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1 毫秒
1.
二战后,美国、苏联成为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随着其在战争中经济实力的迅速膨胀而奉行霸权主义政策.随着杜鲁门主义和遏制战略的出台,冷战开始.与此同时,美国还利用朝鲜战争爆发的有利时机力图实现其远东战略.朝鲜战争是二战后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它对冷战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此战打击了美国的霸权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威望,同时,它还为苏联在同美国的冷战对抗中增加了筹码.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美国、苏联成为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随着其在战争中经济实力的迅速膨胀而奉行霸权主义政策。随着杜鲁门主义和遏制战略的出台,冷战开始。与此同时,美国还利用朝鲜战争爆发的有利时机力图实现其远东战略。朝鲜战争是二战后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它对冷战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此战打击了美国的霸权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威望,同时,它还为苏联在同美国的冷战对抗中增加了筹码。  相似文献   

3.
为镇压越南人民革命斗争 ,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 ,1 961年肯尼迪在越南发动了一场“特种战争”。它是肯尼迪冷战思维的产物 ,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对中国的长期敌对和“多米诺骨牌理论”起了重要作用。在“特种战争”期间 ,对抗成为中美关系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美国对华战略定位的变化对于中美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美国对华战略定位经历了冷战时期的苏联“霸权主义工具”、抗苏的“战略盟友”,到冷战结束后的“合作伙伴”和“战略竞争对手”,再到当前的“利益相关者”的转变。这一变化展现了美国对中国作为崛起中大国身份的认同。但与此同时,美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使美国始终不会放弃防范、遏制中国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东南亚安全格局是东南亚地区国际关系中带有全局性、整体性的问题。苏联在同美国的全球博弈过程中开始逐渐明确冷战中自身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取得第三世界亚非国家的理解和支持。苏联和美国都试图对这些新兴国家施加影响力,并控制这些国家倒向自身阵营,冷战中后期双方争夺的重点也开始转向这些新兴国家。美国在第三次印支战争期间,特别是中越边境战争期间的立场对这一时期东南亚安全格局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美国在第三次印支战争期间对苏联的一系列严厉警告是导致苏联最终放弃直接干涉企图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在谋划、实施和结束这场战争的全过程展现出中国领导人对当时中美准同盟关系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 6 0年代中期 ,美苏冷战继续进行。为了遏制苏联并包围中国 ,196 3年上台的美国总统约翰逊扩大了在越南的干涉 ,把肯尼迪在越南推行的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在中苏等国的援助下 ,越南人民最终挫败了美国发动的局部战争。与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相比 ,以局部战争为主体的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带有更为明显的冷战色彩。  相似文献   

7.
1961年 1月约翰·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后 ,继续推行反苏反共的冷战政策。当时 ,中苏分歧的公开化为中美关系的接近创造了机会 ,但美国并未抓住机会 ,反而加强了对中国的遏制力度。为此 ,美加大对越南的干涉和战争 ,使之升级为“特种战争”。越南劳动党最终不得不放弃和平的斗争战略 ,掀起抗美救国战争。中国给予越南全面援助。苏联为增加与美争夺较量中的砝码 ,对于越南也进行一定的援助。在中苏两国的帮助下 ,越南挫败了美国发动的特种战争。  相似文献   

8.
日本与朝鲜间关系的发展不仅是两国出于各自利益的主观意愿,更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态度和利益。朝鲜半岛重要的地理位置不仅使其在历史上成为各大国互相争夺的焦点,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战略工具。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美国更加重视朝鲜半岛在美国东北亚地区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此,美国以朝核问题为切入点,制造地区紧张气氛以维持和加强日韩对美国的军事、安全需要,同时将日朝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纳入自己的地区战略和掌控之中,以维持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军事存在,遏制中国。可以说,日朝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态度和利益,也因而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明冲突论”成为美国外交政策制定们寻找的解释后冷战世界的“新理论”。它实质上是美国霸权思想的反映,旨在为实现美国的战略利益提供理论依据。冷战后国际环境的变化,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美国“化霸权”提供了现实基础。美国“化霸权”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都有表现。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而言,抵制“化霸权”,坚持多元化的互补繁荣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大国论”是冷战结束后,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大国之间的政治与外交斗争空前突出、国际贸易摩擦日趋严重、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背景下出现的。其目的是为“中国威胁论”制造依据;为遏制中国寻找借口;以此否定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使中国在大竞争时代丧失平等竞争的条件;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中国还只是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大国。那种“日益繁荣的大国必将四处施加影响”的说法,是以冷战思维方式看待世界形势的表现,属西方传统现实主义政治学的老套。  相似文献   

11.
杜鲁门1950年的“一·五”声明和“六·二七”声明看似反差巨大,其实都服务于美国反对苏联、遏制共产主义的全球冷战战略,这两者有着内在联系性和传承性。“一·五”声明体现了美国“等待尘埃落定”和在中苏之间“打楔子”的政策和战略意图。在这一设想遭到失败后,对华采取强硬政策的一方占据了主导,美国国会内外的政治派别斗争和国际形势对此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杜鲁门的“六·二七”声明应运而生。这两个声明,既非出自艾奇逊等人的主观意愿,亦不能完全归咎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它们体现了美国政府决策的必然结果,维护美国利益是其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为了确保美国的世界地位不受挑战,美国在全球安全战略上突出了遏制中国的战略选择。在亚太,由于受美国全球安全战略的影响,美国对华防范与遏制的一手较为强硬。美国加大对台军售就是其典型的表现。这种以军售为主要形式的“安全安排”,一直是冷战后美国全球和亚太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从近中期看,美国仍会加大对台军售,但又不会走得太远,以免危及美国的国家利益;从长期看,不排除出现美对台军售恶性质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1999年11月15日,中国越过了加入WTO的最艰难的一道门槛:中美经贸协议正式签署。这是一个晴朗而平常的冬日,香港股市也一路飙升,国内外一些公司企业纷纷开启了庆祝的香槟……中国“复关”、“入世”,原本是个很正常的经济贸易问题,但由于“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遏制”战略,使这一纳粹的经济贸易问题演变成为政治问题,沐风栉雨,拖了13年。如今,这个问题中最艰难的部分已基本解决,经济全球化再一次起飞的机遇摆在中国面前时。但是,在赢得机遇的同时,我国的有关行业将面临挑战。世界上“没有免费的晚…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一些大国不顾美国霸权的威慑,竞相加入到争夺中东石油的行列。美国为了阻止其他大国获得中东石油支配权和萨达姆政权以“石油牌”抵抗制裁,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尽管美国与其盟国在中东石油利益上存在着竞争甚至冲突,但是有着共同的一致性利益。考察冷战后美国与世界其他大国中东石油之争及其互动关系,对于中国实施石油安全国际化战略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美国对日本政策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占有特殊的位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1951),美国从遏制苏联的需要出发,对日本实施了长达6年之久的单独军事占领。1947年美苏冷战局面拉开后,美国开始调整它的亚洲战略和对日政策,完成对日政策从“限制和削弱”到“扶持和利用”的转变。中国由美国的“亚洲盟友”变成“亚洲首敌”;而日本则由美国的潜在敌手变成助手,终于形成了美国对日单独媾和的政策。  相似文献   

16.
<正>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召开过七次代表大会。其中1945年春在延安召开的第七次代表大会规模最大,会议开得最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党又召开了七次代表大会,其中去年十月召开的“十四大”最为重要。因此不少同志把“十四大”比喻为新的“七大”。我对此表示赞同,我认为“七大”和“十四大”确有许多相似之处。 第一,“七大”是在战日战争已经取得了很大胜利,但还没有取得彻底胜利的形势下召开的。“十四大”则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现代化建设第一步战略步骤已经实现,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第三步骤尚未实现的形势下召开的,两次大会面临的形势有相似之  相似文献   

17.
课本第54页在叙述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时指出:“这是大战开始以来德军遭受的第一次大失败。”可在与本课本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中继续沿用旧课本的观点,认为“不列颠之战”使“法西斯德国第一次遭到重大失败”。为什么会出现课本与《教学参考书》不统一的说法呢?“二战”中德国法西斯侵略活动所遭到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到底是“不列颠之战”还是“莫斯科保卫战”?笔者以为要弄清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弄清判断战争胜负的标准。判断战争胜负固然要看双方损失情况,但这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标准应该以是否实现战争者的战略意图。实现了,即使战争中伤…  相似文献   

18.
“多米诺骨牌”理论是冷战时期美国遏制理论的一次具体运用,是艾森豪威尔在阐述印度支那对美国的战略重要性时提出来的.它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使美国当时的反共情绪,对共产主义势力的担忧,对苏联政策的误解,加强自身团结的策略即对绥靖政策教训的错误吸取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出现给美国带来了重要影响,最终使美国卷入了越战.  相似文献   

19.
“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会威胁到现存大国的利益,现存大国会遏制新兴大国,而新兴大国势必要冲出这种遏制,在这个过程中,战争在所难免。中国作为世界上的新兴大国,正在崛起之中,而美国是现存的大国,人们习惯性地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逻辑“修昔底德陷阱”直接套用到中美关系之中。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中,中美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成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两三个月来,中美关系急剧滑坡。在这一背景下,美国一些报刊接连发表文章,鼓吹“遏制”中国,主张“中国在亚洲行使影响之前就应该限制中国这根苗长大”;西方国家要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制定一项对中国“积极制约”的战略;对中国应采取“经济上接触和战略上遏制”的政策,必要时考虑“恢复东南亚条约组织以威慑中国”。美国《时代》周刊甚至发出了“颠覆中国政权”的叫嚣。 与此同时,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又一个反华议案。最为严重的是,美国政府改变过去的政策,允许李登辉访美,公然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 面对“遏制中国论”的喧嚣,助理国务卿温斯顿·洛德说:“我们寻求同中国接触,而不是遏制它。遏制可能意味着我们把中国当作敌人对待,这是完全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