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运用“遥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对2021年《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学通讯》所刊发的220篇学术论文进行研究力量布局与研究主题分布分析,发现高等院校仍是档案学研究的主体力量,但国家档案局的研究力量突显。2021年中国档案学研究主要关注“档案治理”“档案学基础理论”“电子文件管理”“中国古文书学”“档案与数字人文”“档案资源服务”“档案教育”等主题,并呈现出较强的本土性和跨学科性。未来中国档案学研究仍应加强本土化研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学理论体系;要关注“人”的需求,体现档案学研究的人文主义;需关注跨学科问题,实现档案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理论与方法的双向互动。  相似文献   

2.
闫静 《档案学研究》2022,36(3):141-148
从本体意涵来看,历史与档案具有诸多共通之处,二者兼为“往事本身”与“往事记录”,共同服务于人类社会对过去的记载、追忆与缅怀。从发展历程来看,史学思潮对档案景观的变迁多有影响,二者亦有诸多契合之处,传统史学对档案文献的奉为圭臬,新史学对史料范围的延展及对档案关注点的转移,后现代史学对档案真实性的质疑及对档案范式的影响,使得历史与档案的关系进一步深化。从本体意涵和发展历程两个层面来看,档案之于历史不应犹如异乡,历史之于档案亦非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3.
应用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知识图谱、虚拟现实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城市历史时空的逆向建模和回溯是推进档案资源深度开发、智能化档案数据服务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多重需要。本文在介绍欧盟“时光机”等城市时空回溯类数字人文项目的基础上,综合“城市记忆工程”和“逆向工程”理念,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逆向记忆工程”概念并对其学术内涵、理论基础、实践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剖析。“城市逆向记忆工程”是城市档案管理部门及公共文化机构以收藏和保存的历史档案文献为依据,通过语义数据反向推导和关联融合,在网络空间重构城市空间格局,模拟社会活动过程,构建城市时空本体数据集,并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和利用的过程,是我国城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沿领域,具有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和人工智能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双重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4.
档案的“记录性”是档案理论与实践的核心根源。论文首先梳理了档案学界对“记录”的认识,从记录主体、记录客体、记录方式三方面对比分析了传统环境与互联网环境下政府档案记录的特点,并总结出演变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文件连续体理论、档案第四范式及档案多元论,对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的档案记录观进行了理论阐释,提出政府档案记录的客体化、扁平化、多元化趋势,并从微观事务证据和宏观历史叙述两方面反思了该现象对档案学理论的影响。论文最后指出,档案记录现象的变化从根本上而言是由来源记录的发展所致,从记录观的层面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为我们深化档案来源原则研究提供了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我国31部省级“十四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分析,解读“十四五”时期我国档案事业发展任务与重点,为未来五年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利用文献调研与文本分析法对“十四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文本中主要任务进行研读与总结,划分出七个重要主题,并借助数据分析软件搭建主题关键词的共现网络,从而思考我国“十四五”时期档案事业的建设重点,并提出未来主要从服务中心大局与民生、加强数字转型、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确保档案安全、助力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促进我国档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正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与此同时,数字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运用会极大地提升档案智能化管理水平,减轻档案工作人员的压力,提高档案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档案智能化管理的实践现状进行梳理,深入分析其目前面临的挑战,从而提出“智能+”时代档案管理方式的转变需要提高档案智能化管理意识、加快数据驱动、创新技术应用以及深化开放合作。  相似文献   

7.
陈艳 《档案学研究》2020,34(3):39-45
在2018年各省政府陆续开启的新的一轮改革的过程中,档案机构一方面置身于全新的政府发展方向潮流中,另一方面其管理体制也从“局馆合一”转向了“局馆分离”。本文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出发点,选取山东省省级机构的档案工作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半结构化访谈法收集数据,围绕档案机构在后机构改革时代应如何确立自身的定位这一研究问题,从宏观时代背景层面、中观政府改革层面和微观档案机构层面梳理了档案工作者在后机构改革时代的担忧和矛盾,并以这三个层面为导航,为档案机构在后机构改革时代的定位重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档案”应是当前档案服务发展的目标。应在了解档案部门实际状况与档案用户痛点问题的基础上,以“四重境界”精益迭代模式推进“互联网+档案”建设,并应用霍尔三维模型生成“互联网+档案”建设策略体系。  相似文献   

9.
张琦 《档案学研究》2019,33(3):113-117
档案术语体系是反映档案理论的概念系统。连续体模型既建立了一个自下而上的、可靠的记录保存体系,也创建了一个连续的、体系的、多元的档案术语体系。“records”是该档案术语体系的元概念,是由“document”“record”“archive”“archives”组成的有机组合,能够把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联系起来,为各种社会行为提供“证据体系”支持。从逻辑和价值角度分析,连续体模型中“records”翻译为“记录”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10.
作为国家档案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2020修订版)和《“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探寻其协同关系不但有助于档案工作者准确把握新时代国家档案工作总体设计方向,还能使地方政府正确贯彻执行国家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因此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2020修订版)法律文本和《“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利用LDA主题聚类及相似度计算方法对其主题和内容协同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部政策法律在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较强的协同性,这为促进我国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及地区档案政策法律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社交媒体热潮的背景之下,档案馆工作者应该冷静地面对并做出理性的选择。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到了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行现状数据以及社会公众对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反馈意见。在分析与讨论数据的基础之上,提出微信公众平台与其他社交媒体应该并行存在;用独特的精品资源吸引不同用户群体的兴趣;用专业快速的反应速度回复社会公众的需求。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到档案馆的特殊社会属性,避免使其成为一种“摆设”。  相似文献   

12.
文献寄存是馆外个人或组织将本人或本组织的文献资料寄存到图书馆的一项工作。图书馆作为文献收集、保存和利用的公共文化机构,可以接受个人和组织寄存的文献资源。这些文献对丰富馆藏资源和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献寄存分为单纯寄存和可利用寄存两种模式,可以通过借鉴图书银行的做法、采用图书馆中介模式或把寄存文献暂时作为馆藏资源加以利用等方式加强对寄存文献的管理和利用。  相似文献   

13.
档案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性学科。从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角度来说,开展档案学研究理论上应该是以档案从业者为主体。文章通过2010-2011年档案从业者和高校档案专业教师发文数量的统计对比,论证了事实上档案从业者在研究队伍中处于配角地位,并对造成现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从档案从业者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寻找改变现状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Is the public service ethos of archivists lacking, and what can be done about it in archival education programs? The author examines these questions in the light of the education guidelines issued by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He discusses the place of public services education in the larger context of professional formation of archivists, and in particular in relation to the principles guiding archivists in their service to the public. He then sketches the scope of public services, and analyzes the objectives, content, and methodologies of a course on the subject. In a final section, he looks at the question of students' conduct of research on the subject. He argues that supposed weaknesses of the archival service ethic can best be overcome and the peculiar difficulties archivists face in rendering reference and public services can best be addressed in a single course in the context of a program of study such as is called for by the 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s and the Association of Canadian Archivists.  相似文献   

15.
自2008年以来,档案事业从"国家模式"走向"社会模式"的趋势更加明显,维度更加多元。具体而言,档案治理理念的提出是档案事业从"国家模式"走向"社会模式"的重要标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调整从机制体制层面打通了档案事业从"国家模式"走向"社会模式"的路径;档案馆藏结构的多元化,为这一过程奠定了资源基础;档案工作的公众参与有利于实现公众诉求,是档案事业转向的重要体现;档案服务的社会化有利于充分发挥档案价值,是这一过程的又一力证。在档案事业转向的过程中,档案机构和档案工作者应主动顺应上述变化,在推动档案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的职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社交媒体信息是网络时代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记录,是社会记忆的特殊组成部分。鉴于社交媒体平台的不稳定性,如果不对有价值的社交媒体信息进行合理保存,宝贵的公共历史与记忆资源就有可能消失。国家综合档案馆作为公共信息机构,有必要积极开展与参与社交媒体信息的存档实践,发挥相应的作用。国家综合档案馆应成为政务社交媒体信息存档工作的责任主体,在其中充当主导者的角色;应在非政务社交媒体信息存档中扮演协助者与参与者的角色,为个人或组织的社交媒体信息存档行为提供指导与帮助。  相似文献   

17.
数字时代个人存档变得十分便捷的同时,也面临管理、保全和利用方面的诸多问题,研究个人存档面临的挑战及破解逻辑,对提升大众个人存档素养,保存个人与社会记忆具有重要理论价值。本研究对21位档案工作者访谈记录开展扎根理论研究,构建了个人存档面临的挑战及关系模型。发现数字时代个人存档面临动力不足、规范和工具匮乏、档案海洋和数字化焦虑四项挑战,认为解决“规范和工具匮乏”是破解数字时代个人存档面临的诸多挑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档案管理活动演变历程出发,探析档案职业空间拓展的路径。文章指出,档案职业人员数量减少、档案职业客体资源“稀缺”和档案职业中女性占比大并不一定意味着档案职业的“边缘化”。文章分析了档案职业中女性所占比例较大的原因和意义,同时提出欲扩展档案职业的发展空间,“人”的因素至关重要。文章认为,档案馆领导的个人能力、专业背景和档案馆馆员的人员结构等是拓宽档案职业发展空间的关键,从档案馆领导和档案馆馆员方面改善档案职业主体的构成和内在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图书美誉度是通过读者对图书的综合评价来赋予图书不同的美誉程度。作为新的馆藏宣传渠道,图书美誉度能揭示藏书使用率、挖掘潜在价值;对流通、采访、优化馆藏等工作起到直接推动作用;在发挥高校教辅职能、塑造良好服务形象方面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essay, the author ruminat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cting and archival appraisal. He argues that collecting does not necessarily equal appraisal, although society and even archivists value it as an important function. The author stresses that the critical need is for archivists to have a clear perspective, whether highly theoretical or immensely practical, of what it is they hope to accomplish in appraising and that they need to document this process so that future researchers and archivists can understand what archival appraisal meant. As it is, archives might become more valued as important cultural symbols than for the records they actually hold. The notion of an “end” of collecting is in the sense that collecting is appraising, but appraising elevated to a professional function requiring more care, deliberate thought, and self-evalu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