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掌握寄宿高中学生体力活动情况,了解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干预支持性,为学生体力活动不足的干预计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怀化市寄宿高中生进行半结构式问卷调查。结果:过去7d只有45.1%的学生体育课中处于活跃体力活动(MVPA)状态,仅有8.7%的寄宿高中生每天体力活动时间达到1h,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5.7%的学生课间处于静坐少动行为(SB)状态,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生在体育课MVPA水平、课间SB行为以及课余锻炼时间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班主任体力活动干预支持性高于体育教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寄宿高中学生体育课中MVPA人数比例偏低,课余体力活动时间不足,课间SB比例偏高。建立班主任与体育教师合作干预机制符合学校健康促进的发展理念与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分层分班教学管理模式对高中生在校体力活动水平的影响,为精准干预高中生体力活动不足提供依据。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法与数理统计法,对不同学业层级高中生体力活动内部动机、在校体力活动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与比较分析。结果A、B层学生体力活动内部动机、课余体力活动水平无统计学差异。A层学生体育课活跃性体力活动水平低于B层、课间静坐少动时间多于B层、过去7d(天)每天锻炼达到1h的天数少于B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学业分层可能造成学业成绩优秀的高中生在体育课中体力活动活跃性更低、课间静坐少动时间更多。对高中生体力活动不足的有效干预,需要家校、师生形成共识,共建多元干预格局,精准干预体育课堂体力活动质量和课间静坐少动行为。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体质与体力活动的相关分析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体力活动概念研究大学生体质、体力活动现状及相互关系。从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11所院校共抽取研究对象2 614人,其中男生1 313人,女生1 301人。体质测试采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力活动调查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质总体良好,男生体质综合得分、体质健康达标优秀率均优于女生;男生超重或肥胖发生率为9.5%,女生低体重发生率为24.5%,身体成分不合理对体质健康构成负面影响;大学生大中强度体力活动主要来源于体育课,课余时间体力活动偏少,女生活动比男生少,大学生每天静坐时间较长;每周有规律地参加大中强度体力活动,尤其是大强度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探究体育课中至大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下和学习目标定向教学法对四年级学生基本动作技能的影响。以小学四年级5个班23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5×2的双因素实验设计,根据体育课采用学习目标定向教学法和不同累积中至大强度体力活动时间的实验实施方案,所有班共进行8周实验干预。结果发现:(1)体育课学习目标定向教学法对学生移动技能、持物技能和粗大动作技能改善具有促进作用。体育课30%或50%MVPA累积时间下,学习目标定向教学法班学生粗大动作技能改善情况显著好于其他班。相同运动负荷干预下,学习目标定向教学法班女生改善情况好于男生。(2)30%MVPA累积时间班粗大动作技能改善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班学生,50%MVPA累积时间班学生移动技能、持物技能和粗大动作技能显著好于对照班。30%或50%MVPA累积时间和学习目标定向教学法班学生移动技能、持物技能和粗大动作技能显著好于对照班学生。体育课MVPA累积时间越大,学生基本动作技能改善情况越好。结果表明:体育课采用学习目标定向教学法和50%MVPA累积时间对学生基本动作技能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跨情境模型考查体育课堂中教师提供的需求支持对青少年闲暇时间体力活动自主动机,行为意向和实际参与行为的影响。方法:以1300名11-18岁青少年为被试,采用体育课需求支持问卷、体育课自主动机问卷、闲暇时间自主动机问卷、计划行为理论问卷、体力活动行为问卷进行测试,以Mplus7.4检验各变量间关系。结果: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体育教师课堂中提供的需求支持正向影响自主动机,课堂中的自主动机产生跨情境效果转移到闲暇时间自主动机,闲暇时间自主动机通过计划行为理论变量对体力活动意向和行为有间接影响作用。结论:研究结果有效支持了模型中体育课需求支持影响闲暇时间体力活动动机、意向和行为的跨情境效应。  相似文献   

6.
学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与其体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勤 《体育学刊》2004,11(2):110-112
通过问卷调查和体质测定结果的统计分析,研究深圳市中小学生对体育课喜欢的程度与其体质之间的关系。结论:喜欢体育课学生的体质合格率高,机能发育和身体素质发展优于不喜欢体育课和对体育课喜欢程度一般的学生;肥胖学生体质合格率和喜欢体育课的比例偏低;喜欢体育课的学生体质状况良好的结果,课外的体育活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体育课是高校教育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发展和提高学生身体,心理与健康水平,因此,上好体育课对大学生身心发展至关重要。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在课后一段时间却经常出现肌肉酸痛的现象、有局部的,有全身的,更有甚者出现肌肉僵硬现象,影响了学生从事课外体育活动,也因此大大削弱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降低了学生的训练热情,从而也相应影响到学校体育的开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正>游戏是体育课重要的教学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学生诸多的良好品质。而现在的一些游戏教学方法,往往受教师教学思维及组织形式的束缚,注重体力因素、竞赛因素,忽视智力因素和趣味性,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导致活动组  相似文献   

9.
提高大学生参加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兴趣的方法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成月祥 《体育科研》2000,21(4):48-49
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终生体育的收益者。针对目前高校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缺乏兴趣的状况,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兴趣。  相似文献   

10.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的重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一个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他会因为体育活动需要付出较多的体力而感到“枯燥乏味”,又苦又累而容易产生疲劳或厌倦;反之,如果他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必然精神饱满,积极主动,由要我练转变成我要练。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兴趣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运动之前做准备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做好准备,使身体能够尽快地由安静状态进入工作状态。准备活动是体育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课时短,很多准备活动流于形式或被精减,对活动安全造成隐患,文章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设计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活动方案,目的在于有效地提高中学生体育课准备活动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论体力活动与学校体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连克杰 《体育学刊》2003,10(5):78-79
深入探讨了体力活动的定义、理论意义,体力活动在学校体育中的理论地位以及体力活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对学生体育实践的意义,以引起学校体育工作对这一概念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体育课分层次递进教学法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使教学“有的放矢”,就要把握学生层次,采用分层次递进教学法,使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从而发展学生不同特长,这也是体育课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一、采用分层次递进教学的必要性1学生身体素质差异决定的体育活动是一种脑力活动与体力活动相结合的过程,通过多种身体练习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每名学生的身体素质存在明显差异,有的学生每年的达标项目总分可达490分以上,有的只有100多分,这一身体素质的差异,直接影响体育课任务的完成和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体育活动与近视研究的相关进展和热点。方法:采用文献计量法、词频分析法、共现分析法等,运用CitespaceⅤ可视化分析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集的2010-2023年与体力活动与近视关系研究相关的408篇文献进行处理和分析,揭示近年来体力活动与近视关系研究前沿与热点。结果:体力活动与近视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呈上升趋势,中国、美国、澳达利亚为发文量前3的国家,发文最多的机构是我国的首都医科大学,研究进展户外活动、体育锻炼对近视的影响机制的研究,“学校”“发病率”“近视的发展”“预防”“活动时间”的关注度上升。结论:体力活动与近视的研究逐年增加,研究范围逐渐加大,学科交叉融合成为研究趋势,对学生的近视的预防、发病率、近视的发展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井冈山大学非体育类专业男大学生体力活动的调查和力量素质的测试,准确了解体力活动对男大学生力量素质的影响;以此来更好的指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测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与结论不同体力活动量对男大学生力量素质具有不同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体力活动量的不断加深,并辅之于具体的体力活动计划,对男大学生发展力量素质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也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文旨在了解苏州地区初中生体质与体力活动现状,并分析体质与体力活动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苏州市初中学校针对性地提高学生体力活动和体质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苏州某初中657名初中生进行体质测试,对其中280名初中生发放"Bouchard体力活动日记"和Yamax Digi-walker701型计步器,记录其每天的步行数,共记录一个星期。用Excel软件和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初中男、女生周末步行数与体质成绩呈显著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00(p〈0.01)和0.157(p〈0.05);周末静坐时间和一周静坐时间与学生的BMI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43(p〈0.05)和0.111(p〈0.05)。结论:初中生的体力活动与体质有一定关系,周末的体力活动量对于学生的体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社会生态学理论,研究我国体质弱势青少年的体力活动环境状况与发展机制。方法:对我国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的3 769名体质弱势学生(男生1 907人,女生1 862人)进行体力活动环境调查,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等方法建立体力活动环境的生态学模型,分析各环境维度的交互关系。结果:体质弱势青少年体力活动环境因素可概括为由5个二阶因子和8个一阶因子所组成的社会生态学模型;二阶因子间整体联动性不理想,"学校环境-人际环境"、"人际环境-个体因素"及"政策环境-学校环境"的路径系数较高,其余路径系数主要在0.7以下;二阶因子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学校环境、政策环境、个体因素、人际环境和社区环境。结论:体质弱势青少年体力活动环境机制可采用社会生态学模型加以解释,模型中近端因素对个体的影响高于远端因素,体力活动环境总体不佳,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较突出,学校环境和政策环境优于社区环境和人际环境。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省级机关公务员体力活动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江苏省机关公务员的体力活动水平和不同种类体力活动的分布情况。方法:用国际体力活动量表长卷来评价机关公务员的体力活动情况。共1224名机关公务员参加测试。结果;调查的机关公务员中有62.1%的人体力活动充足;女性体力活动充足的人(69.0%)明显高于男性(58.5%),差异有显著性(P<0.05)。交通行程体力活动是机关公务员体力活动的最主要形式,其次是闲暇时间体力活动。女性在交通和家务体力活动强度显著高于男性(P<0.01)。只有交通行程的体力活动随着年龄的增大,其活动强度在下降(P<0.01)。结论:调查的江苏省省级机关公务页人群中有37.9%的人体力活动不足;交通行程体力活动是公务员主要的体力活动形式;女性体力活动充足的比率和强度都比男性高。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在体育课的各个环节中,结束部分一直占有非常小的比重,往往是一两分钟,甚至没有这一部分直接整队宣布下课。体育课是室外活动,学生处在亢奋的状态,而体育课的放松部分可缓解学生的疲劳,有利于平静学生情绪,尽快地帮助学生投入到另一种形式的学习中。而现在多数的教师对体育课的放松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那么如何安排体育课的放松环节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