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之一,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原则和策略,还要有灵活多变的方法。非正式群体是每一个班集体中都存在的,是相对于班集体中的正式群体(如班委会)而言的。只有了解每一个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利用其优势,引导其发展,才不会因它们的存在而使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遭到削弱。  相似文献   

2.
在学校的正式群体组织中,存在着各种非正式群体。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的非正式群体,对组织成员的行为乃至正式组织的效率产生着重要影响。通过实施"双向选择,自由组阁"的教师管理体制,赋予了非正式教师群体以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使学校管理产生了巨大的积极效应。基于非正式群体的正式组织: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组织人际关系和文化氛围,增强教师职业的效能感和归属感;有助于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和建设;有助于学校民主管理程序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教育引导班级中非正式群体是中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班主任要重视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采取目标引导、转移兴趣、"领袖"带头、改造环境和尊重独立等多种方法,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从而促进全班学生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校园应加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对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与正式群体相伴而生.笔者通过分析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研究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构建和谐校园建设的影响,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与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网络的普及,班级等传统正式群体的概念逐渐被淡化,非正式群体规模不断扩大。面对高职院校非正式群体多样化趋势,本文就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及积极功能进行分析,从而引导非正式群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不可替代性。非正式群体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文章分析了大学新生非正式群体的成因与特性及其对教育造成的障碍,从道德教育、强化非正式群体的服务功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提出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个组织中都存在有非正式沟通,她伴随着组织的存在而存在。本文分析了行政体系中非正式沟通的利与弊。并针对如何用其利而去其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非正式群体是指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以不同的心理动机为基础,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形的组织形式。这种群体存在于各正式群体中,也常见于体育教学班。体育教学班中的非正式群体就其形式原因来区分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形。一、性格相近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常常表现为性格上的趋同。如性格活泼的学生在一起谈笑练习,对课堂气氛活跃起着积极的作用;而性格安静的学生则在一块认真听讲,努力练习,又对课堂纪律的稳定起着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研究非正式体育群体的现状、特点、形成条件、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认为走政府引导下的社会化发展道路、优化非正式体育群体发展的设施环境、启动闲暇教育、开发多样的体育活动内容、培养核心成员是培育和发展非正式体育群体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0.
学校生活中存在着一类特殊的群体,即非正式群体,它的存在有其复杂的形成原因及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要正确看待它的特性,发挥其积极的一面,消除其消极的一面,促进其正确而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非正式组织的概念是美国的梅约在霍桑实验中首次提出来的,霍桑实验的第三阶段专门研究小群体即非正式组织。结果发现,在所有的正式组织里都存在着非正式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在对工作的影响上,比正式的组织体系能起到更大的作用;正式组织中成员的工作热情和组织效率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对他们思想行为是否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非正式非群体形成的原因和高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功能,并提出表扬鼓励、帮助引导、吸引渗透、瓦解分化等非正式群体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3.
农村权力结构意指村庄各主要权力主体之间模式化的互动关系。分析我国农村权力结构应从正式权力主体内部、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主体之间两个层面展开。目前,我国正处于"二元"权力结构制度化试错和多元权力结构形成的交叉时期,权力结构的制度层面出现了严重断裂。为此,必须推广"两票制"与"二选联动机制"等制度创新以调整村"两委"关系;建立正式权力与非正式权力的制度化"治理"机制,广泛吸纳非正式权力主体参与,共同管理村级公共事务。惟此,农村权力主体间才能和谐相处,才能在同一场域中实现共生。  相似文献   

14.
人是喜爱群居的动物。从我们的观察和我们自身的经历中都可以看到人喜爱结群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这一现象遍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人们结成的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政治群体、工作群体、娱乐群体、密友群体等。尽管群体的种类繁多,但他们都具有一个特征,即;使群体成员结合到一起并使群体的成员区别于其他群体成员的是群体疑聚力或结合剂,这种群体凝聚力或结合剂是群体的确定特性,一个群体一旦丧失了凝聚力,就会被瓦解。如,中学生班级这一群体中的群体规范、舆论、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就使得班级这一群体以其自身的凝聚力区别于其他的中学生群体。  相似文献   

15.
班级作为学生群体性学习生活的组织形式,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群体组织,班级也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组织单位。一个班集体的整体建设工作关系到班级内所有学生的个人素质与能力。因此,班集体的建设工作成为当今校园里较为重视的核心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非正式制度安排视角的反思与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正式制度安排是指以惯例、习俗、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而存在的规则。从制度演变的过程看,非正式制度安排是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进行正式制度安排的创新,而且要特别重视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创新,通过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创新来提高人类在经济发展中的环境理性。  相似文献   

17.
非正式组织,是组织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怀有共同的社会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带有明显的心理倾向.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单住即使正式组织管理严格、权力层次清楚、岗位分工明确、管理效能较高,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同形式的非正式组织.因此,管理者必须正视现实,对非正式组织既不能放任自流,又要以人为本,根据具体情况,或扶优扬长,或因势利导,或押弊避短,从'而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企业职工为研究对象,阐述了群体概念;分析了“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形成的原因、类型及发展规律,并提出了转化“非正式群体”工作的建议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措施。其中对“非正式群体”的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改进工作,对其他部门也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以一个蒙中行政村的广场舞协会作为微观案例,在对其进行深度历史追叙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农村非正式体育组织的实践逻辑。研究认为:农村非正式体育组织的自组织过程是在关系社会的特质下进行的,村中的政治能人、经济能人和技术能人是农村非正式体育组织形成的基础;中国传统的人情法则、人伦秩序和人缘关系是农村非正式体育组织的运行规范且具有极强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资源分配的主观化、正式制度的真空化和组织成员的边缘化是农村非正式体育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鉴于此,提出完善“人治、情治、制度治”的组织规范、实施“引导、注资、备案制”的扶持策略和遵循“民主、自治、民受益”的组织原则等规约建议,以期能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20.
人们在考虑解决农电工问题时往往陷入农电工身份的"正式"与"非正式"的思维怪圈,本文从体制创新的角度提出了解决农电工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