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生成论的视野中 ,可以获得关于技术自然属性的许多新认识。在属性类别上 ,技术自然属性是一种关系属性 ;在基本含义上 ,技术自然属性是指技术人为性中的非人为性属性 ;在具体表现上 ,技术自然属性是通过人工物与天然物相结合的“物质”和天然内容与人工形式相统一的“关系”(自然规律 )表现出来的。这些新认识对于深入理解技术的辩证本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技术的价值负荷:应用伦理学视域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迎欢 《科学学研究》2006,24(6):846-850
认为技术的价值负荷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技术自身具有正负价值的两面性表现;二是技术的应用也表现出积极和消极作用的价值。前者是技术价值的自然属性,后者是技术价值的社会属性。技术价值的自然属性是“先在”的;而技术价值的社会属性是应用伦理学本质的展现,它在技术与社会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展现人与人的尊严和自由的关系。对技术主体进行责任规约,有利于确保技术正价值的有效发生,实现技术的崇高目的。  相似文献   

3.
技术演化的集成研究及新兴技术演化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敏  银路 《科学学研究》2008,26(3):466-471
 本文对不同研究领域的技术演化进行了集成研究,分别从单一技术、技术系统和“技术-经济范式”三个层面分析了技术演化的内涵,与以往讨论技术演化的研究不同的是,本文的分析中不仅考虑了技术的自然属性,更从社会属性的角度提出技术演化是包含多要素、跨层次的动态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备受关注的新兴技术演化进行了专门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技术的边界     
人类的技术活动存在边界。伦理的约束与现实约束只是技术的暂时约束 ,它们不构成技术的原则性的边界。然而 ,只要我们承认自然存在规律 ,我们的行动即技术就存在原则上不可逾越的边界。技术的边界即是人类行动的边界。科学活动是对这个边界的探索。从科学的角度来看 ,我们无法使自然物具有自然所禁止的属性或功能 ,也不能使物体具有“冲突的”功能。从思辨的角度看 ,我们无法使物体不具有任何属性 ,也不能使物体具有预想的无限的属性  相似文献   

5.
技术人工物的本体属性经过还原后存在多种争议,造成使用者和设计者在对其认知和行为方式上的困扰。本文通过技术人工物的“两重性”和“三重性”的溯源;伦理实在性的前提批判;伦理本体属性的考量和“四重性”的实践进路,四个层面解析技术人工物底层属性逻辑的问题,以期伦理转向视角为技术人工物的技术治理提供一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6.
“技术发展”和“发展技术”等两类术语的使用背后隐含着两种技术观——技术自主论和主体在场论,这分别对应了技术国别价值的两重含义,即分别以一国技术体系文化的特殊性为本位和以主权和国别属性为本位。技术国别价值内部存在着多重张力,在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实现。技术国别价值实现的一般内涵包括对一国经济、政治、安全和长期战略、文化利益的考量和维护。  相似文献   

7.
论新兴技术概念的商业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兴技术”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技术商业化的背景下,这一概念从全新的角度对技术进行了诠释,描述了技术商业化过程的可能性。论述了新兴技术这一概念的商业属性及其对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技术人工物双重属性的技术解释学论纲强调,技术的结构由设计所确定,而技术的功能则由使用所赋予,这就进一步将人们的视野聚焦到生活世界,由此产生的一个困惑是:可持续的到底是技术还是使用?诚然,技术为使用提供的仅仅是“已经在此”的人工物,而使用则将这种“已经在此”的人工物转变为“上手”和“在手”的人工物。  相似文献   

9.
技术不是某种孤立的东西,它总是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技术。技术总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以及自然的存在状态相关联,这一切构成技术的生态空间。技术应是在尊重自然界运动发展的生成本性和自然生成运动的“向人”趋向的基础上的变革。“自然”不应仪作为技术改造的对象,自然界本身的存在状态,是技术生态空间重要的组成要素,传统技术的经济隧道目光和工具隧道目光,是导致今天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10.
"技术转移":我国自主创新最薄弱一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很多文件和媒体报道经常讲“成果转化”,却较少提国际上惯用的“技术转移”,这一用词的差异,反映国人对技术创新过程的理解有误区——我国正在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技术转移是核心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创新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形成的科研格局是,数十万高素质的研究人员主要分布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但这笔宝贵财富并没有被很好地开发。技术转移之所以成为“老大难”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与科研院校之间缺乏高效和科学的互动机制。怎样看待技术转移?如何建立高效率的机制?突破口究竟在哪里?这是值得认真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电子技术”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其教学内容较多,不易理解。而全日制本科教育独立学院的学生,物理知识及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电子技术”课程有一定的困难,针对“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提出了改革方案,并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该方案,结果表明该教改方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推"技术与图书馆信息服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卫 《情报杂志》1999,18(1):25-27
伴随Internet的发展和普及,相关的应用技术层出不穷。有关网上信息服务的应用模式和应用技术也一直是各开发商关注的热点,其中很多应用技术已改变或正在改变着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方式和方法。目前,正在兴起的“推”(push)技术在Internet上的应用从长远看无疑又将会对图书馆信息服务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科技批判"的批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针对现当代国内外一些学者和思想家对科技所采取的无批判的批判进行了分析,并在剖析他们科技观的基础上,揭示了他们陷入反科学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认识根源和逻辑错误,最后作者结合中国实情提出了自己所持有的态度和立场.  相似文献   

14.
和文云 《科教文汇》2011,(16):92-92,108
本文通过对机械制图与CAD的关系分析,指出三维几何造型是制图课程教改的内容之一,利用多媒体在机械制图几何画法和绘制组合体三视图等教学过程中运用CAD软件三维几何造型,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识图和绘图能力,培养设计和创新意识等;通过CAD二维辅助和三维几何造型训练,学生不仅了解了CAD软件,且能够认识到这种现代工具进行工程设计的便捷、准确性,以及CAD技能对工科大学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威廉斯通过“文本”与“解码”的方法对传播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解码”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制约论,提出“媒介即文化”的传播技术本体论研究范式,通过“解码”技术理性批判的思想,提出传播理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及其意义,同时将传播技术置于一种文化社会学的批判中加以解读,为现代传播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火药测定技术课程改革,以我军某职业岗位为导向,采用"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教育模式,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情景式"教学,自主设计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实训操作,到部队顶岗实习,并在实践过程中根据需要学习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17.
钱军如 《科教文汇》2011,(9):164-164,175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等技术型应用人才为根本任务,特别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显然已达不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课程改革刻不容缓。"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被认为是比较适合于高职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定位的。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现代通信技术教学过程中的设计与运用。  相似文献   

18.
从自然辩证法到科学技术哲学,再到今天的“科学技术学”,暴露了自然辩证法学科及其学界的诸多问题。从学界内部来说,当前最急迫的任务是:提高学术水平,力争使我国的科技哲学研究与国际真正接轨。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动态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探讨了“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的提出、理论界的解释以及在发达国家消失的过程。基于此,认为“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应当具有阶段存在性,在随时间动态演进的进程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在不同阶段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现象。  相似文献   

20.
"会聚技术"及其对科技管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聚技术”是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崭新的表现形式.综述了会聚技术的有关概念及其产生的背景,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对科技管理的影响,认为现行的科研和教育体制应加强整合,以适应科技发展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