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林则徐禁烟,对外实行“命令在华鸦片走私贩缴烟具结,以达到杜塞鸦片来源”的方针,遭到抗拒。义律把此矛盾运作上升为中英政府间的外交纠纷。林则徐认为鸦片走私属于个人行为,“与其国主无干”,希望在照会英女王、明宣禁烟新例时,通过换位思考、充分说理,争取英女王对中国禁烟方针的理解与配合。为了知己知彼、写好《拟颁发檄谕英国国王稿》,林则徐选择了国际法中“国际贸易规则中的例禁与违禁”、“外国商人的法律地位”、“战争的发动及其决定权”三个主题,组织、主持摘译,以供参考。林则徐是近代中国依据国际法倡导国际配合禁毒的探路者。  相似文献   

2.
林则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禁烟思想,二是海防思想。史界对林则徐的禁烟思想著述颇丰,但对林则徐的海防思想涉及甚少。本文力图就林则徐的海防思想作一概述,期望能弥补史界研究之欠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林则徐《答奉化令扬舟山明府国翰书》的合理解读与论证,可以得出该信的成时间是道光三年(1823年)七月。该信是林则徐最早进行禁烟活动的字记载,对于研究林则徐早期禁烟活动、林则徐的司法实践及林则徐与杨国翰的关系等极具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桂屏 《文教资料》2009,(33):97-98
十八世纪末期.英、关等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给整个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灾难。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林则徐与人民站在一起,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禁烟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本文就林则徐禁烟斗争的主要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林则徐像林则徐(1785——1850),禁烟运动的领导者,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抵抗派的首领。1839年他在广东领导禁烟运动。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后,他领导广东军民进行抵抗。1840年10月,清道光皇帝企图对英国妥协,林则徐被革职查办,并于次年谪戍新疆。这是林则徐在新疆的画像。  相似文献   

6.
梁廷枏是道、咸年间广东著名学者,是民间的知识分子,但他究心西事,热心御辱,热情支持林则徐和邓廷桢领导的禁烟和抗英斗争,成为林则徐、邓廷桢禁烟的助手和抗英的谋士,在面对面的对敌斗争中,梁廷枏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且带有近代色彩的反侵略海防思想。  相似文献   

7.
1835~1839年,由于清廷内部对鸦片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的思想,广东禁烟的形势更加严峻。邓廷桢在主政广东后,迅速放弃错误的弛禁主张,采取了富有成效的禁烟举措,打击鸦片走私活动。林则徐赴粤主持禁烟后,他给予林则徐全力的支持与配合,从而推进了近代广东地区禁烟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鸦片烟毒泛滥成灾,因此,中国人民曾多次掀起全国性的禁烟禁毒运动。大规模的禁烟运动有三次,即林则徐禁烟运动、清末明初禁烟运动和国民政府“二年禁毒、六年禁烟”运动。这些运动发生的国内处背景、禁烟措施、效果以及民众的表现,都有不同。虽然,这些运动终未能彻底解决烟毒问题,但经验教训却可供后世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历史上,林则徐发动的禁烟运动,不仅轰动中国、轰动世界,更促进了中国近代史的到来,林则徐也从此被誉为民族英雄而名垂千古,流芳百世。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再度就林则徐当时的禁烟运动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新的认识,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应该看到禁烟运动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它在当时特定环境下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适应禁烟与抗英斗争实践的需要、林则徐通过多方面调查研究,对澳门地理位置的特点、社会特点、及其与鸦片走私的关系,对历史形成的澳葡特殊地位、澳葡对禁烟的态度、以及澳葡与英国的关系,有了比较全面、清醒的认识。有赖于这种认识的指导,林则徐在禁烟与抗英斗争实践中采取了:在“守法”前提下承认澳葡的自治权;恩威并济、促澳抗英等一系列较为实事求是的斗争策略,并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Hofmann提出的贸易协定质量测度指标对"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内签署的贸易协定质量进行测量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沿线区域贸易协定对于"WTO+"条款的覆盖率和执行率高于"WTO-X"条款;发达国家签订的贸易协定质量高于发展中国家,考虑到区域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从整体上来看沿线区域贸易协定质量较低;中国签订的贸易协定质量较低,但具有明显的增长趋势。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缔结的贸易协定应向高质量贸易协定的方向发展,并推动贸易协定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明人荷兰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来荷人为特殊媒介,形成于明朝末年的明人荷兰观,是十七世纪上半叶中荷关系曲折发展的意识凝结。它涵盖了明人对荷认识的方方面面,达到了当时所能企及的较高水平;但仍存在严重不足,尤其是对荷兰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问题缺乏清醒认识和必要警觉,是中国走向近代落后的开始。  相似文献   

13.
前一阶段,中美之间由于贸易问题而引发了一系列矛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国际上散布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的崛起势必会颠覆现有国际格局,引发一场改变国际格局的大战,威胁世界和平。本文通过对世界大战爆发的现实主义解读,以及影响国际政治格局稳定根源的探究,认为中国的崛起不会对世界造成威胁,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因为这既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同时也符合整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政权更迭,国内的商品经济有一定的发展,人们对商业与贸易有了较深的认识,商人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许多国家都有开展对华贸易的强烈愿望,中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此时日本对中国的商品需求很强烈,福建对日贸易飞速发展起来,在规模、人数、范围等方面都达到很高水平,商品种类方面更是丰富多彩,此时福建的对日贸易在整个亚洲地区也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5.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样,“十一五”时期的中国财政税收也将进入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十一五”规划详细阐述了“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战略任务,如何根据这一要求,认真做好财政税收工作,这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主要围绕“十一五”规划对财政税收工作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财税收入可持续发展,新一轮税制改革,非税收入管理,和妥善应对贸易摩擦的财税对策等五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明嘉靖年间,中国东南沿海以中国人为主的“倭寇”猖厥一时。考察其成因,明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虽是形成嘉靖“大倭寇”的主要原因。但除此之外,流民的影响、政治上的黑暗、军备的松弛,以及葡萄牙人东来和日本战混乱等外部因素的刺激也是形成明“嘉靖大倭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来,“两岸四地”的经贸交流日益紧密,四地经济融合之势渐趋凸显。“两岸四地”通过经济融合合理配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优势互补,在经济上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既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并推动东亚合作中的竞争实力,又可以深化并拓展中国在参与并推动东亚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叶向高生活的时代,正是明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嘉靖倭乱”之后,东南沿海地区经过多年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并逐渐走向繁荣,海洋社会经济也被整合到以东南亚为中心的环中国海贸易圈中去。叶向高作为一名政治家,一方面与陆地商人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坚决支持明朝廷的海禁政策,主张严禁通倭走私贸易,打击走私海商。叶向高对商人认识的两重性,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也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国家出口战略”是美国政府于90年初制定的旨在扩大本国商品出口的一项重要的贸易保护主义战略措施,该战略的实施对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发展都已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使新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强,使贸易自由化面对更大的阻力。本文主要分析美国“国家出口战略”的形成、具体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以便进一步认识国际贸易政策的发展趋势,使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的澳门贸易对中外贸易和中国的社会经济有着独特作用 ,伴随着澳门贸易的建立、兴盛、曲折发展和衰落 ,澳门也经历了一个由繁荣到没落的历程。澳门贸易的兴盛既是历史的必然 ,又是时代的产物。它在明清这一中国走向近世的关键时期成为中外贸易的合法孔道 ,推动了中国传统对外贸易向近世贸易的转变 ,更成为中国入超的主要渠道 ,刺激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澳门贸易的罪恶演变 ,澳门也由此成为殖民主义的重要跳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