其实,从一开始读《项链》这篇小说,我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玛蒂尔德仿佛就是爱玛(包法利夫人)的姐妹,她们同样不安于寂寞,同样嫁给了一个平庸但爱她们的丈夫,同样拥有美丽的外表,我真分不清楚谁是谁了。惟一的区别就是,她们的“造主”给她们设置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结局。我不知道自己更喜欢哪一个结局。始终感觉她们只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