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绝大多数不表示明确意义,却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它是构成文言文句子不可缺少的部分。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和兼词。文言虚词数量比实词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在汉语的发展中变化较大。近几年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呈稳定趋势,而且仅限于常见虚词和一般用法。但由于虚词使用频率高,是组织句子的一种手段,各个实词是靠不同的虚词的组合、连接、修饰、辅助而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的。因此,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学习掌握一定量的文言虚词,是十分必要的。根据我们学过的文言虚词,从词的用法方面整理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2.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绝大多数不表示明确含义,却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它是构成文言文句子不可缺少的部分。文言虚词的数量不多,但由于用法灵活,与语法结构密切相关,掌握起来并不容易。文言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几大类。此外,文言中一些代词、副词也具有调整句子结构、表达语气等作用,一般也划入虚词范畴。学习文言虚词,要注意三个相关的问题:一是确切分辨每个词的词性;二是掌握每个词在句子中所起的语法作用;三是“今译”问题。高中语文课文中较系统地介绍了40多个单音节和双音节虚词,由于虚词使用频率高。是表示词法的一种手段,各个实词是靠不同虚词的组合、连接、修饰、辅助而成为一个完整句子的,因此,要读懂浅易文言文,掌握一定量的虚词十分必要。请赏析两篇短文。  相似文献   

3.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代词在现代汉语中归入实词,在文言文中归入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组合、连接、辅助实词而使之成为完整的句子,从而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因此,文言虚词的学习若不落到实处,就会严重影响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怎样使文言文虚词的学习落到实处呢? 首先,要了解各虚词的特点。文言虚词相对于实词而言,数量少,因此它常常是一词多用。如“何”,既可用作疑问代词,表“什么”“哪里”“什么原因”,又可用作副词,意为“怎么”“多么”“为什么”。又因为虚词用法的灵活,有些相似的语言环境中就可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如表示“怎么”的意思,既可用“安”来表示,又可用“何”来表示;表“并且”的意思则可用“以”、“而”、“且”等不同的词来表示。对于以上这些特点,在学习时首先要理解把握。  相似文献   

4.
每年的高考试卷中都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题目,而从答题的情况来看,都不够理想,其原因是文言虚词因依附的句子的变化,意义和用法也发生变化,考生就感到难以把握。其实判别文言虚词的用法也不是没有办法,下面的几种方法,就可以快速地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5.
2006年的17套高考试题中,有13套直接设题考查文言虚词这一考点,两套全国卷、上海卷和湖北卷把它暗含在翻译题中考查。虽然《考试大纲》上要求考生掌握的虚词数量很少,但掌握起来却很困难,因为虚词的使用频率高,用法非常灵活,和现代汉语相比,变化也比较大,可它的作用非同小可,实词常常要靠虚词的帮助(组合、连接、修饰、辅助等)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从而显示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情感,所以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是读懂文言文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文言虚词的考查特点1.考查范围所考查的虚词均为常见的,一般不超出大纲规定掌握的范围,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虚词。在这些虚词中,又以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如对“以”“之”“而”“其”“乃”等虚词的考查次数为多,像在今年的高考中,有8套试题考查了“以”,5套试题考查了“而”“其”,4套试题考查了“乃”“之”。2.题型设计高考中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直接出现,一是放在句子翻译题中综合考查。选择题一般只要求比较判断不同句子中相同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异同,与在翻译题中要求指明其意义相比,...  相似文献   

6.
高考《考试大纲》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为考查内容。我们结合例句,从实用出发逐个作一简明解释,并配上自测练习,以助大家系统掌握。(一)例释一、而1.连词。①表并列,一般不翻译,有时可译为“又”。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②表递进。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表承接。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译为“接着”)④表转折。译为“但是”“可是”“却”。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⑤表假设。译为“如果”“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⑥表修饰。如:吾恂恂而起。2.代词…  相似文献   

7.
学习文言文既不能像旧时文人那样死记硬背,忽视掌握语言规律,也不能片面追求系统知识,轻视学习具体篇章,要理论联系实际。一、文言虚词的学习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但同一个词在不同句中的作用不同,必须根据具体的句子加以理解。比如“而”字,在初中课本中常见的有两种情况,一是表示转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但是、可是、却”。如《墨子·公输》一文中,“知而不争”中的“而”字就属于此类用法。二是表示顺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并且”。司马迁的《陈涉世家》中,“为坛而盟”中的“而”就是这种用法。又如“之”字,常见…  相似文献   

8.
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一般说来,实词的意义比较具体,在句子中充当主要成分;虚词的意义比较抽象,有时甚至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文言中,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归为虚词,没有争议;有些代词和副词,特别是表示指示和疑问的,用法接近虚词,一般也算作虚词。  相似文献   

9.
【考点说明】“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一能力点近几年在高考的复现率为100% ,尤其是对“以”“之”的考核。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为15个 :而、乎、其、且、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高考命题的特点是 :①扣准“在文中的用法”单独命题 ,而且大致表现为常见用法 ,不涉及特殊用法 ;②结合文意 ,考查虚词的比较用法。同现代汉语一样 ,在文言句子里 ,一个文言虚词的词义是受其词性限制的 ,同时一个词可能有多个义项。虚词通常起到组合、连接、辅助实词而成为完整的句子的作用 ,来体现不同的意思 ,抒发不同…  相似文献   

10.
“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每年高考考试的一个难点。从历年的考试情况来看,这道题的答题情况不很理想,其原因是文言虚词因依附的句子的变化,意义和用法也发生变化,考生难以把握。其实判别文言虚词的用法也是有一定的方法的,下面的方法就可以帮助考生快速而准确地判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11.
“而”是高考考查频率很高的一个文言虚词。仅以2013年高考为例,全国十八套试卷中有九套专题考查虚词(重庆卷将虚词与实词一起命题,虚词有一个选项),而其中就有五套考查“而”字的用法(山东、安徽、湖南、天津和上海)。“而”字主要用法作连词,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和修饰等关系。但学生对表并列、承接和修饰这几种用法不易区分,经常出错。  相似文献   

12.
每年高考试卷中都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题目。从大体情况来看,考生做得并不够理想,其原因是文言虚词因依附的句子的变化,意义和用法也发生变化,考生感到难以把握。其实判别文言虚词的用法有法可循,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  相似文献   

13.
【考点说明】从近几年全国高考试题看 ,文言虚词是必考内容 ,考查范围仅限于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 1998年考查了“以”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999年考查了“但、以、遂、且”四个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 0 0 0年考查了“每、故、因、及”四个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因此 ,对文言虚词的复习 ,尤其是对 2 0 0 0年《考试说明》中规定的 3 0个虚词的复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实词相比 ,文言虚词主要有下面四个特点 :(一 )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 ,好几种解释 ,乃至分属好几类词。(二 )使用频率比实词高。有些常用虚词 ,在一…  相似文献   

14.
文言文阅读     
【聚焦考点】 1.能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并正确断句。 2.能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和意义,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能理解并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句子。  相似文献   

15.
“而”这一虚词是高考文言文要求考查的18个虚词之一。作实词时,可用作代词,相当于“你”。例如“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但用得最多的是作虚词(连词)。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①表示并列关系②表递进关系③表转折关系④表假设关系⑤表因果关系⑥表顺承关系⑦表修饰关系。前5种用法一般来说较易辨别,而其中顺承关系和修饰关系常会混淆,不易辨别,在此,谈谈自己辨析这两种用法的粗浅见解,供教师、学生们参考。(1)表顺承关系。这种用法,“而”这一词前所叙述的人、事、物是一个条件,“而”后所叙述的人、事、物是由这一条件而产…  相似文献   

16.
文言虚词有的只有一个意义,可以称为单义虚词,如“甫”、“恭”、“赖”等;有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可以称为多义虚词,如“乃”、“其”、“以”等。有的文言虚词只属于一个词素,一词一性,可称作婆性虚词,如“必”(副词)“耳”(语气词)等;有的文言虚词分属几个词素,一词多性,可称作多性虚词,  相似文献   

17.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绝大多数不表示明确含义,却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高考中,很少独立地考查虚词,多是要求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18.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教参,对同一文言虚词,出现了前后不统一,甚至矛盾的解释。如:“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中的“其”,课本注为“岂,难道”,教参解释为表示反问的“语气助词”,“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教材知识短文,下均省为“用法”)是“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的表反诘语气的副词。“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  相似文献   

19.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必考的一个考点。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考纲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在句子中的意义是指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所谓在句子中的用法指的是词典中所列举的常见用法。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从总体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  相似文献   

20.
张衡 《语文天地》2012,(17):3-4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必考的一个考点。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是指考纲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在句子中的意义是指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所谓在句子中的用法指的是词典中所列举的常见用法。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从总体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文言虚词的意义由用法决定,所以辨析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